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小平同志复出工作后,敏锐地察觉到一个严重的问题:军队干部的老龄化现象十分突出。这一问题确实存在历史背景。新中国成立于1949年,前身历经了红军、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三个阶段,培养出了一大批为国立下赫赫战功的开国将领,毫无疑问,这些人物是新中国的中流砥柱。建国之初,这些干部普遍年龄在四、五十岁,正是年富力强的黄金年龄。然而,到了七十年代末,他们纷纷进入晚年,身体健康逐渐出现了问题。
由于这些老将军在军中的资历和贡献都显得格外突出,新生代干部即使能力卓越,也难以接替老革命家的地位。人终究要经历生老病死,如果任由这种状况持续发展,势必会对军队和组织造成消极影响,造成青黄不接的局面。为了打破这种窘境,势必需要有人去做一些“得罪人”的决策。向来果断的小平同志在八十年代初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1982年,中央顾问委员会应运而生,简称“中顾委”,该机构的设立标志着干部年轻化政策的正式实施。老将军们在退休后可以进入中顾委,继续为军队建设贡献智慧和经验,给年轻一代提供建议和支持。邓小平的这一建议,不仅有效应对了当时面临的现实问题,还能够充分利用老干部的宝贵经验,堪称一举两得,因此大多数同志对此积极响应。
然而,虽然中顾委的成立初衷良好,但在实际运作中并非没有挑战。许多新上任的一线干部在实施决策时会忌惮于老首长的意见,尽管中顾委明确规定“只提建议不插手”,但实际上仍然会在军队决策中产生影响。曾任国防部长等高职的开国上将张爱萍在退休后对中顾委并不热衷,虽然名义上担任了第二届中顾委常委,但他从未出席过一次会议。
张爱萍年轻时以性格豪放闻名,脾气也相对激烈。中顾委的工作人员因而不敢直接邀请他,经过两次无果的邀请后,决定不再主动找张爱萍。看到常委名单上只有他的名字缺席,邓小平沉思片刻,便指示工作人员:“就说我请张将军来参加会议,用中央的专车接他过来。”然而,张爱萍依旧不为所动,回应道:“我已经退休了!七十多岁的人,不再插手军队事务。如果小平同志想见我,我自然会主动去见他。”
再次碰壁,工作人员无奈之下只得如实向邓小平汇报。小平同志听后,瞬间明白张爱萍的真实想法,忍不住大笑道:“当年在军队里,有两位是不容易招惹的,一个是彭总,一个就是张爱萍!”实际上,张爱萍对邓小平的政策支持得非常坚定。1985年进行的军队大裁军中,张爱萍是第一个表示支持的,关于军队年轻化的问题,他深有体会。
他认为,退居二线的老干部若持续发声,则等于“退而不休”。一些人热心肠、难以安静下来,而有的人则可能不愿意放权;这就导致新任干部无论出于什么原因,都很难真正放开手脚去履行自己的职责。因此,张爱萍拒绝参加中顾委会议,并非出于性格的顽固,而是希望以自己的行为做个楷模:没有必要进行过渡,退休之后的人就应坚守退休后应有的姿态。通过这种方式,这位老将军向中央的决策表示支持,积极推动军队干部的改革进程。
1992年,中央顾问委员会经过十年的努力,圆满完成了历史使命,并正式宣布撤销。与此同时,人民军队的干部队伍也顺利完成了新老交替,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老一辈革命家们为了国家和军队的长远发展,付出了心血,实在是值得敬佩与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