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冷研作者团队-雨霆
字数:5514,阅读时间:约14分钟
编者按:许多历史爱好者都知道,清朝的“骑射为根本”这一说法,其实是一种被反复宣传到连自己都信了的政治口号。尽管清朝早期缺乏火器,但实际上这个帝国一直非常重视火器的运用,特别是到了后期,清帝国可以被视为一个典型的火器帝国。那么,清军究竟是如何运用和发展火器的呢?本文将从清军与吴三桂的三藩之乱开始,详细介绍清朝火器的实际应用。
为了表彰火器在大清江山中的贡献,康熙皇帝亲自执笔写下《鸟枪铭》:“一器也。体类戈戟,功逾矢炮(礮),当机迅发则星驰而电,激落云之劲翮,殛林莽之轶材,洵武功之良具,更无所施而不宜。” 在康熙眼中,鸟枪的威力极其强大,其效果甚至超越了清朝自豪的弓箭和大炮。虽然古人往往喜欢夸张修辞,但不可否认的是,鸟枪确实成为了当时清军战斗中必不可少的利器。比如,在康熙十二年到二十年的三藩之乱中,清军与敌对势力的交战中,鸟枪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康熙十七年八月十三日,清军与吴三桂军队在广西梧州展开了惨烈的战斗。战斗从白天一直打到晚上,双方水陆并进,持续了整整一昼夜。关于这场战斗中的伤亡人数,历史上并未明确记载,但从战斗过程中消耗的弹药来看,清军的损失之大可见一斑。根据清朝广西巡抚傅弘烈的奏报,清军在这场战斗中消耗了“火药铅弹不下两万余斤”。也就是说,仅仅一天之内,清军一方就消耗了超过2万斤的弹药。而这场局部战斗中,不仅大炮在发挥作用,枪械也大显身手。傅弘烈的部队中就有“交枪手一万五千余人”!
“交枪”(或称鸟枪、火铳)是当时中国人对火绳枪的称呼。这里的“交”指的是越南(当时叫安南)的火绳枪技术较为先进,许多火绳枪都来自越南。至于“鸟枪”这一名字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因为火绳枪射击精准,连鸟都能打中;二是火绳枪的外形类似鸟类。无论如何,这些火绳枪的外形和使用姿势与后来的步枪极为相似,相比过去的“火门枪”(如三眼铳),火绳枪无论在形状还是射击方式上都有了显著的改进。
尽管今天看来,鸟枪、交枪显得十分原始,使用时不仅要装填火药、塞入弹丸,还需用棍棒捣实,点燃火绳才能开火,这过程极其繁琐,且火绳常常容易受潮而无法点燃。然而在当时,这些火器仍然是“高科技”装备。在17世纪的欧洲,大部分士兵也只能使用火绳枪,直到后来的隧发枪和簧轮枪才逐渐普及。
很多古装剧和武侠小说会让人误以为清初战场上的武器除了大炮就是冷兵器,但实际上,清朝中期,特别是在三藩之乱时期,枪械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逐渐取代了冷兵器的主导地位。虽然传统冷兵器仍然是战斗中的关键组成部分,然而火器也在其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傅弘烈在向康熙上报时便提到:“吴贼如此嚣张,正是火器运用得当。我们要想制敌,必需依靠火器。”
尽管康熙口中时常说“治天下之道,在政事之得失,与火器何关”,但他身体力行,不仅加强了大炮的铸造,还不断从前线调拨火器。康熙甚至在十四年和十七年的几次谕令中,明确要求加强火器的生产和装备,调派有经验的官员和兵员前往战场,增调鸟枪和交枪。为了鼓励民众捐赠火器,朝廷还规定了捐赠鸟枪的奖励政策,捐赠一定数量的鸟枪即可获得一定官职或荣誉。
实际上,鸟枪并不像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昂贵。根据《大清会典》记载,一杆鸟枪的制造成本不过是1.3两银子,这比弓箭稍贵一些,但并不算是特别昂贵的武器。如此一来,清初的火绳枪不仅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装备,甚至在顺治年间,清军就开始普遍配备火绳枪。比如,在明崇祯十二年(清崇德四年),清军攻打辽西时,尚可喜带队时配备了85杆鸟枪,到了顺治五年,清朝规定八旗步兵中有三分之一的士兵配备鸟枪。吴三桂起义之后,清廷加强了对鸟枪的征募,反映了对火器需求的急迫性。
随着战事的深入,清军不仅在两广地区的战斗中依赖火器,其他战场也大量使用了枪械。例如,傅弘烈指挥的广西战场,其军队装备了大量的鸟枪和火炮。在向皇帝报告战况时,他详细描述了“枪炮齐发”的激烈局面。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福建战场,尽管福建地形崎岖不适合骑兵冲锋,但火器在这种战斗环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福建战场,特别是在郑经的抵抗下,火器的应用达到了顶峰。郑军不仅装备了先进的火绳枪,还拥有较远射程的“鹿铳”。这使得清军在正面交锋时处于劣势,尤其是清军只有“排枪”,而郑军的“鹿铳”更具威胁。为了弥补这种差距,福建总督姚启圣提出了更为合理的火器配备方案,在每一百名士兵中配备了不同类型的火器,包括“荡寇铳”与“排枪”,显著提升了军队的火力。
不仅仅是沿海地区,内陆战场的枪械运用也同样显著。在川陕交界,吴三桂的叛军用火绳枪击败了清军的几位将领,充分展示了火器在内战中的重要地位。即使在某些战场,冷兵器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火绳枪的普及已经不可逆转。
到雍正年间,火器的装备比重逐渐增大。即便一些地方依旧存在冷热兵器混用的现象,但清朝政府已经开始意识到火器的重要性,并鼓励将火绳枪纳入军事装备。通过逐步的军事改革,清朝终于在近代化的浪潮中慢慢前行。
除了在正规军中的运用,火器的普及还对清朝民间与官府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早在顺治年间,清朝便对民间火器的使用进行了管理,虽然禁止民间铸造炮兵器,但却允许民众拥有鸟枪。由此,鸟枪不仅成为了战场上的重要武器,也成为民间防身和治安问题的一部分。
在下文中,我们将详细探讨康熙时期民间的枪械普及对社会治安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