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近山还不叫王近山、而叫王文善,还未踏上革命之路的那段日子,他有一天天真地问父亲:“我能打好仗吗?”父亲没有犹豫,语气坚决地回答道:“你是成吉思汗的后代。”
王近山的血统真有那么显赫吗?成吉思汗的后代?这一切听起来难以置信。成吉思汗的故乡远在蒙古草原,而王近山出生于大别山的湖北红安,二者相距何止十万八千里?
然而,父亲并没有因此而回避,反而开始娓娓道来家族的历史。原来,在大元帝国时期,王近山的家族曾是蒙古的王族。王近山的祖先是一位叫也先不花的蒙古王爷,他的家族十分强大。然而,元朝末年,朝廷腐败,社会动荡,也先不花识时务,投靠了崭露头角的朱元璋。
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国后,也先不花功勋卓著,被封为王爷,并且被赐姓王,封地就在湖北红安。于是,王近山的祖先便是这位蒙古王爷,也先不花。随着时间流转,经历了明清两朝,六百年的时光过去,谁还能轻易查清这段家族史呢?不过,尽管无法考证一切,年轻的王近山依然深信父亲的话。
到了近代,王家家族的成员已经所剩无几,原本有六个兄弟的家族,在一次天灾后,家族的其他成员都去世了,唯独王近山的父亲得以幸存。尽管家族拥有丰厚的财富,可惜王近山的父亲并不懂得如何打理家业,他只会读书,完全不懂得商道和为人处世,导致家产不断被侵吞,家道中落。当王近山出生时,他们的家境已经非常贫困,父亲为了生计不得不去卖字画、为死人烧纸钱。
这一点,笔者在参观湖北红安王近山的故居时有过亲身体验。许多人会认为王近山出身贫寒,他的父亲一定是个老实的农民,然而在故居里看到的父亲的照片却完全颠覆了这种想法。他身着士绅装扮,佩戴着显得颇有威严的胡须,戴着一顶古老的帽子,模样如同一位教书先生或贵族阶层的老人,完全不像一个普通的农民。由此可见,王近山的祖先曾经富贵显赫,而父亲的言辞并非虚构。
王近山自小生得俊朗英俊,气质出众,完全不像一个土里土气的乡下孩子。要是放到今天,他无疑是一个公认的美男子,甚至徐向前也曾称他为“美少年”。然而,无论他多么英俊,他始终无法改变家庭的贫困。年仅9岁时,王近山便开始为地主放牛。后来,革命的火种传到了家乡,詹才芳开始秘密宣传革命思想,王近山的家乡恰巧离詹才芳的老家不远,于是他有机会认识了詹才芳,了解了红军。
那一年,王近山已经15岁,他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他渴望参军,想要投身革命,心中燃起了参军的渴望。于是,他向父亲提出了那个问题:“我能打好仗吗?”父亲没有对他的志向产生怀疑,反而充满信心地鼓励他,告诉他,他一定能打好仗,因为他是成吉思汗的后代。
成吉思汗是个什么样的人?父亲告诉王近山,成吉思汗是草原上的英雄,是蒙古族的战神,欧洲人曾称他为“上帝之鞭”。成吉思汗一生征战四方,勇猛无敌,父亲还说,成吉思汗一生最大的快乐便是击败敌人。
王近山的父亲感慨万千,说自己对先人感到愧疚,希望自己的儿子能继承家族的荣耀,为家族争光。他信心满满地告诉王近山:“近山,就靠你了。”这番话给了王近山巨大的鼓励,激起了他心中潜藏的英雄气概。他从小就有着将军的气质,在战场上始终保持着自信与傲气,从不认输。
这份自信也帮助王近山成就了未来的辉煌。正是凭借这种坚韧不拔的信念,他最终指挥了上甘岭战役,成为了一位值得敬仰的将军。王近山曾告诉父亲:“如果我不能成为大将军,我就不回来见你。”
尽管历史上,也先不花并非成吉思汗的直系后代,只是他的部下,但王近山的父亲坚信自己的儿子是成吉思汗的后代。这一说法或许并不准确,但父亲的鼓励给了王近山极大的信心,使得他坚信自己是为战争而生的,将来一定能够成为一位大将军。
18年后,已经是第三兵团副司令员的王近山经过湖北时,派人去将父亲接来。儿子终于实现了当大将军的梦想。然而,令人惋惜的是,王近山的父亲并未亲眼见到儿子成就这一伟业。他的生命在一次意外中戛然而止,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