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这一历史故事无疑是家喻户晓,传承至今,成为了众多历史典故中的经典之一。故事的主人公,战国时期燕国的太子姬丹,因父亲燕王姬喜将其派往秦国做人质,生活在秦国都城咸阳。姬丹原本与秦王嬴政是昔日好友,但由于嬴政对其并不友好,姬丹心生怨恨,并最终选择逃回燕国。那时,约公元前231年,姬丹离开了秦都,心怀复仇之念,誓言寻找机会报复自己曾经的“朋友”——秦王。
不久之后,秦王嬴政指挥大军征服了韩国,攻占了韩都阳翟,俘虏了韩王喜。同年,赵国爆发了严重的饥荒,百姓疾苦,民心动荡。秦国见状,认为这是灭赵的最佳时机,经过一番准备,第二年便发动了大规模的攻赵战争。秦国调动王翦、杨端和、羌瘣、李信等名将,率领数十万大军从南北中三路进攻赵国都城邯郸。
面对即将到来的危机,姬丹感到异常焦虑。因为一旦秦国灭赵,秦国的军队必将直逼燕国南部边境,而此时的燕国实力虚弱,已经在战国七雄中处于最弱的一方。之前连续的战乱让燕国的国力大幅下降,现如今仅仅比已经灭国的韩氏稍强一些。若赵国灭亡,燕国的命运也注定将是覆灭,姬丹意识到,即使举国之力抵抗,燕国也无法抵挡秦国的进攻。
在这样危急的时刻,姬丹萌生了一个大胆且不切实际的想法:他决定寻找天下最勇敢的士士,利用重金诱使秦王归还曾经占领的关东土地,甚至派遣勇士潜入秦国刺杀秦王,以此制造动乱,撼动秦国的统治,并联合其他诸侯趁机反秦。
姬丹设想的这个计划,经过他的亲信太傅鞠武和燕国豪侠田光的推荐,最终由游侠荆轲执行。为了保证刺杀计划的成功,姬丹从赵国名匠徐夫人那里购买了一柄锋利的匕首,这把匕首经过精心改造,淬入了剧毒,一旦划破皮肤,毒液便会迅速致命。
然而,荆轲的刺杀计划最终以失败告终。秦王嬴政未受伤,而荆轲也被捕并遭处死。燕国的报复计划彻底破产,秦王的愤怒使得姬丹派出的使者遭到严惩,燕国也被迅速征伐。燕国的都城蓟城被秦军摧毁,燕王姬喜为了保存自己的性命,逃至遥远的辽东,并将儿子姬丹的首级献给秦国,以此表示悔罪和求和。
姬丹的计划看似有道理,然而在现实中却注定难以实现。即便荆轲成功刺杀了秦王,关东诸侯联合攻秦的局面也无法顺利形成。首先,韩国早已被秦国吞并,赵国也几乎灭国,仅剩一些零散的残余力量,难以对抗秦国的强大。剩下的魏、楚、燕、齐四国中,魏国已经彻底衰弱,不可能参与合纵。而齐国与燕国的关系并不融洽,历史上曾有过两国的深仇,而且齐国此时与秦国关系较好,已被秦国收买,难以参与反秦行动。
剩下的就是楚国,尽管楚国有较强的反秦情绪,但单凭楚国一国之力,难以对秦国构成威胁。尤其是秦国在实力上早已处于无可撼动的地位,不仅强大,而且已经形成了强有力的统治体系。即便秦王嬴政遇刺,秦国内部也不太可能因此动摇。历史上,秦国经历过许多王位更替,王朝依旧屹立不倒,秦国的统一进程继续推进。
总结来看,姬丹的计划虽然出发点是在报复秦王,但由于现实中的种种因素,无法形成有效的合纵攻秦局面。秦国自秦孝公时期实施变法,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家已经法治有序,朝政稳定,单一的个人死亡并不能改变大局。姬丹的愚昧计划,注定了荆轲的失败,而燕国也因此陷入了灭亡的深渊。
荆轲虽然手持锋利的匕首,且匕首淬有剧毒,但由于他一心想活捉秦王并逼迫他归还领土,错失了最佳刺杀时机。最终,荆轲没有能够伤到秦王,而这也使得整个计划的失败加速了燕国的灭亡。姬丹的报复之心,最终让自己和国家都陷入了不可避免的深渊。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关注,谢谢大家的支持。
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