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史记》的记载,周幽王的荒淫无道,深得褒姒这位冷面美女的宠爱,竟然试图废除太子姬宜臼,立褒姒之子姬伯服为新太子。为了博取褒姒的欢心,周幽王频频点燃烽火,假借战争的紧急来测试诸侯们的反应,期望能够换来褒姒的一笑。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们开始对这一烽火警报嗤之以鼻,逐渐失去了信任。终于,姬宜臼的外公申侯联合曾侯、犬戎之军前来攻打周朝,周幽王再次点燃烽火时,诸侯们依旧没有作出响应。结果,犬戎顺利攻入镐京,杀死了周幽王,西周因此灭亡。
西周灭亡之后,诸侯们纷纷拥立周幽王的太子姬宜臼,继位后称“周平王”,并决定将国都迁至洛阳。周平王登基后,面对昔日废墟般的镐京,痛心不已,决定东迁,以此开启了东周的历史。
然而,东周的开局并不顺利,不久后便发生了两起极为不寻常的事件:首先是周郑之间的“交质”事件,周平王与郑庄公互换质子;接着郑庄公与周桓王爆发了“繻葛之战”,郑庄公一箭射中周桓王的肩膀,差点致命。姬宜臼本是太子,且得到了诸侯们的广泛拥立,按理说,他应当拥有足够的权威。然而,郑庄公为何敢如此大胆反叛?东周为何如此迅速地陷入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呢?
事实上,司马迁对西周灭亡的分析,过于强调了君王的品德问题,简单归结为周幽王荒淫无道、废嫡立庶。然而,历史的真相远比表面看到的复杂。通过战国竹简的记载,我们可以发现,西周灭亡的根本原因并非单纯的君王无道,而是整个西周王朝的实力已经逐渐衰弱。历史上,无论哪个王朝的灭亡,最根本的原因通常是王朝实力的衰退以及君王的控制力下降,而西周的灭亡正是如此。
司马迁在《史记》中曾提到,周夷王时期,西周王室已经处于危机之中,部分诸侯不仅拒绝朝拜,甚至违背天子的命令,彼此征伐。周夷王的父亲周懿王时期,西戎甚至开始侵扰周朝的领土,迫使周懿王将国都迁至槐里。从这些记载中不难看出,西周的衰败并非一蹴而就,且不是由周幽王一人所致。西周的灭亡,实际上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实际上,在周幽王时期,“烽火戏诸侯”这一说法并不成立。烽火示警制度是战国时期才出现的,而西周根本没有烽火系统。当时的诸侯分布在各地,相距甚远,点燃烽火并不能迅速引来诸侯的支援。因此,司马迁对这一事件的描述显然是受到了战国时期传闻的影响,存在着不小的误差。然而,撇开烽火事件不谈,司马迁在描述东西周交替的历史时,显然有意隐瞒了某些细节。
清华简《系年》记录了更多周幽王和其后宫的细节,指出周幽王在娶褒姒之前,已经与申侯之女结婚,并生有姬宜臼。周幽王为了废除嫡立庶,试图立褒姒之子为继承人,结果导致姬宜臼逃到外公家。这背后,也可能是因为姬宜臼被称为“天王”,他的声望甚至超过了周天子的尊号。为了避免姬宜臼回国争夺王位,周幽王决定亲自出兵攻打申国。
申国虽然弱小,但申侯得到了曾国的支持,而曾国与犬戎有着密切的关系。最终,申侯联合犬戎一举攻破了镐京,杀死周幽王与姬伯服,西周从此走向灭亡。值得注意的是,战国竹简和其他先秦史料并未提到“烽火戏诸侯”,而且从逻辑上看,这个故事也无法成立。因此,烽火事件很可能是司马迁根据流传的传说所创作的附加情节。
对于周幽王的死亡,很多史料表明申侯联合犬戎杀死了周幽王,这一行为更像是“汉奸”勾结外敌,而姬宜臼则有着“弑父弑君”的嫌疑。然而,尽管如此,姬宜臼却意外地得到了诸侯的拥立,继位为周平王,第二年便迁都洛阳。
不过,历史中也有另一番记载,称当时周朝有“二王并立”,即周平王与周携王共同执政。周携王是周幽王的弟弟,尽管他的名声并不好,但他在当时确实是一个合法的继承人。史料中有提到周携王因其继位时的争议被称为“奸命”,而周平王的最终胜出,更多的是依靠了权力的斗争。
最终,周平王为了维持自己的王位,选择了向晋文侯、郑武公、秦襄公等诸侯妥协,给予他们大量的利益。这些诸侯势力的扩张,逐渐侵占了周王室原本的领土,而周平王也因此得到了他们的支持,最终成功战胜了周携王。周携王被杀后的九年,晋文侯将周平王带到镐京,三年后,周平王东迁洛阳。
这段历史表明,周平王与周携王之间的争斗,并非仅仅是继承问题,更多的是一场充满政治斗争的权力游戏。周平王的胜利,实际上是通过一系列的政治交易和背叛,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王位。周平王的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王室的声誉和实力,也为后来的“周郑交质”、周桓王事件等一系列政治动荡埋下了伏笔。
从这段历史中,我们不难发现,周平王的统治方式与西周的传统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冲突,导致了周朝的日益衰弱,最终进入了“礼崩乐坏”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