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或许都听过《武王伐纣》的故事,虽然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虚构的时代,但它无疑描绘了商朝末年的背景,且细节相当生动真实。商朝末期,殷商最后一任君主帝辛,也就是我们所称的纣王,他在位期间荒淫无道,残暴不仁,百姓疾苦,民生困苦,甚至各地的诸侯也在他的压迫下痛苦不堪。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西岐崛起并逐渐强盛,随着时间推移,姬昌和姬发父子,联合其他诸侯,纷纷与纣王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最终,在牧野一战中,西周的联军击败了纣王,纣王在战败后选择自焚殉国,商朝随之灭亡。然而,尽管纣王死于非命,但他的亲族并未因此受到波及。他的哥哥甚至被姬发封为诸侯,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封地。而纣王的后裔,在春秋时期还曾一度成为霸主,重享权力,那么这个诸侯到底经历了怎样的传奇人生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揭开这个谜团。
多年前,纣王从帝乙手中夺取了王位,但实际上他并非帝乙的长子,帝乙真正的长子是微子,也就是后来的微子启。此时,有些人可能会产生疑问:在古代,继承人一般都是嫡长子,那么为什么王位最后却落到了帝辛手中,而不是微子呢?
在这里我们不妨了解一下嫡长子继承制的起源和原则。早在奴隶制部落时期,部落首领的权力传承与后来的君主制有很多相似之处,当时的部落首领会通过禅让的方式选定继任者,经过锻炼后,将权力交给合适的人。然而,到了大禹时期,整个传承制度发生了变化。大禹,作为一位伟大的英雄,并没有遵循传统的禅让制,而是将权力交给了自己的儿子启。启凭借自己的权力建立了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其创立标志着“国家”概念的初步形成,并开启了家天下的局面。
夏朝的建立,不仅让华夏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也为后来的社会发展打下了基础。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统治阶级开始面临一个新的问题:君主的儿子虽然不止一个,但王位只有一个,如何避免兄弟之间的争斗呢?于是,贵族阶级逐步完善了继承制度,嫡长子继承制的雏形也开始逐渐成型。
到了商周时期,嫡长子继承制已经非常成熟,规定王位继承者必须是“嫡长子”,即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才有资格继承王位。这个“嫡长子”概念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嫡子”,即正妻所生的子嗣,二是“长子”,即家中第一个出生的儿子。因此,微子虽然才是帝乙的长子,但由于其母亲地位较低,只是一个小妾,微子并不符合嫡长子继承制的要求。尽管帝乙非常欣赏微子的仁德与高尚品格,为了维护继承制度的公正,最终还是将王位传给了帝辛。
于是,纣王登上了帝位。俗话说“上阵亲兄弟”,纣王对自己的大哥微子并不薄,刚继位时,他不仅给了微子最好的封地,还与他共同商议国事。由此可以看出,纣王虽然刚刚登基,但似乎还很注重亲情。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纣王的性格开始暴露出阴暗的一面。
作为大哥,微子非常清楚商朝的现状。虽然国力暂时维持,但商朝的衰退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他认为,只有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才能扭转颓势。微子多次向纣王进谏,希望纣王能采纳自己的建议,但纣王却固执己见,拒绝了微子的意见,甚至加重了对百姓的压迫。纣王两次远征,虽然将商朝的文化传播到淮河流域,但其代价过于沉重,百姓的苦难也因此加剧,民怨四起。
与此同时,纣王开始展现出残暴的一面,他不仅对内进行大规模的酷刑折磨,还在外征战中挥霍民力,穷兵黩武,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微子、比干、箕子等忠臣曾多次劝谏纣王,但他根本不听。纣王不仅没有改过自新,反而对劝谏者进行残酷迫害,甚至将忠良之士比干的心挖出来,惨无人道。
看到这一切,微子深感无力改变局势,最终愤然离开了朝歌,选择隐居他乡。多年后,姬发在牧野之战中击败了纣王,纣王走投无路,选择自焚,商朝因此灭亡。微子此时也成为了商朝的前朝王公。面对周朝的继任,他心中充满了不安,但得知姬发对待商朝遗民宽厚仁爱,微子终于松了一口气。
微子随后与姬发见面,姬发早已听闻微子的忠诚与仁德,当微子表示悔过时,姬发却表示微子没有错。他称微子的所有行为都是为了百姓的利益,这番话令微子忍不住泪如雨下,许多年来的委屈和心痛瞬间得到释放。姬发不仅宽慰了微子,还任命他恢复旧职,担任高位。
多年来,微子一直是周朝的得力辅佐,周成王继位后,微子与周公共同辅佐年轻的王子。微子的智慧与忠诚在后来的历史中得到了验证,最终,武庚因贪图权力而反叛,被消灭,而微子被任命为新一任诸侯。周朝给予他新的封地——宋,成为了后来的宋国国君,开创了宋国的霸业。
至春秋时期,宋国虽然国土不大,但在强有力的领导下依然风生水起,宋襄公更是成为了春秋诸侯中的重要人物。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宋国在公元前284年灭亡,但微子通过自己的正直与忠诚,获得了长久的荣光,诠释了“善有善报”的古训。那么,你对此有何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