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明代巡抚的权力、地位为何不及清代?总结起来无非四个原因
创始人
2025-09-05 16:34:27
0

清代的巡抚是什么品级的官员?这是一个大家普遍熟悉的问题,大部分人都知道,清代的巡抚通常被加上兵部侍郎的衔,属于正二品的大员。那么,明代的巡抚品级又是几品呢?这个问题许多人可能会答不上来。

明清两代的巡抚职务本质上有很大差异。历史学者在查阅史料时,列出了这两者之间的几个主要区别。

“巡抚”这一称呼最早见于《晋书》,但“巡抚”这一职务实际上是在明代才正式设立的。具体来说,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派遣太子朱标前往西安巡视,这个职务虽然被称为“巡抚”,但与后来的巡抚职务并无实际关联。

到了永乐十九年,明成祖派出了十六位大臣,巡视全国,安抚地方军民。这时的“巡抚”更多是一种钦差代天巡狩的职务,意味着实际的巡查和安抚功能。

直到洪熙元年,朝廷才派大理寺卿胡概和参政叶春分别巡抚南直隶和浙江,这时候的“巡抚”才真正成为了一个正式的官职,史料中提到“巡抚自此始设”。

宣德五年,宣宗派出了六位侍郎去巡抚山东、河南、湖广等省份,标志着巡抚开始成为一省的最高长官,因此,史料中写道“各省专设巡抚自此始”。不过,巡抚真正成为一种常见的职务大约是在天顺朝时期,这时所有的布政司几乎都设立了巡抚。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明代的巡抚在任何时期都并非地方官,而是通常由京官担任。所以,明代的巡抚实际上仍然是属于朝廷的官员,只是暂时负责管理一省的军政事务。

与之不同,清代的巡抚职务发生了显著变化。康熙时期明确规定,各省巡抚应长驻地方,并且负责一省的政务。虽然在编制上依然算作京官,但实际上,巡抚的地位已经等同于地方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封疆大吏”。

这种职能的变化导致了晋升方式的不同。在明代,巡抚的晋升完全是按照京官的路线。例如,一名巡抚如果原先是侍郎,那么他晋升时按照侍郎的晋升轨迹进行,而与巡抚的职责关系不大。

清代的巡抚晋升方式则更多依赖于地方官的晋升路径。通常情况下,巡抚很少会被调任为侍郎或尚书,更多的是晋升为总督等高级职务。

清代巡抚的原品为正二品,雍正以后,各省巡抚会例加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等衔,因此巡抚的品级与各部侍郎相同,都是正二品的大员。

此外,清代在巡抚的委任方面有一套严格的规定。每当某省巡抚缺职时,通常由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等职务的官员升任。

明代的情况则复杂得多。明代各省巡抚的品级是根据其在京的职务来决定的。例如,尚书和右都御史出任巡抚为正二品,侍郎为正三品,大理寺少卿则为正四品。

明代的制度并未明确规定巡抚缺职时必须由哪些职务的官员来填补,任命过程显得随意且灵活。这导致了一个奇特的现象:有时各省的巡抚品级甚至低于布政使、都指挥使,某些情况下,甚至不如按察使。

明代的地方管理分为三司,分别由布政使(从二品)负责民政、按察使(正三品)负责刑名、都指挥使(正二品)负责军事。若是大理寺少卿出任巡抚,其品级为正四品,显然缺乏足够的权威。

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朝廷通常会通过颁布敕书来增强巡抚的权威。实际上,明代由尚书出任巡抚的情况较为少见,多为都御史、佥都御史等职位担任。

在明代,名义上,布政使才是各省的最高长官。根据规定,每年八月,各省的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都要前往京城述职,与皇帝面见。而巡抚的职责主要是监督和协调,尽管后期巡抚的权力有所增加,但与三司的权力相比,他们在地方的实际影响力有限。

自明中期以后,巡抚逐渐地方化,朝廷为监督巡抚的行为,开始在各省设立巡按,巡按的品级虽然仅为七品,但他们拥有立刻裁决小事和请求旨意处理大事的特权,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巡抚的权力,并导致了“抚按之争”的发生。

清代则与此完全不同,自康熙取消布政使朝觐制度后,布政使的职能逐渐被削弱,变成了巡抚的下属,形成了督抚专政的格局。虽然布政使的品级仅比巡抚低一级,但二者的权力差距巨大,巡抚几乎成了地方的“诸侯”。

这种权力的差异在官员任命上也有所体现。明代的人事权完全掌握在吏部手中,巡抚没有任命或推荐下级官员的权力,一切由朝廷决定。这导致很多地方官员敢于与巡抚作对。比如,海瑞曾在担任淳安知县期间屡次与浙江巡抚对抗。如果海瑞生在清代,毫无疑问,他也不会敢与巡抚当面对抗。

在明代,许多进士都不愿意到地方任职,宁愿在京城做一个低品级的小官,也不愿去地方担任四品的知府。因此,明代的地方官员普遍学历较低,大部分是举人或贡生,进士出任地方官的情况十分罕见。至于翰林出任地方官职,则被认为是极为不光彩的。

虽然巡抚在明代属于京官编制,但在许多京官眼中,巡抚并不是一个理想的职位,远不如六部或九卿的职位受人青睐。

与之相对的是,清代情况完全相反。自雍正实施养廉银制度以来,地方官的职位逐渐变得更为吸引人。无论是进士还是翰林,都渴望能在地方担任一任,原因无他——地方官的收入高,三年下来就足以超越京官一辈子的薪水。

此外,清代皇帝对于各省督抚的重视程度远超过六部堂官。尤其是乾隆皇帝,他认为六部的职责远远不如督抚重要,甚至认为六部堂官的职务等级较低,对朝政的影响有限。而督抚一旦选错人,将可能引起全国震动。

因此,清代的皇帝对督抚的选任非常谨慎,通常不会把巡抚调回京城,而是通过调动不同省份的巡抚来保持平衡。反过来,巡抚如果被调到京城担任侍郎一类职务,往往意味着他在政治上的前途已经暗淡无光。

总之,明清两朝巡抚的职权和地位有着显著的不同,以上只是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相关内容

“让世界看见河西走廊——从...
↑ 这是9月5日拍摄的“让世界看见河西走廊——从上海出发”活动现场...
2025-09-06 00:50:30
原创 ...
顺治,清朝的第三位皇帝,是康熙皇帝的父亲。虽然他出生在太平盛世,但...
2025-09-06 00:36:46
原创 ...
东汉末年,战乱四起,群雄逐鹿。每当谈及这一历史时期,三国的名字常常...
2025-09-06 00:36:41
原创 ...
对于许多勤奋的学子而言,他们花费了十年的光阴,心血和努力,只为在考...
2025-09-06 00:36:35
原创 ...
开封府的八位勇士分别为王朝、马汉、张龙、赵虎、董平、薛霸、李贵和娄...
2025-09-06 00:36:34
原创 ...
梁山好汉里最让人热血沸腾的武力话题,莫过于武松和鲁智深谁才是 "步...
2025-09-06 00:36:24
李为学:王阳明和大礼议
◭ 王阳明燕居像[明]蔡世新 绘,上海博物馆藏 有明一代思想家影响...
2025-09-06 00:35:57
山西平定县巨城镇上盘石村 ...
春夏之交,阳光洒向大地,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巨城镇上盘石村的古建筑,...
2025-09-06 00:35:40
原创 ...
1935年深秋,当中央红军历经千难万险抵达陕北时,这片贫瘠的黄土地...
2025-09-06 00:35:36

热门资讯

原创 三... 历史中讲道理的案例比比皆是,但一旦遇到问题却常常感到迷茫,这恐怕是大多数人普遍的心态。我自己就是这样...
原创 民... 天津,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自古以来,天津因其优越的漕运条件而繁荣发展。隋朝时...
原创 宋... 宋朝打架弱,总打败仗,但越输宋朝反而越有钱了,这是怎么回事? 当时宋朝被边上的辽国西夏,轮番揍大宋,...
原创 大... 话说州吁、石厚得胜而归,但因其“好兵、弑桓公,卫人皆不爱”。州吁对石厚说:“老百姓还不服我,怎么办呢...
从码头到硅谷:粤商400年草根... 善思录:(陆天然/文)在珠江口咸淡水交汇处,一群光着脚的岭南汉子用扁担挑出了中国最早的全球化贸易。从...
原创 清... 历史的编写并非像写小说那样简单,它充满了复杂性。很多人以为历史的难点在于史料的收集,实际上,收集史料...
原创 李... 李宗仁,这位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历史舞台上扮演了至关重要角色的历史人物,曾被评价为“新中国成立的支柱之一...
原创 李... 朱元璋成功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朝。大将徐达和常遇春为明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尤其是徐达,他屡次南征北...
原创 满... 在帮助雍正登基以后,邬思道果断离开了雍和宫。其实这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读过这本书的人都知道,在雍正...
原创 哈... 最近,哈佛大学的教授提出了一个建议,旨在缓解中美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教授建议中国借鉴北宋时期的澶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