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少年从军
大唐玄宗时期,一对来自高句丽贵族的父子踏上了安西镇的征途,老父亲名叫高舍鸡,儿子高仙芝。高舍鸡资质平庸,而高仙芝则是天生的战场英雄。年仅二十多岁,他便升任将军,与父亲同职。高仙芝在安西节度使田仁琬和盖嘉运的麾下效力,虽担任职务,但始终未能受到重用。直到夫蒙灵察担任安西节度使后,高仙芝才开始逐步崭露头角,获得提拔。公元741年,高仙芝晋升为安西节度副使,正值大唐国力强盛的时期,许多名将纷纷崭露头角。
俗话说,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高仙芝刚升职不久,便遇到了一个天降的“馅饼”——同年,达奚各部叛乱,逃至碎叶城。经过长途跋涉,达奚部队已是人困马乏。高仙芝迅速出兵,仅凭两千骑兵便轻松将其歼灭。
安西四镇的主要任务是制衡吐蕃帝国与阿拉伯帝国阿巴斯王朝,因此对吐蕃的战斗是最为核心的任务。吐蕃利用高原地形优势,令大唐军队在高海拔地区无法发挥出战斗力,于是进行抢掠,逐渐成长为与大唐抗衡的强国。他们通过联合周边的中亚和南亚小国,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其中尤以小勃律国为顽固不化的刺头。小勃律国位于今天的巴基斯坦境内,凭借其地理优势,成为吐蕃帝国的一块跳板。
贰· 外科手术般的解决了小勃律
在田仁琬与盖嘉运执掌安西节度使时,曾多次进攻小勃律国,却始终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夫蒙灵察接任后也未能突破该国的防线。原因在于小勃律国地处险峻山地,地势极为有利于防守,且每当唐朝进军时,吐蕃都会及时出兵救援。
如今,高仙芝被提升为安西节度副使,李隆基将全盘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命他解决小勃律这一顽疾。高仙芝接到命令后,开始了深入的调研与准备,虽然史书中没有详细记录这些准备过程,但从后来的战果来看,可以推测他进行了非常精密的计划。
这次出征,他领兵一万,步骑混编。他还特别为此准备了大量马匹,确保无论是哪个兵种,都能够骑马行军。高仙芝的进军路线极为清晰,从安西出发,经过拨换城、握瑟德、疏勒,越过葱岭,最终将军队驻扎在特勒满川。仅用100天,便带领大军在崇山峻岭间横穿千里。显然,高仙芝早已做好了精密的规划与路线调查。
他还巧妙地采取了兵分三路的战术,派赵崇玼从北谷道进攻,贾崇瓘从赤佛道进攻,而他本人与监军边令诚从护密国同时推进,最终在连云堡汇合。连云堡是吐蕃的重要防线,防守力量强大,且婆勒川河水湍急,几乎无法渡过。
高仙芝决定以一种令敌人无法预料的方式打破僵局。他命士兵抛弃辎重,仅携带三天的干粮,准备在川水最深的时刻渡河。祭天大典后,他鼓舞士气,称老天必将保佑大唐。当士兵们开始渡河时,奇迹发生了,河水的水位突然下降,士兵们顺利渡过,士气大增。随后,他们对连云堡发动猛攻,仅仅中午前便将其攻占,斩杀五千余人,俘虏千余人,战马和装备数量可观。
高仙芝继续推进,三天后,他带领大军来到坦驹岭。面对陡峭山路,他知晓士兵可能会畏惧,他便派遣20名骑兵装扮成阿弩越胡的模样迎接大军。士兵们看到“迎接大军”后,纷纷鼓舞士气,顺利下山。
随后的进军中,高仙芝采取了巧妙的战术,不仅通过假话安抚小勃律国,还通过快速斩杀其酋长,迫使小勃律国王投降。通过这一系列精妙的策略,终于拿下了这块吐蕃的跳板。
叁· 怛罗斯之战
公元749年,吐火罗的叶护失里伽罗求助唐朝,因邻国朅师国截断了其粮道。李隆基允许高仙芝出兵讨伐朅师国,并在750年成功击破敌军,俘虏了朅师王勃特没及吐蕃酋长。高仙芝还突袭了石国,消灭了敌人。
此时,高仙芝的名声大振。然而,他并未停歇,借机突袭突骑施,并成功俘虏了突骑施的可汗。此战后,李隆基为其加封了多个高官职务,名将高仙芝再度成为大唐的英雄。
不久后,石国王子联合昭武诸胡起兵反抗大唐,最终他们与阿拔斯王朝结盟,共同对抗大唐。高仙芝得知这一情况后,带领三万大军,主动出击,最终在怛罗斯与阿拔斯主力相遇,展开激战。尽管唐军奋力抵抗,然而由于内部背叛,葛罗禄部联合阿拉伯军夹击唐军,导致大败。高仙芝拼死逃脱,成功带领残兵突围。
肆· 宦官构陷,双壁殒命
在经历了怛罗斯之战的失败后,高仙芝被召回长安。然而,正当他在长安享受荣誉时,安禄山的叛乱爆发,李隆基急需用兵,高仙芝和封常清再度被启用,参与平叛。高仙芝带领的军队屡次在潼关成功防守,遏制了叛军的势头。
然而,内部的腐败与不和使高仙芝最终成为了宦官的牺牲品。边令诚为了个人私利,诬告高仙芝贪污,李隆基在没有调查清楚的情况下,竟然决定将高仙芝和封常清一同处决。
高仙芝在临刑前,痛心疾首,指着边令诚的鼻子愤怒斥责。然而,无论他如何辩解,终究未能改变命运。在最后的时刻,他依旧不忘与封常清的深厚情谊,伤感地对着他的尸体低语。
高仙芝的悲剧,让人不禁感叹,他作为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未死于战场,却死于权力斗争之中,正如那个时代大唐的命运一般,英雄也难逃权谋的漩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