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4年,汉末黄巾起义爆发,刘备也趁机卷入了这场巨大的历史浪潮。随着乱世的到来,他开始积累势力,吸纳人才,逐渐为建立自己的基业做准备。在这个过程中,刘备不仅与一些英雄豪杰结识,还从中招募了许多能臣猛将。这些人物的帮助,使得刘备得以一步步稳固并扩展自己的版图,朝着称帝的目标迈进。然而,尽管赵云在刘备的阵营中担任了重要角色,起初并未受到与其地位相符的重用。要弄清这个原因,关键在于了解赵云的真实身份。
在动荡的汉末,群雄逐鹿,众多有志之士纷纷投身其中,各自效忠于不同的主公,赵云亦不例外。历史记载中提到,赵云于公元191年,响应翼州常山郡的推举,带领随从和一些兵员投奔了公孙瓒。与此同时,袁绍也逐渐在翼州崭露头角,并且势力逐步超越了公孙瓒,这也让公孙瓒提出了质疑:“你们翼州的人为何不投靠袁绍呢?”面对这个颇具挑战性的问题,赵云并未急于表态,而是从客观角度阐述了自己的选择理由。他回答道:“天下纷乱,难以分清谁对谁错,百姓早已身陷困境。我认为,只有仁政才能拯救百姓。”从这段话中,能清楚看出赵云的选择标准——他更加看重的是主公的仁德。
那么,赵云为何特别看重“仁”这一点呢?这就涉及到他的背景问题。根据陈寿在《三国志》中的记载,赵云的祖籍是常山真定,但并未对其家族做过多描述。然而,赵云能够受到常山郡的推举,说明他并非出自寒门。东汉时期,察举制成为一种重要的人才选拔方式,地方官员会从管辖的区域内挑选德才兼备的人选,作为朝廷的预备官员。起初,察举制并不看重出身,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一制度逐渐演变成门阀世家子弟的专利。因此,能够获得郡守推举的赵云,其家世必定不低。
此外,赵云投身公孙瓒后并未获得重用这一点,也从侧面证明了他不属于普通家庭。尽管公孙瓒出身贵族,然而他母亲的低微身份使得他在家族中的地位并不高,因此他常提拔那些来自贫寒家庭的有才之士。赵云能受到如此推崇,说明他来自一个有影响力的家庭,这使得他从小便接受了儒家的教育,培养了自己对“仁”的追求。
不仅如此,赵云的少年时期也充满了特别的经历。据《三国志》记载,赵云的好友夏侯兰,不仅精通律法,还学识渊博,后来在刘备的军中担任军正一职,负责军中的法纪。可以想象,赵云与夏侯兰的交往,让他在道德与修养上也得到了熏陶,成为了一个仁义的君子。因此,赵云选择效忠于具有仁德的主公也是合乎情理的。
正因如此,赵云后来加入刘备阵营便不难理解。刘备与公孙瓒原是盟友,赵云因此与刘备相识。刘备为人善于交际,迅速与赵云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公元191年,公孙瓒派遣田楷与刘备联手抵御袁绍的进攻,赵云也随同出征。正当战事如火如荼时,赵云却收到噩耗——他的哥哥病逝了。作为一个极为重视仁德和家庭的人,赵云决定回家守孝。按照礼制,他应在三年内完成孝道后再回到公孙瓒的阵营,但此时公孙瓒却做出了令人震惊的举动。他诬陷刘虞谋反,致使刘虞一家被捕并处决。赵云得知此事后,毅然决定与公孙瓒划清界限。此后,赵云投奔刘备,成为其麾下的重要将领。
赵云的转变让人瞩目,而他的勇猛与忠诚也在后来的战斗中得到了体现。尤其是在长坂坡的战役中,赵云展现了他非凡的武艺与忠诚,他单枪匹马冲入曹军阵中,成功救出了刘备的妻子甘夫人和年仅两岁的刘禅。这一英勇事迹使得刘备深受感动,并立刻任命赵云为牙门将军。
公元213年,赵云在刘备进军四川的过程中,带领军队攻占了江阳等地,为刘备统一益州奠定了基础。随后的战役中,赵云屡立战功,再次被升为翊军将军。然而,尽管赵云屡屡立下赫赫战功,刘备似乎并未对他予以更高的重用。这一现象的背后,究其原因,还得从赵云的个性与理念中找寻答案。赵云过于看重“仁”,这使得他与其他将领产生了隔阂。赵云对金钱权位并不感兴趣,但这并不代表他的同僚们也持相同态度。
最典型的一次表现是在刘备平定益州后,刘备打算将益州的田宅分赏给诸位将领时,赵云却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天下尚未平定,曹操仍未被除去,怎么可以开始享乐。赵云更提议,应该将这些田宅归还给百姓,让他们得以安居乐业。这一主张虽然合乎仁义,但却与其他将领的利益发生了冲突。赵云的坚守仁义的态度,让刘备感到不解,甚至有些疏远。最终,赵云虽然忠诚于刘备,却因过于看重“仁”而未能得到与其地位相匹配的重用。
直到刘备去世,赵云依旧担任翊军将军职务,并未获得更高的晋升。由此可见,赵云的忠诚与仁德虽为其最显著的特质,但也正是这一点,导致了他在权力斗争中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