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最终一统天下,登上九五之尊,与他的善于用人具有重要关系。
刘邦在统一天下之后,曾经与韩信有过一次著名的讨论。
有一次,刘邦在和韩信的闲谈中,议论朝中将领的军事才能。两人议论一番那些将领之后,刘邦问韩信:
“你看我能指挥多少军队呢?”
韩信说:
“陛下您最多能指挥十万人。”
刘邦又问:
“那么你能带多少兵呢?”
韩信说:
“我带兵越多越好(多多益善)。”
这一下刘邦面子上挂不住了,勉强笑了笑说:
“既然你带兵是越多越好,可为什么你始终在我的手下呢?”
韩信从刘邦笑的神态中观察,猛然悟出了自己无意中刺伤了皇帝的虚荣心。他赶忙巧妙地回答说:
“陛下不善于带兵,却擅长指挥将领,这就是我始终在你手下的原因。况且您是真龙天子,受命于天,哪是我们这些人所能比拟的?”
刘邦终于满意地笑了。这也正是“韩信将兵,多多益善”的由来。
刘邦称帝后,曾在朝堂问群臣自己为何得天下。高起、王陵都称赞他是因为大仁大义。刘邦道: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并认为,自己能任用张良、萧何、韩信三人,因此得天下。”
可谓一语中的!
刘邦之善于用人,在陈平身上体现得尤其充分。而在被刘邦任用之后,陈平“六出奇计”为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功勋。
在秦朝末年的乱世中,出身贫困的陈平曾先后投靠魏王、项羽,最后才在好友魏无知的引荐之下选择了投奔刘邦。
而在刘邦与陈平二人纵论天下之后,认为他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将他任为都尉,并命其监护三军将校。但是,此事却令灌婴、周勃等老资格将领不满,他们向刘邦揭发陈平:
“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臣闻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平,反覆乱臣也,原王察之。”
刘邦在听了这些话语之后,心生疑惑,于是他便先是询问了引荐陈平的魏无知,而后更是直接召见陈平诘问。面对刘邦的诘问,陈平从容回答:
“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者,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
在这段对话之中,陈平并没有完全直接回答众人指责的真伪,对与其嫂子是否私通,这一颇令人尴尬敏感一事闭口不谈,而是将魏王、项羽乃至刘邦的政治优劣,一一陈述开来。对于其他问题,则一一据实相告,虽有所保留,也不乏坦诚。
刘邦听了之后,似有所悟,心照不宣,但他不计小节,大胆用人所长,不仅没有舍弃陈平,反而对他重赏,又擢升他为护军中尉,专门监督诸将,可见刘邦胸怀之大度。
此后陈平对刘邦忠心耿耿,逐渐成为刘邦幕僚中的最核心谋士之一,在楚汉争霸战争中,陈平使用“离间计”,派人散播谣言,离间项羽与范增、钟离昧的关系。使项羽的谋士范增有口难辩,被迫出走,之后竟然活活气死。
项羽猛攻荥阳,形势危急之时,陈平则又使出诈降计,以假汉王为诱饵出东门,真汉王则从西门突围而去。此后的数载之间,陈平在智擒韩信、巧解白登之围、智救樊哙等大事上的计谋更是出神入化,游刃有余。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后韩信、英布等一众名将尽皆被诛戮后,陈平却能保持善终,也足见其过人的智慧,对复杂时局的洞悉与应变能力。
陈平过人之智还表现在刘邦死后。陈平接替曹参升任左丞相,王陵为右丞相,位在陈平之上。吕后主持朝政,打算封娘家侄儿为诸侯王,这是违背当初刘邦在世时杀白马所立“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盟约的。王陵性情耿直,当然反对,结果被吕后明升暗降“提拔”他去做了少帝的老师。
吕后问陈平对此事的看法,陈平说:“高帝平定天下,分封刘姓子弟为王,现在太后临朝,分封吕姓子弟为王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吕后听了当然高兴。
王陵后来为此事责备陈平奉承吕后而愧对高帝,陈平对王陵好言相劝,并不生气。他知道当时根本阻止不了,只有暂时迎合,保住相位,从长计议,之后再伺机而动才是可行办法。锋芒太露,很可能反而招致不测之祸。陈平假意顺从,吕后封诸吕为王,他无不从命,也赢得吕后宠信。
公元180年,吕后一死,陈平就和太尉周勃合谋,诛灭了吕氏家族,拥立了代王为孝文皇帝,恢复了刘氏天下。
司马迁称赞陈平为贤相,在吕后乱政时,善于应对,智谋多端,得以善始善终保其禄位,汉家王朝也在风雨飘摇中最终得以稳固,最后成长为一颗参天大树。这也是刘邦在其身后所无论如何都没有预料到的。
司马迁在《史记》对陈平的评价中说:“非知谋孰能当此者乎?”(知-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