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6月,蒋介石调动大量兵力进攻中原解放区,我军根据“生存第一,胜利第一”的原则,开始了突围作战。主力部队分为两路向西突围,其中由皮定均指挥的第一纵队负责牵制敌人,向东突围。
关于主力部队是否应该向东突围,至今仍有人争论。很多人认为,皮定均部向东突围,损失较小,而主力部队若向东突围,是否会更有利呢?事实上,突围的方向是经过中原局委员会的一致商议决定的。2纵政委任质斌回忆,淮河和长江之间有一个巢湖,若主力部队向东突围,就必须穿过长江与巢湖之间狭窄的区域。几千人的部队突围可能迅速通过,但如果是几万人的大部队,一旦敌人封锁住这两条狭窄地带,部队就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而且,东边正是敌人兵力集中的地方。基于这些原因,决定了主力部队不向东突围,而是选择了向西突围。
皮定均部的任务是牵制敌人三天,拖延敌人的行动,迷惑敌人,使其难以判断我军主力的真实动向。在完成牵制任务后,皮定均部本打算跟随主力向西突围,但若敌人反应过来,便会向西增兵,这样容易暴露我军的意图。向北突围也会暴露战略意图,而向南则面对长江天险。因此,他们最终决定选择向东突围,通过大别山进入苏皖解放区。
皮定均部先是做出假动作,佯装跟随主力向西突围,但走了一天后便开始隐蔽,成功躲避了敌人的追击。随后,他们进行了回马枪行动,迅速向东进发。当敌人弄清楚皮定均部的动向时,他们已成功进入大别山地区,行进了数百里。为了摆脱敌人的追击,部队冒雨连夜行军五天,许多人脚底起了血泡,疲劳不堪,急需休整。经过三天的休整,部队进一步统一了思想,继续向东推进。尽管敌人不断追击和封锁,经过23场战斗的激烈厮杀,最终部队取得了胜利,成功抵达华中解放区,保存了5000余人的实力。当中央首长得知这一消息时,感叹道:“真不简单,一个旅还是一个旅。”
抵达华中后,部队经过短暂休整,暂时归华中军区指挥。当时,军区首长希望皮定均部划归华中部队,但皮定均等旅部领导认为,虽然他们已经抵达华中,但在未接到正式指令之前,仍应保持独立性,以便日后归建。这一想法得到了华中军区首长的尊重。随后,1旅改编为13旅,和华中野战军并肩作战,参加了多场重要战役。
1947年,随着华东野战军的成立,13旅被改编为华东独立师,暂时由叶飞指挥。此时,皮定均被调任为6纵副司令员,因为6纵在涟水战役中遭遇了一些损失,部队需要加强领导,进行补充训练。由于6纵急需调整,副师长方升普被提拔为华东独立师的师长,徐子荣继续担任师政委,郭林祥担任政治部主任。该部队随后参加了莱芜战役和孟良崮战役,并转战鲁西南,参与胶河战役。
1947年12月,部队接到命令,归建刘邓部队,前往晋冀鲁豫边区的山西进行内线作战,消灭阎锡山部队。经过两个月的行军和休整,部队到达山西曲沃地区进行整编。此时,晋冀鲁豫军区开始对地方部队进行整编,独立师与地方部队组成了13纵,任命曾绍山为司令员。曾绍山当时是皖西军区副司令员,负责大别山一带的作战任务,工作繁忙,无法抽身。于是,6纵副司令员韦杰被调任为13纵司令员,政委由徐子荣担任,郭林祥继续担任政治部主任。
很多人可能会疑惑,为什么方升普没有直接升任司令员,而是从大别山调来其他干部。事实上,方升普虽然有一定的经验,但其资历还不足以担任司令员。而且,刘邓部队对将领的选择非常谨慎,更看重的是指挥官的能力与经验。韦杰和曾绍山都属于刘邓麾下的优秀指挥员,具备丰富的作战经验。
方升普的晋升并未停滞,他被提拔为太岳军区副司令员,继续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皮定均则由于担任了纵队副司令员,无法再回去担任师长。尽管如此,他在部队中的贡献不可忽视,尤其是在抗战时期与部队并肩作战,开辟新区,在大别山和中原突围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莱芜战役后,部队大量补充了俘虏兵,纪律和训练成为重要任务,于是郭化若被调任为副司令员,负责加强部队的纪律与训练。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皮定均一直担任副职,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他接替了军长职务。虽然从职务上看,皮定均未完全符合中将的标准,但考虑到他在中原突围战役中的卓越表现,他最终被晋升为中将。此后,皮定均继续在军队中发挥重要作用,1969年晋升为大军区司令员,继续为国家建设和安全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