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高宠挑滑车那一战,几乎没人能复现,可要把他丢进《隋唐演义》,面对李元霸、宇文成都、雄阔海这些半神战将,他还站得住吗?
这不是幻想,这是实打实的碰撞,谁能撑到最后,不一定是最猛的。
高宠使的是虎头枪,三百斤重,镔铁铸成,枪杆中空,枪头錾金,挑起一辆滑车,他用的不是巧劲,是死力。
那一战,滑车十一辆,轮轴铁制,压条三层,千斤重,宋军硬推上前,他一人迎战,不是破车,是挑车。
枪头下压,撬住车辕,膝下一沉,马往前冲,枪将车翻,接连十一次,马力衰竭,枪头刺空,落马身亡,不是败,是马败。
这份战绩,在《隋唐》里也找不到第二个。
李元霸呢?出场即顶点,八百斤双锤,举六千斤石狮如草,锤出三下,谁也挡不住。
最猛的一场是四明山,说是一人杀百万,当然夸张,但描述有细节:“杀透八百里。”不是嘴炮,是连营。
敌兵退,他追杀;敌兵聚,他一锤砸散,杀得天昏地暗,连自己人都怕。
这不是夸人,是在塑造一个界限,李元霸是极限之上。他不是将,他是天灾。
高宠不是,他有缺点,坐骑会累,枪挑太慢,力气虽大,但不可能砸飞十丈外,和李元霸相比,他不是超人,是精兵。
但兵和神之间,差距在哪?看兵器。
李元霸的锤,没枪那种技巧空间,抡锤,不靠招式,靠压迫,三锤定胜负,不赢就走。
而高宠的枪,要巧、要准、要沉稳,挑车那一幕,不是蛮干,是杀法,先下马阵,后架后轮,再蹬马腹,一气呵成,前车尚未落地,后枪已出鞘。
耐力也不同。
李元霸,三锤一个敌,三锤之后,人还没死,就不是对手了,再打,是虐杀。
高宠挑车十一,三十轮未歇,马先倒人未败,不是爆发,是持久战,不是天赋,是训练。
还有一个细节容易被忽略。
李元霸死得草率。天雷一响,人没了,为什么?不堪天命,过强自损。
高宠呢?也死得不值,但不是神灭,而是马脱力,枪失准,换句话说,他是战死。
一个是杀到尽头,天收;一个是杀得太久,马先死。
这两种结局,说明他们不是一个层级。
可如果李元霸不在场呢?舞台就变了。
要看高宠的真正对标,得看宇文成都。
宇文成都是谁?《隋唐》里“天下第二条好汉”,兵器是凤翅镏金镋,重三百二十斤,身高八尺,面如紫炭,眼似铜铃,话不多,战绩不少。
最关键的一战,是四平山,对手不是一般人,是雄阔海、伍云召、伍天锡。
三人联手,单拎出来,每人都是能打十将的狠角色,成都一人接战,七十回合不落下风。
这是难得的细节描写,《隋唐》对李元霸的描写太空,三锤杀人;但对宇文成都,多写过程。
对手强,他能周旋;人多,他能顶;兵器重,出招不慢;盔甲厚,行动不滞。
高宠如果入场,和谁最像?就像宇文成都。
两人兵器重量几乎一致,一个300斤虎头枪,一个320斤镏金镋,一个挑滑车,一个挑三将,一个是亡马失势,一个是战不败身。
再看打斗细节。
高宠挑车,不是空地,是阵前,对面有弓箭,有拒马,有铁索,他照挑不误。
一次滑车,三人驾,枪挑上去,不能歪,不能慢,要快要狠,车翻,马冲,枪再落,这不是演义,是战术。
宇文成都战四平山,山路难走,三将并肩压阵,成都靠的是招式,镋头上挑,杆柄横扫。
三十回合后,伍天锡中臂,退,伍云召追上,被逼退十步,雄阔海用棍压制,被卸左肩。
这一战,说明成都不怕围攻,也不靠一击必杀,像高宠。
但成都的缺点也明显,他只敢和李元霸过三锤,知道敌不过,上场只挡一下便走,打秦琼,也没讨到便宜。
高宠若遇元霸,也挡不住三锤,但如果把元霸抽掉,隋唐再排位,会变成什么样?
成都未必是第一。
高宠挑车不败,如果换成挑人呢?枪挑宇文成都,谁输?
成都打三人不败,但也未能击退;高宠挑车十一辆,击破千军防线。
细节里藏着答案:成都靠技巧,力均;高宠靠绝力,一击制敌。
这不是谁更强,而是谁更极端。
再说结局。
宇文成都战死,对手是裴元庆,两人对撞,锏击镋,声如雷震,成都臂断,刀落。
高宠也死,但是因马倒,不是人败。
两人都败了,可一个是力尽,一个是坐骑脱力。
这不是武艺的终点,是战场的巧合。
放在同一个舞台,他们的强弱,得看兵器、马力、地形、敌数,甚至天气。
但有一点确定,若元霸不在场,高宠和宇文成都,就是并列第一档。
《隋唐》里真正比得上高宠臂力的不多,雄阔海是少数之一。
兵器两种,一对铜棍,一双铁斧,前者三百斤,后者三百二十,论起腕力,不输高宠,论杀敌数,未必能打平。
雄阔海救人一幕最有名,千斤闸门压顶,铁锁缠身,他不管那些,双手托门,救出反王,力气没话说。
可力气归力气,战力是另一回事。
他的短板,从第一战就暴露。
一次合围反王,他孤身断后,敌兵十余,棍起如风,砸翻六人,剩下四人绕后,刺他腰、腿、肩、背,重伤被救,此战虽勇没赢。
后战雷横,雷家枪快如风,棍对枪,二十回合落下风,再遇单雄信,硬拚力气,才占点上风,到战伍云召,被枪划臂,躲进树林。
每场战斗都打得猛,却都打不完,不是力不够,是招不够。
再看高宠。
挑滑车,不是临阵拼命,是战术安排,宋军前排已乱,他马不停蹄,每挑一车,下一车已至。连挑十一辆,每辆三人合力驾车。等于三十三人被一人冲散。
这不是蛮力,是精准打击。
雄阔海从没打出过这种压迫。
再一个,雄阔海的兵器虽重,却杂,铜棍近身,斧头重劈,用途不同,高宠只有一杆枪,始终如一,枪头不换,杀法不变。
单兵对比,高宠的输出稳定,雄阔海的战力波动。
再说战死。
雄阔海战死在乱军中,被数将围攻,棍断,马倒,兵刃穿心,不是对决,是车轮战。
高宠也死,不是人围,是马跪,两者一比,差别就在于压场力。
高宠被人怕,雄阔海被人围。
排位出来了,李元霸不在,高宠、宇文成都是第一档,雄阔海落在第二档,力气强,但控场弱;出招猛,但收势慢。
这就是战力差。
对比到这,差不多该看细将了,《隋唐》猛将多,可真能和高宠对线的,剩下几个。
第一,裴元庆,双锤五百斤,铁面判官,死得惨,战得猛。
裴元庆能接李元霸三锤,没死,不是躲,是挡,靠的是双锤连封,肩肘震力,李元霸说:“此人不凡。”不过话没说完,又是一锤砸来,元庆吐血三升。
战绩亮眼,细看却有漏洞。
遇宇文成都,二十回合未分胜负,成都猛砍,元庆猛挡,锤击镋,火星四溅,场面够猛,但进展太慢。
再战反王李密,被五将围击,力尽,不是败,是累。
高宠挑车,十一辆无停顿,裴元庆打五人,耗尽力气,两者耐战力,分出高下。
锤重不如枪灵,元庆靠抗,宠靠杀,锤猛三击,枪狠十一挑。
第二,罗士信,猛将无双,双矛齐出。
士信之猛,在于速度,一矛刺出,碎石崩土,破门杀敌,三进三出,宋金川一战,单挑二将,三十合胜。
问题是,武器不重,双矛不过两百四十斤一对,速度快,力不足,打群架好,碰硬茬难。
高宠枪重三百,一枪挑人,一枪挑车,杀法一体,配马更精,罗士信若遇滑车,矛挑不中,高宠若遇士信,枪尖不让。
第三,伍云召。枪法第一,天下无双。
伍云召身高八尺,枪长丈八,不是力士,是巧将,一战雄阔海,五十回合未落败;战宇文成都,也能周旋三十合。
但一直没赢。
他的问题在于,枪法太虚,穿透不够,力压不了敌,只能耗。
和高宠不同,高宠不走虚招,挑车是实功,每一枪有方向、有重心、有落点,能杀人,也能破车。
两者若对阵,伍云召先攻,高宠稳守,十合内难分;三十合后,伍云召气虚;五十合,高宠一枪决胜。
这不是编,是演义里的逻辑。
虚枪对实枪,技敌不过力。
再列些人:
单雄信:快,但轻;雷横:猛,但乱;魏文通:稳,但慢;杨林:硬,但老。
他们都打过名仗,都有胜绩,但都不如高宠那一挑,不是一战定天下,是战法决高低。
高宠若在隋唐,排位应在:
李元霸之后第一梯队,与宇文成都并列。
雄阔海、裴元庆略次,排第二梯队。
罗士信、伍云召再下一层,属第三梯队精锐。
高宠的优势,不止武器重量和挑滑车,更在于战术执行的精度、战斗节奏的掌控、以及“命未穷力已尽”的极限输出。
他不靠神力,也不靠运气,靠的是真杀人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