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在史学界和考古学界一直充满神秘色彩,留下了大量谜团。最为人津津乐道的问题之一,就是夏朝是否有文字。甲骨文被认为是一种“成熟文字”,按照文字发展的逻辑推断,“成熟文字”之前必定存在过一种“初熟文字”。因此,从文字演化的角度来看,夏代应该至少拥有“初熟文字”,甚至可能已经拥有“成熟文字”。
然而,通过对二里头等夏朝遗址的考古研究,目前所发现的多为一些零散的刻符或字符,并未直接出土大量文字。这似乎表明夏朝并没有形成完整的文字系统,给人一种没有文字的印象。但另一方面,古代文献与考古学的其他发现也为夏朝已使用文字提供了佐证,尤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字发展状况来看,夏朝的文字问题还存在另一种可能性。
关于夏朝是否有文字,我们可以从文献和考古两个方面来探讨,以下是几个重要的证据:
1. 文献记载:史籍中有明确记载表明,夏代已经有文字,甚至存在“有册有典”的记载。流传下来的《连山易》被认为就是夏朝时期的典籍之一,显示出夏朝已有文字记录的传统。
2. 甲骨文的发现:甲骨文的出土为商族的存在提供了证据,商族的诸侯如王亥、王恒等人有文字记载。这一发现引发了一个问题,既然商族已经拥有文字,那么作为共主的夏朝是否也拥有文字呢?
3. 二里头遗址的发现:二里头遗址不仅规模宏大,规划精良,而且出土的文物精美。若没有一套文字系统用来记录知识和经验,单靠口传和简单的符号,不太可能建造出如此庞大的城市,也难以制造出如此精致的器物。因此,二里头的考古发掘也间接表明夏朝可能已经使用文字。
4. 陶寺遗址与双墩遗址的发现:山西陶寺遗址被认为是帝尧的故都,出土的陶器上带有字形符号。安徽的双墩遗址距离今已有7300多年,出土了630个原始字符,这些发现表明当时已有文字用于记录历史或日常事务,这进一步支持了夏朝可能也拥有文字的观点。
综合这些证据来看,夏朝理应已经拥有文字,甚至可能已经发展出了“成熟文字”。不过,考古学家至今未能发现夏朝文字的主要原因之一,或许与文字载体的腐朽有关。以甲骨文中的“典”字为例,甲骨文的“典”字形象地呈现了双手捧着“册”的姿态,而“册”指的是竹简或木简。这表明,夏朝的文字载体也有可能是竹简,而竹简在经历了几千年的时间后,容易腐烂消失,因此导致考古学家难以发现相关的文字遗存。
此外,陕西石峁遗址、陶寺遗址等地的考古发现表明,早期中国人已经使用类似毛笔的写字工具,因此,认为毛笔起源于蒙恬的说法并不准确。很有可能,夏人也用毛笔在竹简上书写文字。竹简作为文字载体的易腐性,可能是夏朝文字未能留存至今的重要原因。
至于为什么夏朝的青铜器上没有铭文,可能是由于当时的青铜铸造技术还不够成熟,或者当时没有这种铭文记录的文化意识。商朝的金文经历了从初期简单的大字,到后期逐渐增多且细小的字形演变,这种文字发展过程在周代达到了一个高峰。因此,夏朝在青铜器上刻铭文的缺乏,可能与其当时的青铜技术和文化习惯有关。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字状况来看,夏朝的文字问题还存在另一种可能性。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了“书同文”政策,规定使用秦国的小篆作为全国标准。此时,各国文字的差异逐渐消失,但在此之前,各国文字呈现出多样化的情况。以战国时期的“马字”为例,各国的马字形态差异明显,今天我们继承的是秦国的小篆,而其他列国的写法已经不再流传。如果将这些文字与甲骨文、西周文字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联系。
根据战国时期的文字变化推测,夏朝与商朝的文字系统也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商朝在推翻夏朝后,很可能继续使用商族自己的文字系统,而抛弃了夏族的文字。因此,商汤推翻夏朝后,夏朝的文字可能在商朝建立后的“文字替换”过程中被摧毁,类似于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做法。也有学者认为,商汤在打败夏朝后,可能曾经进行过类似“毁国灭史”的行为,销毁了大量夏朝的文献和文字记录,导致今天我们难以辨认出夏朝的文字。
此外,2005年,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在研究中发现了“骨刻文”,这是一种比甲骨文还早的文字,存在于山东、陕西、内蒙等地,约出现在4600至3300年前,属于龙山时代的文字系统。骨刻文在时间和分布上与夏朝的历史有一定的重合,因此有学者认为,骨刻文可能就是夏朝文字的前身或某种形式。
尽管破解骨刻文的难度很大,但我们可以推测,夏朝的文字系统可能已经相对成熟,只是由于文字的传承问题,至今我们难以解读。商朝的文字系统取代了夏朝的文字,且可能有意销毁夏朝的文献,导致这一文字体系的消失。
综上所述,尽管目前考古学未能直接发现大量的夏朝文字遗物,但从文献、考古和历史演变的角度来看,夏朝理应存在某种形式的文字,且这一文字系统可能已经发展出一定的成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