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故事叫做“揠苗助长”,意思是有些事情并不是做得多就好,而是根本不该做,若强行去做,反而可能适得其反,成了多此一举。这个道理恰恰用在了汉代一位宰相——曹参身上。曹参在宰相任内并未显赫一时,也没有什么大的作为,整天悠闲自在,几乎不干涉朝政,作为丞相,他似乎过得像是闲散的老百姓。看上去他好像什么都不管,然而,正是因为他没有盲目干预,反而赢得了千古美名。
刘邦去世后,汉惠帝刘盈继位,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孝惠帝二年,萧何也去世了。临终时,萧何推荐了曹参作为丞相继任人选。既然是萧何推荐的人,便没有太多争议,况且曹参是汉朝的奠基功臣,曾在齐国担任丞相时,管理得井井有条,深得百姓敬重。如此,曹参便成了新的丞相。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局面出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变化。自从曹参成为丞相后,他并没有对政务做出任何大的改变,所有的法令依旧是依照萧何当年的旧制进行,他也很少参与朝政,整日沉迷于宴乐之中,几乎没有任何显示出奋发有为的迹象。
最初,惠帝并没有太多的反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惠帝逐渐感到不满。曹参的儿子曹窋看到父亲整日无所事事,担心这样下去会惹来麻烦,便回家劝说父亲,但没想到却遭到了父亲的严厉斥责,甚至还打了他两百竹板。当惠帝得知此事后,责备曹参不该这样对待儿子,并指出曹参的做法显然不太得体。接着,便发生了那段经典对话。曹参问道:“陛下认为您与先帝相比,谁更英明?”惠帝答道:“自然是先帝。”曹参接着问:“那您认为我与萧何相比,谁更有能力?”惠帝答:“你似乎比不上萧何。”这时,曹参微笑着说道:“高皇帝与萧何平定天下,制定了完整的法度,若我不如萧何,遵循他的旧制,恪守本分便已是最好的选择,又何必去做那些不必要的改动呢?”惠帝听后恍然大悟。
汉朝初期有三位杰出人物——张良、萧何和韩信,曹参的名气显然远不如这三位,但在刘邦评定功臣时,曹参竟然仅次于萧何,远超韩信和张良,曹参的排位远高于这两位。曹参并非从一开始便获得如此高的荣誉,他在刘邦崛起之前便已经担任职务,并且在家乡有着很好的口碑。后来他追随刘邦,既能打仗,又能听从指挥,深得刘邦的信任。尽管他才智出众,曹参为人却非常谦虚低调。他身居高位,仍然不以自己为傲,总是虚心请教他人,哪怕是年纪较小的人或者身份较低的士人,只要是有学问的人,他都愿意倾听。
虽然曹参出身为武将,但他的才干萧何和刘邦早已看在眼里。在汉初,曹参被派往齐国担任丞相,辅佐刘邦的长子刘肥,他的治理能力得到了百姓的高度赞扬。曹参严格遵循黄老之治的理念,尽可能减少干预,让百姓安居乐业,齐国百姓都盛赞他的贤能。在齐国的九年间,曹参始终秉持无为而治的原则,避免做出过多干预,确保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因为在这个时期,过多的干预反而可能适得其反。
曹参虽然是武将出身,但在治理百姓方面并不逊色于其他文臣。他手下的官员大多朴实无华,忠诚踏实,而对于那些辞藻华丽、喜欢在细枝末节上纠结、重视名声而忽视实质的人,曹参则保持一定距离。丞相府中有官员犯了小错,只要不是原则性的大问题,曹参都会尽量隐瞒。无论是在跟随刘邦打天下时,还是后来的齐国治理中,曹参的才干得到了刘邦和萧何的认可与赞赏,正因如此,萧何才会在临终时推荐曹参为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