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4年,诸葛亮在北伐祁山未能成功后,病逝于五丈原,留下无尽的遗憾和未竟的事业。生前,他为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致力于整顿蜀汉的政权,倾尽心力,哪怕在临终之际,依旧身患重病,坚守在祁山前线,展现出无比的坚韧和奉献精神。尽管如此,诸葛亮心中的大计始终未能完成,他的突然离世,使得蜀汉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未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幸运的是,诸葛亮并没有让自己的理想止步,他有一位值得信赖的继承人——姜维。姜维,这位曾在天水关一役中展现过非凡才智的将领,深得诸葛亮的器重。诸葛亮曾多次称赞姜维聪明敏捷,对军事极具敏感性,勇敢果断,深知兵法之道。因此,他将兵法传授给姜维,期待他能够接替自己继续北伐,实现蜀汉的复兴。
然而,正当姜维信心满满、准备继续北伐之际,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却站出来表达了强烈的反对。诸葛瞻不仅公开质疑姜维的军事行动,还在政治理念上与姜维产生了严重分歧。有人或许会认为诸葛瞻反对姜维,源于私人的嫉妒或者对父亲遗志的执念,但事实上,诸葛瞻的反对更多的是出于对国家未来的考虑。
诸葛瞻,正是诸葛亮的亲生儿子。可有趣的是,在诸葛亮临终时,他并没有将兵法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将其交给了姜维。这一决策可能让许多人感到意外,但从父亲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深思熟虑的举动。尽管诸葛亮深爱儿子,但他深知自己儿子的局限。诸葛瞻自小在安逸中成长,未曾经历过任何战事,也未曾接受过系统的军事训练。因此,诸葛亮很清楚,他的儿子并不具备带领国家走向强盛的能力。
与诸葛瞻相比,姜维年少时便显露出非凡的军事才能。他在天水关一役中的表现,令诸葛亮深感欣慰,认为姜维是值得培养的军事人才。尤其是在蜀汉人才日渐匮乏的情况下,姜维的加入为国家带来了久违的希望。经过深思熟虑,诸葛亮决定将兵法传授给姜维,这让姜维成为了他亲自选定的接班人。
那么,诸葛瞻为何如此反对姜维的北伐呢?究其根本,其实是因为公共利益的考虑,而非私怨。许多人认为,诸葛瞻的反对源自他对父亲过于偏爱姜维的不满,然而真相并非如此。诸葛瞻深知自己作为蜀汉的继承人有责任保护国家的稳定,他并非因嫉妒而反对姜维,而是出于对国家经济和民生的关切。
当时,蜀汉国力已经逐渐衰弱,经济状况堪忧。虽然经过几代宰相的治理,国家内部秩序有所恢复,人民生活渐趋安定,但诸葛亮去世后,蜀国的经济逐步下滑,财政困窘,无法支撑长期的战争需求。百姓的生活日渐艰难,每年征税之后,许多行业的经济状况都变得捉襟见肘,百姓负担沉重。作为国君,诸葛瞻深知过度的军事开支将进一步压垮国家的经济,因此他不希望姜维继续大规模北伐,而是希望节约资源,恢复民生。
另外,诸葛瞻也有一定的担忧,他害怕姜维日渐强盛,最终可能威胁到朝廷的权威。姜维是蜀汉的中流砥柱,勇武之才无人能及,他深得民心,却长时间未参与朝堂事务。虽然姜维忠诚于国家,但他和刘禅、黄皓等人的关系却复杂微妙,黄皓常常在背后挑拨离间,造成了许多误解和裂痕。诸葛瞻在缺乏军事经验的情况下,误以为姜维穷兵黩武,担心他借军事权力挑战朝廷的权威。因此,诸葛瞻始终对姜维抱有疑虑。
但实际上,姜维的九伐中原并非纯粹的军事冒险,而是深具战略眼光的举措。他的北伐不仅是为了抗衡魏吴两国的压迫,更是在向他们宣示蜀汉尚有强大军力,不能轻视。姜维的这种“以攻为守”的战略为蜀国争取了更多的时间,也保持了蜀汉在三国中的存在感。虽然北伐中的战绩参差不齐,但姜维在多次战斗中展现出的非凡指挥才能,尤其是在洮西之战中以少胜多,令魏国震惊不已。
与姜维相比,诸葛瞻的军事才能显得相对平庸。尤其在公元263年的绵竹之战中,诸葛瞻因一意孤行错失战机,最终战败身亡。诸葛亮曾为国家运筹帷幄,而诸葛瞻却未能继承父亲的智慧,实在令人惋惜。正如诸葛瞻自己所说:“我于内不能除黄皓,于外不能制姜维,又不能守国土,我有三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