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1953年,林徽因指着吴晗破口大骂:你必将身败名裂!
创始人
2025-09-05 16:33:45
0

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北京的古城墙和城门牌楼被视为“封建余孽”,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最终不得不让步。长达近20年的拆除工程,让北京这座已有600年历史的古老城墙彻底消失。

每当回想起这段历史,一位老人心中如刀割般痛苦。他为保护这些文化遗产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也曾为了这件事奔走呼号、愤怒不已,但却最终无能为力。如今,他唯一能做的,便是默默地自言自语:“还好徽因没看到。”这个老人正是梁思成,著名建筑学家林徽因的丈夫。两人一生都献身于他们深爱的建筑事业。

在那时的北京,城外有一圈14公里长的古老城墙,呈“凹”字型,最早修建于元代,完成于明代,并在清代和民国时期继续使用,直到解放后,历经600多年岁月。这道古城墙见证了一个个历史时刻,承载着浓厚的文化积淀。

早在1948年,随着平津战役的迫近,梁思成与林徽因意识到,若战火蔓延到北平,这座载满中华瑰宝的古城将岌岌可危。焦急的两人连夜为北平制作详细的军事地图,标注出了城中每一个重要古迹的位置,并郑重地交给相关部门,急切请求保护。梁思成深知北平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古城市,理应受到珍视,他提出:“我们必须保护好它!除非万不得已,最好不要破坏。”

幸运的是,最终傅作义宣布北平起义,北平和平解放,古城得以幸存。然而,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遗产,并未能在和平年代免于拆除的命运。尽管这些古建筑逃过了战火的洗礼,但在接下来的岁月里,它们还是成了现代城市建设中的“牺牲品”。

1949年春,国家开始对旧城进行考察和修复。当时,梁思成和林徽因满怀欣慰,认为希望终于到来了。然而,到了1949年冬季,一场城市规划会议的召开,彻底改变了局面。苏联专家巴兰尼科夫提出,古建筑对新中国的发展无益,主张拆除这些城墙与建筑,为现代化的城市规划腾出空间。这一建议引发了长达9年的激烈争论。

梁思成、林徽因等建筑学家坚定地支持保留古建筑,他们认为这些历史遗迹承载着无可替代的文化价值。然而,在那个时代的“新”文化中,许多人认为这些旧建筑是“封建残余”,无法适应现代城市的发展。尤其是古城墙,在冷兵器时代用于防御外敌,而现代社会它已失去实际功能。同时,许多市民认为城墙过于庞大,不仅影响了交通,还带来不便。

梁思成和林徽因则坚决认为,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北京的古建筑理应保护。他提议将行政中心设在西郊,推崇“新旧兼顾、平衡发展”的理念。为了推动自己的观点,梁思成与规划专家陈占祥共同撰写了一篇长达2.5万字的《建议》,并附上多张图纸,梁思成自费印刷了上百份,四处传播。然而,尽管他们倾尽全力,收效甚微。

1953年,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组织了一次关于保护古建筑的座谈会。在会上,吴晗坚决支持拆除所有古城楼,认为四大牌楼不仅妨碍交通,还影响市容。特别是其中的东、西二牌楼曾是“大市街”的标志,是死刑执行地,吴晗认为它们的存在应当被彻底清除。

吴晗提议,替代这些牌楼的,可以是体积小巧的铜像或喷泉等欧洲风格的建筑装饰。当时林徽因的肺病已经十分严重,但她依然坚持出席会议,并直言不讳地反驳吴晗的观点。她认为,若城市规划得当,这些牌楼并不会造成阻碍。她还巧妙回应吴晗对牌楼历史的质疑,表示:“要说死过人,那故宫里死过多少人?死过人的地方全都要拆了,那么整个故宫都得拆除!”

可惜,古建筑保护的争论最终没有改变拆除的决定。林徽因在与吴晗的激烈争辩后,情绪激动地告诫:“你们拆了真正的古董,未来会后悔的!即使将来再修复,也只能算是假古董!”梁思成则因深感痛心,在最后的争论中泪流满面,他悲痛地说:“再过50年,你们会明白,真理是在我这边。”

然而,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现实压力使得这场辩论显得无力改变局面,经济建设与百姓民生成为当时最迫切的主题。在这种局势下,梁思成的心愿最终未能实现。

不久之后,郑振铎在欧美同学会的一次聚会上感慨:“当推土机一开动,我们祖先留下的文化遗物就此寿终正寝。”林徽因听到这番话时心中充满愤慨,与吴晗发生了激烈冲突,直言不讳地告知他将面临身败名裂的结局。这句话后来成了预言,吴晗的职业生涯确实遭遇了严重的挫折。

从那以后,林徽因似乎失去了精神的支柱,看着自己曾为之努力的古建筑遭到拆除,内心的痛苦加剧,身体也愈加虚弱。她在病榻上多次提出疑问:“为什么我们在博物馆里小心翼翼地保存几块破碎的瓦片,却要拆除这些保存完好的世界独一无二的古建筑?”这番话也深深地印在了人们心中。

在长期的痛苦与无奈中,林徽因选择以拒绝治疗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抗议。最终,1955年4月1日,林徽因因病去世,享年51岁。她被安葬在她亲自设计的八宝山公墓。她钟爱四月,而她的生命,也在四月的第一天停止了。

随着城墙的拆除工作逐步展开,1950年东公安局街和司法部街的牌楼被拆,1953年朝阳门和阜成门的城楼及瓮城被拆,1954年地安门的城楼被拆,1957年永定门城楼被拆,1958年起,绝大多数城墙和城楼相继被拆除。这一切在上世纪70年代完成,大量见证历史的建筑物,在推土机的轰鸣中化作尘埃。

梁思成含泪哀悼:“还好,徽因不会看见了。”然而,林徽因的“狠话”似乎一语成谶。事实上,历史证明了当初的决策并非最明智。到了2004年,我们才意识到古建筑的珍贵,甚至不惜花费巨资,复制了一个“赝品”。然而,虽然努力重建,历史的声音再也无法回响。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梁思成的弟子之一王世仁提出了保护中轴线和修复永定门的建议,而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另一位学生、著名古建筑学家罗哲文也为永定门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虽然梁思成和林徽因已经不在人世,但他们的影响力依然在后人中传承,许多人仍在为文物保护而奋斗。

今天,回顾历史,如果当初梁思成的方案得以实现,北京的古城风貌可能完全不同。可惜,历史无法重来。

相关内容

“让世界看见河西走廊——从...
↑ 这是9月5日拍摄的“让世界看见河西走廊——从上海出发”活动现场...
2025-09-06 00:50:30
原创 ...
顺治,清朝的第三位皇帝,是康熙皇帝的父亲。虽然他出生在太平盛世,但...
2025-09-06 00:36:46
原创 ...
东汉末年,战乱四起,群雄逐鹿。每当谈及这一历史时期,三国的名字常常...
2025-09-06 00:36:41
原创 ...
对于许多勤奋的学子而言,他们花费了十年的光阴,心血和努力,只为在考...
2025-09-06 00:36:35
原创 ...
开封府的八位勇士分别为王朝、马汉、张龙、赵虎、董平、薛霸、李贵和娄...
2025-09-06 00:36:34
原创 ...
梁山好汉里最让人热血沸腾的武力话题,莫过于武松和鲁智深谁才是 "步...
2025-09-06 00:36:24
李为学:王阳明和大礼议
◭ 王阳明燕居像[明]蔡世新 绘,上海博物馆藏 有明一代思想家影响...
2025-09-06 00:35:57
山西平定县巨城镇上盘石村 ...
春夏之交,阳光洒向大地,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巨城镇上盘石村的古建筑,...
2025-09-06 00:35:40
原创 ...
1935年深秋,当中央红军历经千难万险抵达陕北时,这片贫瘠的黄土地...
2025-09-06 00:35:36

热门资讯

原创 三... 历史中讲道理的案例比比皆是,但一旦遇到问题却常常感到迷茫,这恐怕是大多数人普遍的心态。我自己就是这样...
原创 民... 天津,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自古以来,天津因其优越的漕运条件而繁荣发展。隋朝时...
原创 宋... 宋朝打架弱,总打败仗,但越输宋朝反而越有钱了,这是怎么回事? 当时宋朝被边上的辽国西夏,轮番揍大宋,...
原创 大... 话说州吁、石厚得胜而归,但因其“好兵、弑桓公,卫人皆不爱”。州吁对石厚说:“老百姓还不服我,怎么办呢...
从码头到硅谷:粤商400年草根... 善思录:(陆天然/文)在珠江口咸淡水交汇处,一群光着脚的岭南汉子用扁担挑出了中国最早的全球化贸易。从...
原创 清... 历史的编写并非像写小说那样简单,它充满了复杂性。很多人以为历史的难点在于史料的收集,实际上,收集史料...
原创 李... 李宗仁,这位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历史舞台上扮演了至关重要角色的历史人物,曾被评价为“新中国成立的支柱之一...
原创 李... 朱元璋成功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朝。大将徐达和常遇春为明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尤其是徐达,他屡次南征北...
原创 满... 在帮助雍正登基以后,邬思道果断离开了雍和宫。其实这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读过这本书的人都知道,在雍正...
原创 哈... 最近,哈佛大学的教授提出了一个建议,旨在缓解中美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教授建议中国借鉴北宋时期的澶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