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要以邻为伴,守望相助,密切合作,深度融通......瞩望新未来。”这句话准确地概括了中俄两国关系的核心目标和发展方向。
那么,为什么中俄没有选择结盟呢?历史上三次结盟又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教训?“结伴不结盟”是否代表了一种新的合作模式呢?
大家通常认为,北约是美国和西欧国家根据各自利益达成的协议。回顾历史,1947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美国为了全球霸权,提出了遏制共产主义的“杜鲁门主义”,由此标志着冷战的开始,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对立愈发显著。
在这段时期,美国于1947年7月推出了马歇尔计划,对遭受战争破坏的西欧国家提供经济援助,尽管名义上是为了促进西欧经济的恢复与一体化,实际上却让美国在西欧的经济与政治格局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西欧国家深知美国是他们在战争后重建中的重要伙伴,于是坚定选择与美国建立紧密的关系。
到了1949年,面对苏联的持续压力,西欧各国急于恢复经济,且希望将部分压力转嫁到美国身上。于是,加拿大、英国、法国等12个西欧国家与美国缔结了北大西洋公约,旨在共同防御,共享利益。
二战后,西欧各国遭遇苏联强大的影响力,面临许多挑战,恐惧情绪浓厚。在和美国联合之后,他们似乎得到了庇护,减少了对苏联的恐惧。
新中国成立之后,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迅速崛起,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中国的迅猛发展令美国感到威胁,迫使其重新评估与中国的关系。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嫉妒心理以及美国的民族性,美国始终难以平等看待中国的成就。近年来,尤其是在中美之间的一系列摩擦中,很多人开始猜测,美国已经不再害怕中俄的联合,反而希望两国结盟。因为在北约成员国中,西欧大多数国家并没有对中国形成迫切的战略需求,因此美国在打压中国时存在限制。
毕竟,全球的目标依然是实现和平相处,以和平方式解决纷争。2022年2月24日俄乌冲突爆发后,关于“中俄关系”和“中俄结盟”的话题被美国高度关注并不断渲染,国际社会的热议也持续升温。美国更是肆意散布关于中国为俄罗斯提供军事援助的谣言,毫无大国风范。
然而,俄罗斯一再强调,中俄之间的合作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经济或军事结盟,而是建立在高度信任的伙伴关系上。双方没有指令关系,只有互惠互利的合作。近期,俄罗斯外交部也明确表示,中俄关系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双方将以全新的合作模式实现共赢。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也表示: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经过多年磨砺,已经变得如磐石般坚固。
实际上,中俄的不结盟不仅符合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还体现了相互尊重。这种合作关系建立在平等基础上,可以保障双方的利益。那些将战略机智局限于短视眼光的国家,显然无法理解这一点。
中俄历史上有过三次结盟:
第一次结盟发生在1896年6月3日,当时李鸿章代表中国与沙俄签订了《御敌互相援助条约》,也就是“中俄密约”。这一结盟的背景是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导致中国的国力衰退。李鸿章和清政府在面临外部压力时,选择依靠沙俄。然而,这一结盟最终未能带来任何实质性的益处,反而使中国成为了沙俄扩张的工具。沙俄在获得了铁路建设权和船只停靠权后,开始剥削中国,最终沙俄甚至加入了侵华八国联军。
第二次结盟发生在1945年8月,中国国民政府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当时,中国正在抗日战争的最后阶段,国民政府为了借助苏联的力量打败日本,而苏联则希望在中国东北获得特权。这个不平等的条约为苏联在东北的军事行动提供了便利,而中国则失去了重要的领土—蒙古。虽然这一协议帮助中国在抗战中获得了支持,但却为未来的矛盾埋下了隐患。
第三次结盟发生在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署后,中国得到了苏联的支持,尤其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然而,苏联在赫鲁晓夫当政期间提出的军事要求逐渐显露出他们的意图,尤其是希望在中国境内建立长波电台,这引发了中国的警觉。毛主席及时识破了苏联的真实动机,并通过坚决拒绝这一要求,保护了中国的战略独立性。这一系列的摩擦最终导致了中苏关系的破裂。
1969年,苏联在珍宝岛事件中对中国发动挑衅,试图使用核武器威胁中国,这标志着中苏关系的完全破裂。1979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到期后,中国决定不再与任何国家结盟,转而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如今,中国坚持“结伴不结盟”的外交模式,着重于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伙伴关系。中国并不盲目追随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体系,而是致力于推动全球和平与发展。中俄双方的合作正是这种模式的体现,他们共同努力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繁荣,而非通过压迫他国获得利益。
因此,中俄当前的关系处于历史上最为稳定与理想的状态,双方将在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基础上,继续推动全球和平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