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一位有心人偶然发现,台湾某大学教材《近代两岸十大名将领导风范》中,入选的将领不仅有国民党方面的“名将”,还包括了五位著名的中国共产党军事将领——四位元帅和一位大将。这些将领的事迹、人格魅力以及领导风范被分门别类地进行了讲述,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五位将领分别是:朱德元帅、罗荣桓元帅、刘伯承元帅、陈毅元帅和粟裕大将。他们各自凭借突出贡献和独特风格获得了众多美誉。例如:“红军之父——朱德元帅”、“红军政工——罗荣桓元帅”、“红旗军神——刘伯承元帅”、“红旗儒将——陈毅元帅”和“红军骠骑——粟裕大将”。
时光已经过去几十年,曾经参与国共战争的主要人物大多已故,而对这些人物的评价和回顾,不仅更具历史的客观性,也能体现“史家所尊崇的‘不虚美、不隐恶’”这一写史的最高境界。
这本书在介绍编写宗旨时指出:“国共战争曾在我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痛苦印记,也是两岸分治局面形成的一个关键因素。过去,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心理等方面有着长期且深刻的对立,仇视也不断加深,教育和宣传对对方的评价多有贬低。本书尝试从客观理性的角度,重新审视国共战争时期两方的军事将领,选择了十位‘将军中的将军,元帅中的元’。我们在本书中讲述他们的生平事迹、人格风范与领导特质。”
本书进一步表示,这些优秀将领,无论是在才智、学术成就、武德气节还是领导风范方面,都是值得后人效法和学习的典范。书中引导读者超越政治立场,跨越历史的局限,从全新的视角欣赏那些未曾被历史洪流淹没的英雄人物。
在国民党方面,入选的将领有黄百韬、邱清泉、胡琏、刘玉章和孙立人。他们分别被誉为“国军的纳尔逊——黄百韬将军”、“狄青再世——邱清泉将军”、“金门恩主公——胡琏将军”、“巴顿第二——刘玉章将军”和“东方隆美尔——孙立人将军”。
然而,在这份名单中,国民党阵营中一些当时官衔高、名气大的将领并未入围,例如:张自忠、薛岳、胡宗南、杜聿明、张灵甫、王耀武、顾祝同、刘峙、蒋鼎文、白崇禧等。这也反映出评价不仅仅是基于个人名望和军衔,而是更加关注其军事贡献与历史地位。
对于共和国方面的四位元帅和粟裕大将的事迹,已有众多媒体进行过广泛宣传和介绍,因此这里就不再赘述。相反,我们简要介绍一下那些较少被提及的五位国民党将领。
黄百韬(1900-1948),出生在直隶天津,祖籍广东梅县。黄百韬曾是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死后追赠二级上将。1947年,他参加了孟良崮、南麻、临朐和胶东战役,展现出了非凡的战斗力。在国共两军大决战的1948年,黄百韬带领的25军成为国军最为强悍和可靠的三支主力军之一(另外两支是第5军和18军)。最终,他在粟裕将军精密部署下被围困在江苏徐州碾庄一带,悲壮地选择自杀。
正如粟裕将军所评价的:“若双方兵力相等,谁输谁赢还不一定。”这句话充分显示了黄百韬的强大战力,尽管他平时沉稳谦逊,待人友好,但在战场上,他总是充满自信,深思熟虑,战术精准。
邱清泉(1902—1949),字雨庵,浙江永嘉人,黄埔军校第二期毕业。作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邱清泉在抗战时期崭露头角,尤其在昆仑关战役中表现出色,成为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1948年,他在参与淮海战役时,在江苏徐州西北的萧县陈官庄地区被华东野战军包围,最终壮烈牺牲。
胡琏(1907——1977),陕西渭南人,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胡琏因其卓越的兵法和多变的战略思维,被誉为“狐狸”。他在抗日战争中表现突出,担任第18军的骨干,屡次打击敌军,取得显著战果。在解放战争时期,毛主席曾称赞他“狡如狐,猛如虎”。退守台湾后,他被任命为金门防卫司令,并以改革岛上经济获得民众爱戴。
刘玉章(1903--1981),陕西兴平人,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刘玉章的军事生涯历经北伐、抗战与解放战争。在解放战争期间,他两次率领第52军成建制撤离战场,最终在台湾担任防守要职。
孙立人(1900﹣1990年),安徽庐江人,清华大学及美国弗吉尼亚军事学院毕业,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作为抗日战争时期的名将,孙立人在第一次和第二次缅甸战役中屡次击败日军,歼敌数万,被称为“丛林之狐”和“东方隆美尔”。1955年,在台湾被蒋介石认定叛变,最终遭到软禁。
这五位国民党将领虽然在历史的波涛中有所掩埋,但他们各具天赋与才华,只可惜被卷入了当时的国民党阵营,未能在合适的历史时刻发挥应有的光辉。这也让我们不禁为他们感到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