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陈毅和粟裕在一场战斗中展现了出奇制胜的战略智慧,完美诠释了“以小搏大”的战术。1940年7月,新四军接到命令,要在苏北开辟抗日根据地。盐城作为苏北的中心城市,又是华东抗日根据地的心脏,日军一直将其视为眼中钉,誓要除掉这个战略要地。
1941年7月,日军集结了第十五师团、第十七师团,以及独立旅和南浦旅团,总兵力超过2万,再加上3万多伪军,分兵四路,威势汹汹地向盐城进攻。敌众我寡,局势一度变得极为紧迫。盐城被誉为“苏北小延安”,其战略地位举足轻重,一旦失守,不仅新四军的根据地会遭到严重威胁,整个华中抗日的局势都将陷入危机。
在盐城南庙文庙举行的反扫荡作战会议上,刘少奇、陈毅等高级指挥官齐聚一堂,分析形势,商讨对策。会议期间,陈毅发言道:“盐城是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大本营,若失守,如何向延安和全国人民交代?”刘少奇沉默片刻,拍了拍陈毅的肩膀,平静地说:“盐城固然重要,但敌人拥有现代化的武器装备,航空、炮兵、骑兵都具备优势。我们硬拼无望,损失只会更大。”
确实,面对强大的敌军,硬守盐城无异于自掘坟墓,新四军兵力薄弱,不仅守不住,还可能遭受惨重损失。在此紧急关头,第3师师长黄克诚大胆提出:“与其硬守,不如直接放弃,交给敌人!”这一建议让陈毅眼前一亮,他急切问道:“你能具体说说吗?”
黄克诚详细解释道:新四军应该保全有生力量,指挥部应迅速撤离盐城,将部队转移到敌军包围圈外,采用游击战术消耗敌人。这样不仅能拖延敌军的进攻,还能给敌人制造困扰,让盐城成为敌人的负担。周斌,第三师的保卫部部长,也同意这一观点,认为此策虽冒险,却或许能破局。
会议气氛凝重,情况紧急,必须迅速做出决定。刘少奇望着地图,指着那错综复杂的水网地形说道:“这里的河流交错,交通不便,敌人很难发挥优势。这个方案可以尝试。”最终,新四军决定放弃盐城,指挥部于7月10日全面撤离,留给敌人一座空城。
接下来的几天,新四军第3师在外围与日军展开了持续的游击战,经过近十日的艰苦鏖战,拖延了敌军的进攻,直到7月22日,日军才进驻盐城。然而,当日军第十二旅的南部襄吉团长带领部队进入盐城时,看到街道上空无一人,他意识到自己被骗了,心中充满愤怒。随即,他指挥部队出动装甲汽艇和侦察机,反复巡逻,试图找出我军主力。
然而,新四军早已在河流中打下木桩、筑起水坝并布下水雷,敌人的装甲汽艇屡屡遭到炸毁,侦察机飞行几天,也没能发现任何敌踪。由于局势复杂,陈毅和刘少奇决定分头行动,刘少奇带领一个连队向阜宁西北方向撤退,陈毅则留在原地继续与日军周旋。
就在此时,粟裕的第一师终于赶到了苏中地区。粟裕的到来标志着一场极为巧妙的“神仙战”即将上演。尽管我军兵力有所增加,但整体上依旧处于敌人强我弱的局面。日军倾巢而出,苏中海安、靖江、如皋等地显得空虚。最为关键的是,必须摧毁敌人的交通线,切断其粮草补给,才能让敌人的扫荡无法维持下去。
擅长机动作战的粟裕迅速指挥第一师的王必成第二旅前往支援黄克诚的第三师,剩下的两个旅则分头进攻苏中南线的泰兴城。通过这样分散敌军的注意力,粟裕使得日军无法顾及到新四军总部的追击。
不久,粟裕的第一旅成功攻占黄桥镇,兵临泰兴城。若能拿下泰兴城,不仅可以进攻日军十二旅的总部所在地泰州,还能威胁到敌军长江与京沪铁路的安全,迫使日军回援。这一战略目的迅速取得了效果。泰兴城的伪军顿时向日军求援,日伪误以为粟裕的部队准备摧毁他们的老巢,仓皇调兵回援。
然而,粟裕早已看穿敌人的弱点,立即命令包围泰兴的部队全数撤退,让日军再次扑空。随着时间的推移,日军第十二旅在泰兴城周边反复搜索,却始终无法找到粟裕的主力。与此同时,粟裕的部队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避开敌军主力与之周旋,消耗敌人大量的精力,并在此过程中打下了泰兴城与黄桥镇之间的多个日伪据点。
在此期间,王必成带领第二旅在多日激烈战斗后,成功夺取了苏中重要交通枢纽裕华镇和大中集,歼敌600余人,其中包括60名日军、7名俘虏以及400名伪军。日军的兵力愈加分散,原本的进攻计划彻底混乱,新四军通过游击战和战术灵活,令敌人疲于奔命。
粟裕判断敌人已出现疲态,决定召集第三师主力进行反击,继续配合苏中的新四军第一师收复阜宇、东沟和建阳等城镇。至8月下旬,经过与当地民兵的协同作战,日伪部队伤亡超过4000人,损失30余艘装甲汽艇。日伪扫荡计划彻底失败,敌军的主力部队只能黯然退出华中抗日根据地。
这场战斗清楚表明,即使日军装备精良,人数占优,面对新四军灵活多变的战术,也无法轻易取胜。我军注重保存有生力量,不拘泥于单一城池的得失,而是通过机动战术消耗敌人的战斗力。正如古人所说:“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这场战斗成为敌后作战的经典之作,也为今后的抗日战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