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联正式解体的那一刻,叶利钦也顺利地成为了俄罗斯总统。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标志着曾经的超级大国——苏联,这个曾与美国角逐全球霸主地位,科技领先、军事强大的一国,在一夜之间轰然崩塌,令人震惊。对此,许多人不禁提出疑问,既然叶利钦及其一众领导人有能力推翻苏联,为何不考虑接管苏联,直接成为其总统呢?
在没有理解1985年到1991年期间苏联所发生的变化之前,我们很难理解为什么担任苏联总统并不一定比担任俄罗斯总统更有吸引力。事实上,那个时期的苏联总统已然无法有效地控制和制约各加盟国的行动。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追溯到苏联诞生的初期。苏联自1917年到1922年成立,在列宁的领导下,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及伴随而来的战时经济体制。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的经济体制进行了某些改革和调整,但其政治体制的高度集权性质却始终没有根本变化。斯大林时期,苏联不仅成功渡过了二战的重重困难,还逐渐成长为与美国争锋的超级大国。然而,随着苏联逐步发展,这种过度集中的体制也开始暴露出一系列问题。
由于经济发展的重心几乎完全倾向于重工业,普通苏联民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获得足够的商品和生活必需品,导致民众对政府产生了广泛的不满。特别是在斯大林模式的后期,苏联陷入了日益僵化的状态。赫鲁晓夫上台后,试图通过改革扭转这一困局,但他采用的方式过于激进,彻底否定了斯大林模式。
随着这些变革,苏联各加盟国对中央的信任逐渐崩塌,尤其是在苏联卷入阿富汗战争后,国内矛盾进一步加剧,经济水平出现下滑。到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他和副手叶利钦开始着手改革苏联的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此时,许多加盟国已经萌生了脱离苏联、争取独立的念头。
戈尔巴乔夫不仅开始推动制度的“西化”,而且通过修改宪法等手段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权力。他试图通过这种“放权”的方式来争取加盟国的支持,并力图改善与西方的关系。然而,苏联总统的实际权力已经大幅缩水,无法有效维持对整个联邦的控制。加盟国独立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而外部势力则趁机加大对苏联体制的干涉和批评,宣扬西方“民主”和“自由”的优越性。
长期受到经济困扰的苏联民众,迫切希望改善生活水平和质量,这种社会需求进一步推动了政治体制的变革,并加速了苏联的灭亡。久加诺夫在苏联解体后深感痛心,他不仅对解体的原因做了详细剖析,还严厉批评了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他认为戈尔巴乔夫的最大错误在于削弱了苏共的权威,导致党的领导地位遭到消解,使得苏联这个曾经的强大国家逐渐失去了原有的色彩。
在久加诺夫看来,叶利钦则利用这种动荡局势,领导俄罗斯联邦大力推行“西化”改革,解除了限制总统权力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并引入了大量西方国家的政治体制。如此一来,苏联在内外多方力量的影响下,快速走向了解体的边缘。由此,叶利钦并未选择担任苏联总统,而是更倾向于成为俄罗斯总统,其根本原因在于当时苏联的内部分裂已无法逆转,中央政府的权威和苏共的领导地位早已遭遇严峻挑战。
即便苏联暂时得以维持,解体的命运也无法避免。即使叶利钦成为苏联总统,依旧无法摆脱这些困境,反而俄罗斯总统职位能提供更多自由。苏联解体让许多老一代苏共党员深感痛惜,那些仍抱有社会主义理想的人,无法接受这一历史性事件。久加诺夫甚至将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视为历史罪人,指责他们通过宣布苏联解体的法律行为,违背了国际法和苏联法律。
苏联解体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彻底崩溃。叶利钦领导下的俄罗斯,在西化进程中,经济命脉几乎完全被“寡头”掌控。叶利钦虽然掌握了俄罗斯的最高权力,但实际上,他能够真正施展的空间十分有限。叶利钦趁苏联虚弱之际,代表俄罗斯联邦取得了最高权力,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然而,俄罗斯未能彻底解决苏联遗留下来的问题,反而在全盘西化的过程中,出现了新的经济危机。尽管叶利钦试图通过意识形态的变化获得西方的支持,但西方国家除了庆祝苏联解体,并没有积极寻求与俄罗斯建立更深层次的合作关系。
直到普京上台后,俄罗斯逐步瓦解了“寡头”势力,掌握了经济命脉,为国家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普京上台后,俄罗斯逐渐恢复了稳定和经济实力,开始逐步走出当年的困境。实际上,如果当时戈尔巴乔夫能够将经济重心转向生产力发展,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实行战略收缩,苏联也许有机会摆脱困境,重振雄风。
然而,戈尔巴乔夫与叶利钦的错误决策,加速了苏联的灭亡,使得其解体成为了历史的必然。普京曾指出:“如果俄罗斯人民对苏联的解体不感到遗憾,那就是没有良心;但如果有人想要回到苏联,那就是没有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