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0月17日,长春和平解放的那一天,国民党司令部的大厅中,解放军整齐地站满了整个空间。担任长春防守司令官的郑洞国被部下带了下来,走进了这片充满紧张气氛的大厅。
郑洞国刚踏入大厅时,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大家都在等着他做出决定性的表态。几位解放军的将领目光严峻,他们早在见到郑洞国之前,就已经听闻过他在抗日战争期间的赫赫战功。
从卢沟桥事变开始,郑洞国便在保定城坚守,不仅与日军展开了血战,还在台儿庄战役、昆仑关战役中屡建奇功,甚至亲自前往缅北,和美军共同进行反攻。整个抗日战争期间,郑洞国几乎辗转南北,刀枪相见,屡次立下赫赫战功,被誉为抗日名将。如今,长春的国民党军队,在解放军的围困下,已无力回天,败局已定。
郑洞国明白,解放军即将进入长春,随着他亲自指挥的新七军放弃了抵抗,所有的部队都静静地站在广场上,等候着他的最后命令。
郑洞国面前只剩下两条选择的路:一条是投降。长春城内的十万国民党士兵如果不再反抗,那么次日,郑洞国投降的消息就会出现在蒋介石的办公室。而国民党的将领如果公开违抗总司令的突围命令,将会面临最严厉的军法惩处。另一条则是继续抵抗。虽然新七军和六十军的伤亡并不严重,且蒋介石还在沈阳等待他带领队伍突围汇合,但即便抵抗失败,无法突破封锁线,他们仍然可以撤退到长白山进行游击战。
时间缓缓流逝,解放军的压迫感愈加明显,而郑洞国的沉默让整个大厅的气氛顿时凝重如冰。他环顾四周,心中做出了最后的决断。随着他的一声令下,广场上的十万士兵迅速拉起了战斗的枪声。
枪声回荡了很长时间,直到最后的回音渐渐消失。人群涌向街头,拉开紧闭的大门,欢声雷动,庆祝着长春的解放。
很快,“郑洞国在长春战死”的消息传遍了大街小巷。蒋介石得知这一消息后,震惊不已,完全没有料到这其实是郑洞国与共产党达成的“假死”计划。
事实上,郑洞国最初并不愿意接受这个“假死”计划。作为国民党的忠诚将领,他不愿意背叛自己曾誓死捍卫的信义。然而,历史的潮流总是强大到难以抗拒的。他的部下在解放军进城之前,已经悄悄与解放军方面达成了协议:六十军自愿起义投诚,而郑洞国则通过制造一场“激烈抵抗”的戏剧,表现出他依然在坚持“忠诚”,甚至在广场上放几阵枪,表面上维持“誓死抵抗”的假象。
当郑洞国得知这个计划后,心中充满了愤怒和挣扎。他挣扎了许久,在是否违背自己原则与顺应时代变迁之间徘徊。郑洞国最终决定准备一把手枪藏在枕头下,想在最后时刻以死表示抗议。然而,在他准备动手自裁的那个晚上,他惊讶地发现,那把手枪已经被悄然取走了。
郑洞国愤怒且无奈,他的新七军的几位副官悄悄将他藏匿的枪拿走了,决定与他一起面对即将到来的解放军。最终,郑洞国放下了武器,决定与部队一起离开长春,接受解放军的进入。
当晚,正在外地与国民党军对峙的肖劲光和肖华邀请郑洞国共进晚餐。表面上是聚餐,实际上他们是想借此机会了解郑洞国对中国共产党的态度,并劝说这位将领投身新中国的建设事业。
然而,与其他许多国民党战败官员不同,郑洞国并未批评国民党,也未表示要投奔共产党。面对肖劲光和肖华的关心,他的心情极为沉重,抿着酒杯,不愿多言。他心中深知,自己此次的投降意味着背离了曾与他并肩作战的战友和上级,他感到自己对不起那些曾经与自己并肩作战的士兵。
他心灰意冷,提出要解甲归田,不再参与军务,表示希望不再参与政治斗争。肖劲光和肖华听后,心中充满了惋惜,他们明白郑洞国不愿再参与党派之间的争斗。最终,中央尊重了郑洞国的意愿,将他安排到哈尔滨生活。
郑洞国为何不愿加入共产党呢?他的孩子曾回忆道,郑洞国并非不愿与共产党合作,而是因为心中的道德良知。他当年在黄埔军校的求学时期,深受孙中山的影响,怀着为国捐躯的赤诚之心加入国民党。参加抗日战争时,他深知自己不是为了个人私利,而是要捍卫国家的独立与尊严。
尽管在解放区,郑洞国听说过周恩来曾在长春围困时写信给他,邀请他加入人民解放军,这封信并未送到他手中。时局动荡,信件在混乱中丢失了。郑洞国虽然没有立刻加入共产党,但这封信以及过去的经历,逐渐改变了他对共产党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