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战火纷飞,英雄豪杰纷纷崭露头角。在这片动荡的土地上,有一位名将以其卓越的战术和勇猛的战斗力,被誉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白起。他不仅勇猛善战,机智过人,而且深受秦王信任。然而,在与赵国进行长平之战的过程中,白起却做出了一个让人不解的决策:他下令军中禁止食用羊肉。那么,为什么白起会做出如此特别的规定呢?
白起,作为秦国的名将,深知士兵的饮食习惯。秦国位于西北,以食牛羊肉为主,羊肉在当地民众的日常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在严寒的冬季,羊肉被认为是暖身的最佳选择。在行军途中,吃上一些羊肉,不仅能驱寒,还是补充体力的重要食物。因此,士兵们对羊肉情有独钟,在这种背景下,白起却突然发布禁令,令士兵们不准食用羊肉,这令许多秦国士兵感到困惑不已。
事实上,白起之所以如此规定,正是出于深思熟虑的战略考虑。北方的严寒和长途行军让羊肉成为了理想的食品,且战场周围多有羊群,几乎随手可得。然而,白起对这种“容易得手”的羊肉背后潜藏的隐患早有预见。他知道,如果士兵们继续食用羊肉,敌军很可能会从这种气味中察觉到秦军的行踪,暴露出军队的动态。这一切,白起无不洞若观火。
尽管白起下达了禁令,但面对这种诱惑,总有士兵会心生贼念,偷偷吃羊肉。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偷吃羊肉的现象愈演愈烈。有些士兵甚至结伴而行,互相鼓励、相互掩护,公然违反禁令。白起见状,早有预料,决定采取行动。一个风高月黑的夜晚,几个士兵聚集在一处,正在享受偷来的羊肉。他们全然不知,白起早已潜伏在暗处,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
当士兵们正沉浸在羊肉的美味中时,白起悄然现身,将他们一一抓获。面对这些被抓住的士兵,白起没有急于发火,而是冷静地让其中一名士兵走了五十步,并问他是否闻到什么异味。士兵回应道:“只有羊肉的香味。”此时,白起微笑着说:“如果你能闻到这个味道,敌军也能闻到。世人皆知秦军喜食羊肉,在敌军的阵地上,五十步外便能闻到羊肉的气味,那岂不是直接暴露了我们的行踪?”他接着说道:“一旦敌军察觉到秦军的来临,伏兵埋伏之计便无法奏效。提前暴露位置,我们如何取胜?”经过白起的解释,士兵们终于明白了其中的战略考量,从此再无偷吃羊肉之事。
白起的聪明才智不仅体现在这一事件中,还表现在他的军事才能上。从小喜爱兵书,白起的军事天赋在年轻时便得到秦国丞相魏冉的赏识。魏冉推荐他出征,带领秦军大胜韩、魏两国,歼灭敌军二十余万,白起一战成名。而他在长平之战中的表现,更是让人叹为观止。长平之战打了整整三年,赵国为了尽早结束这场消耗战,决定更换主将,秦国也随之调整,将白起推上了战场。
面对赵军的挑衅,白起冷静应对,采取了迂回包围的战术,将赵军困于百里石长城的最后防线。他切断了赵军的粮草运输线,赵军不得不陷入被动局面,眼看着只能等候救援。为了彻底断绝赵国的援军和粮草,秦军加大了兵力部署。饥饿的赵军在绝望中甚至发生了自相残杀的惨剧,白起的策略最终奏效。赵军在长期缺粮的情况下几乎崩溃,主将赵括即便依然带兵作战,也无法挽回败局。最终,赵括被秦军射杀,赵国的四十万大军纷纷投降。
然而,这场战役的胜利却也让白起的命运发生了转折。尽管他立下赫赫战功,白起却因功高震主,遭到了秦国宰相范雎的忌惮。战后,白起因病卧床,秦王依然坚持要发动新的军事行动,强行命令白起带兵出征。白起虽百般劝阻,但最终还是被迫出征。途中,他得知秦军遭遇重大失败,秦王便将怒火发泄在白起身上,误认为他是故意不按时出征,指责他有反叛之意。于是,秦王派使者赐剑让白起自尽,以“谢罪”。这样一位英勇无畏的名将,最终却死于冤屈之下,实在令人惋惜。
白起的冤死,引起了秦国百姓的广泛同情。他们纷纷自发为他修建宗祠,祭奠这位英勇的将军。历史上,许多因功高盖主而被冤杀的英雄,往往都是遭遇如此悲惨结局。这也提醒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谋略和圆滑的处世之道,对于一个人的生存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