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颜三卫是明朝时期设立的三个特殊卫所的统称,组成这些卫所的部队装备精良、战力强大,均为蒙古铁骑。它们由明太祖朱元璋设立,作为羁縻卫所进行管理。明成祖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推翻建文帝朱允炆的过程中,朵颜三卫给予了极大的支持。然而,令人困惑的是,在朱棣的第三次远征漠北之时,竟然顺势将朵颜三卫一举剿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朱棣在处理朵颜三卫的问题上确实犯了一个重大失误。这个决定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局势,也对明朝的未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朵颜三卫在接下来很多年里不断给明朝带来麻烦,间接导致了朱棣的曾孙,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中的惨剧。
实际上,朵颜三卫原本是朱元璋在塞外设立的三个羁縻卫所,分别是朵颜卫、泰宁卫和福余卫。这三个卫所的统治者都是蒙古人,朵颜卫是蒙古兀良哈人,地处现今内蒙古自治区的兴安盟一带;泰宁卫是蒙古翁牛特人,位于现今吉林省的洮安一带;福余卫则由蒙古乌济业特人组成,领地接近今天的黑龙江齐齐哈尔一带。因朵颜卫的实力最为强大,所以这三卫统称为“朵颜三卫”。
这些卫所所控制的区域,曾是元朝太祖成吉思汗的弟弟铁木哥斡赤斤的封地。铁木哥斡赤斤在元朝时期被封为辽王,之后其后代一直统治着这一地区。
在明朝建立初期的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派遣傅友德、冯胜、蓝玉等大将,带领二十万大军进攻北元的残余势力。在战斗中,北元太尉纳哈出投降明朝,随后蓝玉又在捕鱼儿海之战中击败北元天元帝脱古思帖木儿,彻底削弱了北元的势力。随着纳哈出的投降和天元帝的败退,末代辽王阿札失里陷入孤立。他面临着两个选择:要么被朱元璋剿灭,要么主动投降。
在这样的局势下,阿札失里选择了投降。他的蒙古骑兵被朱元璋收编,继续维持元朝的名号,并设立了朵颜三卫。尽管如此,朱元璋对阿札失里心存戒备,因此将自己的第十七子朱权派往大宁(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管理,设立了以朱权为上司的监管体系。此举使得朱权成为了明朝的塞王之一,其权力在当时仅次于燕王朱棣。
然而,阿札失里对被朱元璋的安排不满,尤其是在面对朱权的监督后,他带领家族和部属逃离,试图寻求与北元的联合。虽然不少蒙古骑兵在朱元璋的压力下选择效忠,朵颜三卫表面上对明朝表示效忠,但实际上,他们不过是明朝雇佣的蒙古骑兵。
随着时间的推移,明太祖去世,继位的朱允炆开始大力削藩,削弱了手握重兵的藩王们的权力。朱棣因不满这一局面,发动了靖难之役,意图通过武力反抗削藩。
在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他依靠的是自己的封地和军队与朱允炆的全国政权对抗。当时的局势对朱棣不利,他意识到要增强自己的实力,于是将目光投向了朵颜三卫。
为了控制朵颜三卫,朱棣不得不面对自己弟弟朱权这个潜在的对手。尽管朱权可能也不满朱允炆的削藩,但他并不会轻易反抗。因此,朱棣决定采取智谋,寻求更好的机会。
在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打赢了与江阴侯吴高的战斗后,顺路来到大宁拜访朱权。当时两兄弟关系密切,朱棣单马前来并未引起朱权的怀疑。朱棣在见面时装作悲伤,向朱权哭诉自己几乎全军覆没的情况,并请求朱权向建文帝求情。
朱权信以为真,对朱棣表示同情,并承诺为他求情,同时邀请朱棣留宿宁王府。在朱权的帮助下,朱棣也在宁王府安顿了自己的部队。然而,朱棣并不只是来向朱权求情,他的手下悄悄渗透进大宁,并同时收买朵颜三卫的首领。
在一段时间后,朱棣突然宣布离开,并由朱权送行。在送行途中,朱棣的手下发动了突袭,控制了大宁城。此时,朱棣向朱权透露了自己的计划——发动靖难之役,并且要求朱权支持。最终,朱权被迫答应与朱棣一起起兵。
朱棣成功地将朵颜三卫纳入自己的阵营。朵颜三卫的蒙古骑兵,凭借其强大的攻击力和机动性,在战斗中为朱棣立下了赫赫战功。每当明朝面临攻坚战时,朵颜三卫必定成为重要的战力。
然而,朵颜三卫的忠诚始终不牢靠。他们是明朝的蒙古雇佣军,并不是名副其实的效忠者。靖难之役胜利后,朱棣顺利登基,但很快他就背离了与朱权共同执政的诺言。朱权发现自己的权力开始被削弱,最终请求朱棣将自己的封地迁至南昌,然而朱棣并未答应。
面对朱权的要求,朱棣开始怀疑他的意图,最终导致了大宁兵乱。朱权利用自己在大宁的影响力平息了乱局,但也从此转向低调生活。直到后来,朱权的玄孙朱宸濠因曾祖父的承诺起兵反叛,最终被平定,宁王封爵废除。
随着大宁兵乱后局势的变化,朱棣感到自己失去了对大宁卫的掌控,遂决定让朵颜三卫接替驻守大宁。朱棣为此极力拉拢朵颜三卫,给予丰厚的封赏。尽管朵颜三卫的骑兵表现出强大的战斗力,朱棣的决定无疑是一大失误。让蒙古雇佣军驻守边境,完全失去了大宁卫所原本的战略意义。
朵颜三卫的忠诚度无法保证,他们的行为逐渐暴露出潜在的危险。最终,朵颜三卫在暗中与蒙古鞑靼部勾结,重新成为了明朝的潜在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