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集》中收录了一封诸葛亮致李严的回信,其中有一句话引发了广泛的争议,甚至有人质疑这段话是否是陈寿有意诋毁诸葛亮:“若灭魏斩叡,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这段话让许多人认为诸葛亮心怀叵测,甚至有的学者怀疑陈寿是否刻意将诸葛亮描绘成了一个有野心的人。
这封信的背景是诸葛亮在婉拒李严的劝告,李严希望他能够接受“加九锡”的荣誉——“加九锡”通常意味着“受禅”或“称帝”,或者通过这种方式使自己掌握更大的权力,能够挟天子以令诸侯。王莽、曹操、孙权等曾通过“九锡”谋取权力,而在诸葛亮之后,桓玄、刘裕、萧道成等人也曾尝试利用这一权力象征。因此,诸葛亮明确拒绝这一提议,表示他不愿意接受李严所隐含的“称帝”暗示。
诸葛亮忠诚于刘备,一心捧心辅佐刘禅,这也是他拒绝李严提议的原因之一。信中他明确表明:“我与您相识多年,彼此却未能完全理解彼此的意图……我承蒙先帝的厚恩,又得到现任皇帝的极大赏赐,尚未能立下赫赫战功,这时若是为自己谋取更高的待遇,岂不是有失体统?”这一段话体现了他自知不应该在未有立下赫赫战功的情况下谋取个人的利益。
尽管诸葛亮明确拒绝了李严的“九锡”,他却表达了愿意“受十命”的意愿。有人因此误解以为,诸葛亮想要取代刘禅的位置。有人猜测,若北伐成功,诸葛亮有可能取代刘禅成为新的皇帝,但诸葛亮的意思并非如此。事实上,诸葛亮并不期望自己的儿子诸葛瞻能够继承权力,也不希望自己的后代在自己死后成为政权的接班人。在这一点上,诸葛亮的行为无疑向所有人展示了他对于蜀汉的忠诚。
实际上,诸葛亮并没有让自己的儿子诸葛瞻接触权力,甚至将其培养成一个忠臣而非权臣。他让诸葛瞻专注于书画等文艺修养,而不重视军事才能,这导致诸葛瞻虽然忠诚,但在政治和军事上的能力却有限。即便如此,诸葛瞻依然表现出了极高的忠诚度,并且在邓艾试图招降他时,坚决表示拒绝,并最终英勇战死。这一行为也使得他的忠诚成为了诸葛亮家族的传统和标志。
关于诸葛亮“十命可受”一说,其实他所表达的是一种愿景,借此激励士气,鼓舞士兵的斗志,而非暗示自己有接管皇位的野心。众所周知,诸葛亮的“忠诚二字”可以说是他家风的核心,他的家族注重培养忠臣,而不是让儿子继承自己的权力。诸葛亮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儿子接班的事情,反而更注重刘禅的独立与成长。
事实上,魏晋时期对诸葛亮父子的评价都极高,但陈寿在写《三国志》时却曾通过一些偏颇的文字来暗示诸葛亮可能有权力欲。陈寿自己作为一名历史编纂者,其本人的情感和评价也影响了他对历史人物的刻画。然而,《诸葛亮集》依然展示了诸葛亮忠诚与谦逊的品质,他从未有意通过手段篡夺刘禅的权位。
诸葛亮的辞世,刘禅的祭文也首次提到“季汉”一词,显示了刘禅对诸葛亮忠诚的深深敬意。诸葛亮虽不争天下,却把自己的忠诚与责任视为最高的使命,正如他所言,“吾本东方下士,误用于先帝,位极人臣,禄赐百亿,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晋,坐自贵大,非其义也”。他从未想着取代刘禅,而是始终以忠诚和奉献为己任,这也是诸葛亮与历史长河中的许多权臣有所不同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