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疯子”这一外号是黄埔军校二期学员邱清泉的专属称号。邱清泉对这个名字心生得意,因为它不仅揭示了他与常人迥异的性格,也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他在战场上的“无所畏惧”,甚至有点“不顾生死”的气质。除了“疯”这个字眼外,邱清泉的另一个显著特点便是他极端的迷信。这种迷信有两重含义:一方面,他盲目迷信算卦,另一方面,他深信蒋介石是正统的领袖,自己无条件地依附于他。
1922年,邱清泉决定离开故乡,去上海追求更广阔的学问。他并不满足于在家乡担任“邱老师”的平凡职务。由于家境一般,他只能选择上海大学社会系进行半工半读的方式继续求学。期间,邱清泉受到了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影响,他坚信国民党才是唯一的“正统”政党,心中摩拳擦掌,决意投身其怀抱。
在投身国民党之前,邱清泉特别去请人算了一卦,卦象显示他“运势向南,有贵人相助”。拿到这个“吉卦”后,邱清泉整夜兴奋得无法入睡,觉得自己的未来有了明确的指引。于是,他根据卦象决定南下广州。临行前,他写了一封信给父亲邱箴衡,信中他满怀壮志地写道:“壮士中三尺剑,雄图胸里十万兵。”
抵达广州后,邱清泉成功考入了黄埔军校,并成为了第二期工兵科的学员。黄埔军校的教学强调实战和应用,非常重视实地训练和野外演习,极具实用性。在这种教育体制下,邱清泉积极参与了许多战斗,包括平定商团叛乱、第一次东征等,战斗的经历让他逐步积累了军功,也迅速晋升。1926年5月,他被调任黄埔军校第五期入伍生工兵营第三连连长,1927年更是担任了武汉军校工兵大队第二队的上尉队长。
在此过程中,邱清泉更加深信卦象的准确性,尤其是卦象中的“贵人”——他认定蒋介石便是那个能够帮助他的人。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公开背叛革命。武汉军校的师生们纷纷站出来反对蒋介石,而邱清泉则毫不犹豫地加入了蒋的阵营,因公开“反苏反共反国共合作”,被暂时软禁了半个月。随后,他偷偷离开武汉,前往南京,正式投奔蒋介石。
初到蒋的阵营,邱清泉并未得到重用。蒋介石素来崇尚识人的能力,他对外表平凡、神情木讷的邱清泉并未产生太多好感。期间,邱清泉曾受到共产党方面的拉拢,但他始终坚定地相信自己所依附的“正统”和“贵人”。
为了引起蒋介石的关注,邱清泉不惜在战场上拼命,冒着生死危险,并特意为蒋撰写反动文章,刊登在《扫荡月刊》和《扫荡报》上。终于,在1933年,经过了长达11年的等待,蒋介石终于赏识了邱清泉,任命他为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政训处少将处长。
真正的转机出现在1934年,31岁的邱清泉被派往德国柏林陆军大学深造,学习现代化战争理论,尤其是机械化部队的建设。在柏林,他有幸结识了德国的军事名将古德里安等人。学成归国后,邱清泉激情满怀地向蒋介石提出建立现代化国防军的建议。蒋介石听后深感兴趣,并决定任命邱清泉为教导总队参谋长。
在1937年的南京保卫战中,邱清泉表现得异常勇猛。看到日军在南京的暴行,他愤怒至极,毫不畏惧地冲锋陷阵。日军一听到“邱疯子”的名字便心生畏惧。1940年,他在昆仑关战役中大显身手,成功奇袭日军,占领六塘,切断敌人退路,为中国军队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战后,邱清泉被授予四等宝鼎勋章,并调任第五军副军长。
随着胜利的积累,邱清泉越来越相信卦象中的“运势向南,有贵人相助”。他将所有的胜利归功于“向南”之运。在之后的滇西反攻战中,他继续屡立战功。然而,随着对“向南”的深信不疑,邱清泉对“向北”却开始产生了莫名的恐惧。
抗战结束后,邱清泉声名大噪,被誉为抗日英雄。若他和戴安澜一样英勇战死沙场,或许会成为民族英雄。然而历史没有“如果”,由于其迷信,他的名声从“英雄”迅速转变为屠杀进步分子的刽子手。1945年12月1日,邱清泉率第五军与国民党特务联手,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一二一”昆明惨案。在事件中,他镇压了呼吁停止内战的西南联大学生,炸死4人,重伤29人,轻伤30多人。
此后,邱清泉迅速投身内战,并在战争初期取得了一些胜利。然而,随着局势的发展,国民党军逐渐处于下风,战线向北推进时,邱清泉的心理发生了剧变。他开始对“商丘”产生了极大的恐惧,因为商丘的发音与“伤邱”相似,令他觉得自己命运不妙。于是,他多次向上级提出撤离商丘的请求。
在淮海战役的后期,邱清泉与杜聿明被解放军围困在陈官庄。在此时,邱清泉的迷信愈加加深,他认为周围的一切都有不吉之兆,甚至和杜聿明因为一棵树的象征意义争执不休。邱清泉的迷信越发严重,甚至在组织宣誓时,他亲自写下过于血腥和恐怖的誓词,导致军官们的士气受到极大的影响。
最终,邱清泉不再相信“向南”的好运,他决定在战场崩溃之际带着部队北逃。可是,北逃途中,他未能逃脱命运的安排,最终被解放军击毙,身中六枪倒地阵亡。人们说,他临死时嘴巴始终未闭,这似乎意味着他有许多未尽的心愿或悔恨。
邱清泉死后,蒋介石追授他为上将军衔,但国民政府对他的优待也仅止于此。更令人唏嘘的是,邱清泉的家人选择了前往台湾,而邱清泉的儿子邱国渭,则在大陆完成学业,后在上海市图书馆工作,并最终定居美国,之后音讯全无。
邱国渭的最终选择究竟是出于家庭团聚的愿望,还是受父亲影响,我们不得而知。而他定居美国后,仿佛人间蒸发,再也没有留下过一丝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