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尤以皇帝的名字为最。历史上,避讳规定十分严格。例如,李渊的祖父李虎在唐朝建立后被追尊为唐太祖,这样一来,唐朝人就不得不避用“虎”这个字。同时,北京故宫北门原名“玄武门”,由于清朝康熙帝的名字中有“玄烨”二字,为此,该门也被改为“神武门”,这充分反映了避讳文化的影响。
对于熟悉中国历史的朋友来说,唐太宗的本名是李世民。而在他的统治时期,唐朝的避讳制度依旧严格,尤其是在贞观年间,“世”和“民”这两个字都不应被使用,尤其在对皇帝的尊重上显得尤为重要。不过,根据历史资料,唐朝的敌对势力王世充在贞观年间并没有将自己的名字改为“王充”,这其中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接下来,我将分享一些个人见解。
依照历史书籍和考古研究,“避讳”这一习俗大约在周朝时期首次出现,并在西汉时期基本形成。两汉时期的避讳有两个显著特点:首先,在皇帝登基之前已经流传的字词都需避讳,例如汉武帝名刘启,因此夏启被迫改称为“夏开”;其次,同音字也须避讳,像汉宣帝名刘询,致使荀子的名字变为“孙卿”。
进入两晋南北朝时期,皇帝在动荡的时代拼命争夺统治权,士族门阀又通过尊崇祖先来延续家族荣耀,于是避讳的风气愈加盛行。例如,在东晋时期,不仅皇帝的名字需要避讳,甚至太后的名字也同样要避讳。简文帝的母亲名叫郑阿春,结果东晋时期在简文帝即位后,“春”字便被禁止使用,连《春秋》这部经典也不得不改称为《阳秋》。
唐朝成立之前,避讳制度依旧势不可挡。北周宣帝宇文赟甚至要求自身的名字被避讳,连“天、高、上、大”这些字词也要避开。此外,隋文帝的父亲名叫杨忠,基于此,“忠”字发音相近的“中”同样受到避讳的影响,因而“中书”这一词被改为“内史”。上层社会的这种极端避讳做法让百姓疲惫不堪,民间的抗议声日渐高涨。
唐太宗则是一位深入民心的皇帝,他的谦逊与豪情并重,自信心十足。为了对此愈演愈烈的避讳风潮进行干预,唐太宗在登基之后果敢发布命令:“有‘世民’两字不连续者,并不须讳。”这句话的意思在于,“世”和“民”这两个字可以独立使用,民众在避讳时只需要避免将“世民”两个字连在一起即可。这样的措施不仅缓和了避讳带来的社会压力,还显示了唐太宗关心民众的良好政治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