1970年9月,福州军区政治部的领导班子经历了一次重大调整。原政治部主任和副主任均晋升为军区副政委,而空降的阴法唐则被任命为新的政治部主任。为了实现老中青三结合的目标,军区决定从老红军和抗战时期入伍的干部中,挑选出一位担任副主任。这一决定彰显了军区对资历和经验的重视。
副主任这个职务相当于正军职,因此上级决定将军区干部部部长宋清渭调任副主任兼干部部部长。对于这个职务晋升,外界看得眼红,但宋清渭的心情却并不如外人所想的那般激动。最根本的原因是,他认为自己资历尚浅,担心因此得不到大家的认同。
宋清渭是在1944年加入革命的,解放战争初期他在机关工作,后来被下放到作战部队担任连指导员。随着10兵团的组建,他进入兵团机关工作,担任干事,从此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机关工作生涯。1962年以后,他担任过团政委五年,之后又担任了几个月的师政委,最后才被调任军区干部部部长。值得一提的是,宋清渭在担任师政委时仅有40岁,这一年龄在当时显得相当年轻。
尽管如此,在对比战争年代的将领时,40岁担任师职显得有些显赫。在红军时期,很多将领在二十多岁就担任了师职;而在解放战争时期,担任师职的年龄通常也不过三十出头。然而在和平时期,40岁能担任正师职的干部却屈指可数。根据统计,40岁左右能成为正师职的军官是极为罕见的。
当时,由于许多老将依旧占据重职,晋升机制受到了影响。很多干部在团职上已经工作了十多年,甚至在担任师职后也多年未有晋升。这些干部的年龄普遍较大,五十多岁担任师职的并不罕见,四十多岁仍然在团职的情况也较为常见。正常情况下,干部的晋升应当是:三十岁左右担任团职,四十岁左右担任师职,五十岁左右晋升至军职,甚至更高。但由于老将未退,新的干部难以晋升,使得许多人处于瓶颈之中。而像宋清渭这样,早早就升任正师职,在军区中是相当少见的。
然而,到了1970年,41岁的宋清渭被提名为正军职,这让他感到不安。军区内有不少资深干部,尤其是那些老红军和抗战时期入伍的老八路军,他们有着显赫的战功和丰富的经验,按理应该优先被提拔。在这种背景下,宋清渭认为自己刚刚被晋升为师职,再继续晋升显得不太合适。因此,他主动找到了负责干部工作的副政委,表示自己资历尚浅,年龄还年轻,建议还是多到部队工作,积累更多经验。
事实上,师以上的职务是由总政治部干部部负责任命的,而师以下的职务则由军区政治部来负责。军区虽有建议权,但最终决定权还是在总政部手中。或许外界看到上级已拟定任命,认为宋清渭一定是因为能力出众才被提拔,但实际上,在担任军区干部部部长期间,他也面临了巨大的压力。当时正值一个特殊时期,部分人对他的政治背景提出了质疑,这也让他在任职期间承受了不少政治压力。此外,由于他年纪较轻,资历较浅,担任干部工作自然引来了不少议论。
经过一番思想汇报和沟通,组织最终决定将他提拔为副军职,担任军区副政委。从职务上看,这算是他的升职,但并不算越级提拔。担任副军职对宋清渭来说,无疑是一次极好的锻炼机会。然而,这一职务他一干就是13年,尽管期间军长、政委、副军长、参谋长、政治部主任等领导都更换过几次,但他始终没有发生职务上的变动。从四十岁出头到五十多岁,宋清渭在这个位置上稳稳坐了下来。
1982年,随着军队领导班子终身制的打破,许多老将因年龄或健康问题纷纷退居二线或离休,空出了不少职位。1983年,宋清渭终于被提拔为军政委。随着军队“四化”改革的推进,他在军政委职务上仅担任了两年,就因为表现出色而迅速晋升为大军区副政委。两年后,他又被提拔为大军区政委。到了1988年,他被晋升为中将,进入了九十年代后又晋升为上将,进一步巩固了他的领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