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纪事: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病逝,享年71岁。他的庙号为太祖,谥号为“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于南京明孝陵。当时,年仅21岁的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成为建文帝。
朱元璋在临终时似乎心满意足,面带微笑,安然离世。回顾自己的一生,从一个贫困潦倒的和尚朱重八,到开创盛大帝国的洪武皇帝,他的成就堪称辉煌。多少曾经对他虎视眈眈的敌人,已经臣服,或者被他铲除。时间证明,朱元璋不仅是这个世界最出色的君王,还是唯一的胜者。面对盛大的帝国,他已然心满意足,放心地将权力交给儿孙。他为了孙子朱允炆的安稳,也为他准备了一批能治国理政的重臣。
第一个提到的是方孝孺,浙江台州府宁海县人。朱元璋首次见到方孝孺时,就十分看重他,于是他对皇太子朱标说:“这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才,你应当终生信任他。”朱元璋还特意让方孝孺受到打压,使他无法做官,甚至在方孝孺父亲犯罪被杀后,把他从生死簿上除名,并让他回家安置,最终将方孝孺推荐给太子。方孝孺也因此成为朱标的心腹。朱标去世后,朱元璋将此人推荐给了孙子朱允炆,告诉他,方孝孺将忠诚一生,能为他治理国家,开创盛世。
接下来,朱元璋提拔的另一个人是齐泰,原名齐德,后由朱元璋改名。齐泰的品行出色,且记忆力非凡,能记住每个边疆武将的名字、出身、事迹,因此被提拔为兵部侍郎,并留给朱允炆。
第三个提到的是黄子澄,这位会试第一名的才子,自然在学问上颇为出众,成为了朱允炆的东宫伴读,深得皇太孙的信任。黄子澄与朱允炆之间的关系在日常交谈中愈加亲近,两人心意相通。
随着朱允炆即位,方孝孺被任命为翰林侍讲,齐泰升任兵部尚书,而黄子澄则成为翰林学士。这些人都得到了显赫的职位,而朱元璋则可以安然离世,心中没有任何挂虑,认为自己的帝国将由这些人继续维护。
然而,父母心最难平,朱元璋未曾预料到,儿孙的福运并非尽在掌控之中。建文帝即位之初并未感受到丝毫轻松,相反,他深感压力。在即位的当天,他便发布命令,要求各地的藩王不要到南京来祝贺。毕竟,这些藩王如果到来,谁知道自己是否能继续稳坐帝位。大多数藩王都表示无所谓,但燕王朱棣却不答应,决定亲自带着数千卫士赶来,前来拜祭死去的父王。
朱棣的迅速行动引起了京城的混乱,消息迅速传开,齐泰赶紧将此事报告给建文帝,建文帝心头一惊。自己的命令并未被燕王遵守,而朱棣的不服从显然有了更深的图谋。于是,建文帝迅速下令阻止朱棣的到来。
朱棣心中的怒火无法平息,纵使途中不断遭遇劝阻,他依然坚持前行。这时,尽管行程艰难,朱棣的气愤也似乎随之得到了些许缓解,最终在临近南京时,他决定暂时回头。尽管如此,这一事件在建文帝心中留下了深深的阴影。
建文帝找来了黄子澄,向他表达了自己的忧虑。黄子澄安抚建文帝,说:“削藩势在必行,燕王此举早有预兆,不如从早采取行动,避免未来更大的动荡。”建文帝听后,决定将黄子澄提拔为太常侍卿,给予他更多权力来辅助处理国事。
不久后,建文帝收到了户部侍郎卓敬的密奏,信中提到,燕王聪明过人,兵力强大,若不加以遏制,后果将不堪设想。卓敬建议,若有可能,将燕王调至南昌,这样能有效削弱他的力量。建文帝对这个建议产生了兴趣,但他也意识到,朱棣恐怕不会轻易听命于他。
于是,建文帝再次召见黄子澄,请教对策。黄子澄明确表示,燕王绝不会同意调令,若贸然执行,反而会使情况更加复杂。黄子澄提议,应该以安慰语气回应卓敬的意见,避免外界知晓此事。
很快,建文帝传令召见卓敬,并轻声安抚他,表示燕王只是自己的亲叔,不可能会有异心。然而,卓敬却提醒建文帝,隋文帝杨坚与杨广父子的关系,便是最好的警示——即使是父子,也可能因皇位争夺而大打出手。建文帝听后心生警觉,但也更加坚定了采取行动的决心。
而这一切,也未曾逃过燕王的耳目。他和智囊道衍和尚密谋,将消息传递给其他藩王,希望能够借此挑起他们的不安,联合行动。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藩王们的反应不一,但无论如何,局势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
其中,周王朱橚——建文帝的五叔——同样不满建文帝削藩的决策,他与朱棣、齐恭王朱榑、湘献王朱柏等人联络,策划反叛。然而,他的举动引起了自己儿子朱有爋的不满,这位年轻王子认为父亲此举过于冒险,便将事情告知建文帝。建文帝得知后,急召齐泰、黄子澄商议对策。
齐泰建议,首先讨伐燕王,因为他是最强大的对手,一旦燕王被制服,其他藩王自然无所畏惧。然而,黄子澄认为,燕王由于过于强大,难以制服,因此应先铲除其他藩王,削弱燕王的根基。建文帝听从了黄子澄的建议,决定从周王开始,逐步削弱对手。
黄子澄随即安排李景隆带领军队行动,局势愈发紧张,动乱的序幕悄然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