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难以完成统一大业的真实原因主要来自于内部。
很多人觉得曹操不能统一,是因为对手太强,也说曹操的军事战略水平没有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
这是诸葛亮对曹操军事能力的评价。
注意,这里说的孙吴并不是孙权、东吴的意思,而是孙子、吴起。
其能力可想而知。
想当年汉高祖刘邦,数十万大军几近全军覆没,可在几年之后依旧能够统一天下。
为什么刘邦就能在战略失败后迅速调整并且统一,曹操就不行呢?
根本原因就在于刘邦能够统一内部人心,一致对外。曹操就不行,不仅是曹操,就连刘备和孙权也一样,所以这道题不仅限于曹魏,同样适用于东吴和蜀汉。
当年荀彧给曹操制定过一套战略体系:
奉主上以从民王,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
意思就是逢迎天子顺从民心,此为大顺;秉公做事让天下豪杰归附,这是大略;主持正义广纳天下才俊,这是大德。
曹操日后也一直按照荀彧给他定下的九字真言执行的。
荀彧给出的战略核心点就是民心,但这个民心指的都不是人民百姓。
人口固然重要,但只是基层。他们所说的民心是士族,士族在当时社会掌握着绝大部分的人口、经济、舆论等资源,甚至拥有私人武装。
简单来说,士族就是现代版的财阀。
刘秀能成功,很大原因是得到了河北士族豪强的支持。
东汉的本质就是要维持士族构架为主体的王朝秩序,谁偏离了这个秩序,都是士族要反对的人。所以荀彧才为曹操制定了这样一个战略方针,但是曹操没有刘秀那般尊贵的出身。
曹操是出身于最不受士族待见的宦官之家,靠的是军功、武力上位,用人也是唯才是举,这些都是和士族的观念背道而驰的。
别说曹操,其实就连董卓都知道士族对政权稳定的重要性。
董卓当年让大名鼎鼎的蔡邕出任高官,对蔡邕也是言听计从,可是士族谁真心能看得上董卓呢?士族对于董卓抛来的橄榄枝,也是各种排斥、拒绝。
同为士族出身的王允一掌权就把蔡邕关进了大牢。理由就是蔡邕身为名士,却为董卓办事。
虽然曹操的名声比董卓好,但在这士族眼中,曹操跟董卓是差不了太多的,因为他们只认出身、门第。
汉赵开国皇帝刘渊就说过这么一句话:
董卓因之肆其猖勃,曹操父子凶逆相寻。
刘渊虽然是匈奴人,但他熟读汉家典章古籍,他师承上党名士崔游,与很多晋国士人的关系都很铁。刘渊心底是非常认可汉室正朔的,他本人也以大汉继承者自居,所以他建国号为汉。
连刘渊这种异族人都认为曹操和董卓是汉室的逆贼,可想而知,当时的士族又怎么会对曹操心服口服呢!
曹操从起兵之日起,其内部的反叛就不断,其中最出名的应该就是衣带诏事件了。
事件中的董承是皇帝的老丈人,种辑、王子服是掌管京师禁军的将领,这些都是皇帝身边最亲近、最信任的人,这些人反曹其实跟汉献帝本人反曹没什么区别。
最后连怀有龙种的董贵人都死于曹操的屠刀之下,皇帝亲自求情都不行,这也等于把曹操跟皇帝的矛盾公开化了。再加上事件中的漏网之鱼刘备对曹操负面形象的宣扬,所以曹操的内部的问题到死都没能解决,尤其是他临终前那几年,几乎是年年叛乱。
公元217年,吉邈、耿纪叛乱。
公元218年,宛城候音、卫开叛乱响应关羽。
公元219年,魏讽、陈祎叛乱,攻击魏都邺城。
甚至就连荀彧都站出来反对曹操。
如此之多的内部问题,如此之乱的内部现象,曹操还能顶住压力统一北方,已经很了不得了。
士族阶级终极是利益衍生出来的腐败阶级,他们认钱不认人。
不管是曹操,还是刘备、孙权都知道,要想成功就离不开士族的支持,同时他们深知士族阶级将会给政权带来的弊端,所以他们一边利用一边打压。士人门也深知曹孙刘三家谁都不能成功,因为他们任何一家成功之时,也就是清算他们之日。
直到曹丕继任后,曹丕为快速稳定政权,而无奈选择与士族妥协,做出一个比东汉王朝对士族利益让步更大的九品中正制,以换取士族阶级的支持。
至此,士族阶级在曹魏优待的政策下逐渐做大做强并一步步蚕食政权,最终取而代之。
上一篇:清风正气歌丨雪枫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