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延安作为中国革命的圣地,吸引了大量有志青年奔赴其中,加入抗日阵营。在这些勇敢投身抗日的青年当中,不乏许多巾帼英雄,其中便有今天我们要讲述的于若木,她不仅是爱国青年的代表,更是一位在抗战中贡献突出的女性。那么,于若木的故事到底有怎样的独特魅力呢?
于若木生于1919年,山东济南的一个书香家庭。她的父亲是清朝政府派出的第一批留学生,曾在日本的早稻田大学深造。回国后,父亲投入教育事业,并且深受学生爱戴。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于若木从小便受到良好的教育,培养了她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自1933年起,于若木前往北平求学,先后在两吉女子中学和北平女子第一中学就读。1935年,随着“一二九运动”的爆发,于若木积极响应,加入了共青团,并投身于抗日宣传工作。随着战争形势的愈发紧张,1937年10月,18岁的她毅然前往陕北公学深造,并在那里结识了后来的中共中央领导人陈云。
于若木曾回忆起自己与陈云的初次相识,称其完全是偶然。1937年11月29日,陈云从新疆抵达延安,很快就担任了中组部部长一职。陈云自幼体弱多病,正如于若木所说,陈云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先天不足”意味着陈云的幼年生活贫困,营养不良,而“后天失调”则指他日常工作过于繁忙,吸烟成瘾,作息极不规律,导致健康状况每况愈下。
在担任中组部部长后,陈云的工作变得更为繁重,由于频繁出现流鼻血的症状,组织决定派人照顾他。在这时,中组部秘书长邓洁来到了陕北公学五队挑选人员,而五队的成员大多为女同志,性格细腻,细心负责,因此最终于若木被选中。她被派往陈云身边担任护理工作。当时陈云住在延安西山一处简陋的窑洞中,于若木的主要任务便是转达指示,照料陈云的健康。如果陈云生病,她会及时请医生过来为其诊治。
经过一个月的细心照料,陈云的身体逐渐恢复健康。在此之后,于若木离开了陈云,前往中央党校继续深造。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这段短暂的相处让陈云悄然对她产生了感情。没过多久,陈云便找到了于若木,询问她是否已有爱人,是否曾谈过恋爱。于若木回答自己年纪还小,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接着陈云便提议是否可以与她交朋友?于若木答应后,两人开始了交往,终于在1938年3月,年仅19岁的于若木与陈云结为了夫妻。
他们的婚礼极其简朴,陈云一向反对奢华,因此婚礼上并没有过多的铺张,只是用一点点积蓄买了些糖果,招待了中组部的同事们,大家简单热闹了一番,算是举办了一场婚礼。结婚后,于若木被调入中组部,成为陈云的秘书,不仅在工作上帮助他,还负责照顾他的生活与健康。
于若木对健康与营养非常有见地,后来她成为了我国知名的营养学家。陈云的身体也在她的悉心调理下逐渐恢复,夫妻二人携手度过了漫长的岁月,并育有五个子女,分别是两儿三女。陈云给儿子们取名字,而女儿们则由于若木命名。这虽然是生活中的一个小细节,却反映出他们夫妻之间深厚的感情。
值得一提的是,于若木的子女们都非常出色。她的儿子陈元曾担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以及全国政协副主席等重要职务,是副国级干部。而她的女儿陈伟华则是北师大附中的教师,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另一位女儿陈伟兰则曾担任全国人大常委,长期从事教育培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