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桃花石杂谈的多个文章中,曾经多次介绍过蒙古帝国时期的三次西征。然而,事实上,在公元1259年蒙古帝国分裂后,金帐汗国依然与欧洲诸国进行了多次激烈的交锋。金帐汗国曾与波兰、立陶宛、东罗马帝国、保加利亚、匈牙利、塞尔维亚、普鲁士等德意志王国以及热那亚等航海共和国发生过直接对抗。那么,这些战争的具体经过是什么?金帐汗国取得了怎样的战果?为何金帐汗国的态势最终由主动变为被动呢?
实际上,在蒙古大汗蒙哥于1259年去世之前,金帐汗国就已经开始对欧洲发动新的军事进攻。在这一年,金帐汗国的大汗别儿哥亲自率领约两万兵力入侵波兰和立陶宛。此时,金帐汗国的两位重要王子——那海和兀剌不花,也参与了这场战争。这次入侵中,金帐军队几乎征服了立陶宛,甚至有部分立陶宛军队加入金帐汗国的阵营,协助进攻波兰。金帐军队接连攻占了波兰的卢布林、桑多梅日、克拉科夫等城市,虽然一度占领了这些城市,但最终还是选择撤退。
接下来的几年,立陶宛国内因是否向金帐汗国称臣而爆发了内乱,最终导致国王明道加斯被杀。虽然立陶宛短暂地向金帐汗国称臣,但不久后便脱离了金帐的控制。而此时,蒙古帝国已分裂成多个政权,金帐汗国与伊儿汗国之间爆发了冲突,金帐汗国的攻势逐渐减弱。
到了1265年,保加利亚沙皇康斯坦丁·阿森向金帐汗国请求帮助,要求其出兵支持保加利亚防御东罗马的攻势。随后,那海率领两万金帐汗军队进入色雷斯(今保加利亚、希腊与土耳其交界地区),在与东罗马皇帝米海尔八世的军队交战时,几乎全歼了东罗马的主力。米海尔八世通过热那亚航海共和国的一艘船逃回了君士坦丁堡。在战后,米海尔八世为了平息金帐汗国的攻势,选择了和亲政策,将自己的私生女尤芙罗希涅嫁给那海,并通过大量进贡来获得金帐汗国的宽恕。
然而,金帐汗国与保加利亚之间的关系并未稳定。因长期的矛盾,金帐汗国再次入侵保加利亚,并在接下来的几次战斗中取得了胜利。这一系列入侵导致了保加利亚国内爆发农民起义,沙皇阿森被推翻。新的保加利亚国王伊瓦伊洛曾在1278年至1279年间数度击败金帐军队,迫使金帐军撤退至多瑙河以北。尽管如此,在1280年,由于东罗马帝国支持的暴动,伊瓦伊洛的政权也最终被推翻。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伊瓦伊洛曾请求那海的援助,但因与金帐汗国积怨已久,最终那海拒绝了他的请求,并将他处死。
到了1285年,金帐汗国再度对欧洲发动了新一轮的进攻。那海和兀剌不花率军入侵特兰西瓦尼亚地区,进攻匈牙利。当时,金帐军一度攻城掠地,然而在攻打匈牙利首都佩斯时,却被匈牙利国王拉斯洛四世成功击退。在撤退过程中,金帐军又遭到了匈牙利塞凯伊人的伏击,损失惨重。
然而,当年金帐汗国的攻势并未完全停歇。在对保加利亚的多次进攻后,保加利亚重新臣服,并向金帐汗国派遣了质子。而两年后,那海和兀剌不花再次发动猛烈的波兰进攻,曾一度在波兰重镇克拉科夫城外会师,但未能攻克该城。此后,金帐汗国的军队被波兰和匈牙利联军击败,最终被迫撤退。
公元1291年,金帐汗国与保加利亚联军再次入侵塞尔维亚王国,尽管很快被塞尔维亚国王斯特凡·乌罗什二世击退,但他意识到金帐军队可能会卷土重来,因此决定对金帐汗国称臣,并派遣了质子。
随着金帐汗国内部的纷争不断,其国力逐渐减弱。到13世纪末和14世纪初,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相继不再向金帐汗国称臣。据瑞士史学家温特图尔的约翰记载,虽然勃兰登堡和普鲁士在1340年到1341年间遭受过金帐军的入侵,但这些入侵的规模较小,且影响有限。随着金帐汗国的进一步衰弱,部分欧洲国家开始反过来入侵金帐汗国的领土。
公元1345年,匈牙利军队成功从金帐汗国手中夺取了摩尔达维亚地区。1345年,金帐汗国还在克里米亚发动了长达两年的围城战,试图攻占由热那亚控制的卡法城。然而,最终热那亚的援军将金帐军击退,金帐汗国损失惨重,撤退时带走了巨大的战损。
公元1347年,金帐汗国被迫允许热那亚扩大其在克里米亚的殖民地。到了1362年,立陶宛军队在今天的乌克兰地区与金帐军队爆发了著名的蓝水之战,最终立陶宛通过侧翼包抄击败金帐军,成功夺回了包括基辅在内的大片领土。这一胜利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标志着金帐汗国的衰弱。
在随后的军事失败中,罗斯诸国纷纷出现反叛,公元1374年,莫斯科大公国也发动了反叛,尽管这场反叛在8年后被金帐汗国镇压,莫斯科城被占领,遭受了严重损失。到1399年,金帐汗国虽然暂时挫败了立陶宛在乌克兰的进攻,但其衰弱的态势已不可逆转,欧洲各国与金帐汗国的直接军事冲突也基本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