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现淮安区),地处古淮河南岸,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连接吴地与楚地,早在五六千年前,先民们便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在淮安城北的宋集乡,至今仍可见“青莲岗文化”遗址的踪迹,见证了这一地区悠久的历史与文明。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从扬州出发,开始开凿邗沟以便沟通长江与淮河,这一河段被认为是京杭大运河中最古老的部分。淮安作为邗沟的北端与淮河的交汇点,位于古末口遗址,至今仍能见到其历史的遗迹。历史上曾有“古末口碑记”对末口的重要性做了评价:“噫!古末口,实乃淮安城之根本也。设若无末口,则断无淮安之城市。而末口之彰显于史,乱世则缘于攻守之剧也,盛世则麇以舟车之繁也。”这段碑文高度概括了末口在淮安历史发展中的独特地位,奠定了淮安的城市基础。因此,在古末口周边逐渐形成了早期的居民聚落,进而发展成城镇,并最终设为县邑,至今已有2200年的历史。
淮安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自东晋至明清时期山阳县的郡、州、路、府治所。尤其是在明清时期,淮安是中央漕运总督部院的所在地,与杭州、苏州、扬州并列为运河四大都市,成为当时最为繁华的城市之一,代表着历史上淮安的鼎盛期。特别是淮安府署,它不仅是地方行政的象征,也是该市历史地位的体现。
淮安府署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明代。洪武元年,淮安知府范中先在元代原有的淮安路总管府府署基础上进行修葺,将其作为府署使用。到了洪武三年,新任知府姚斌选址于城中的上坂街,改建了一个拥有深厚历史背景的旧府院。这个院落在南宋时期曾是五通庙,元代则为沂郯万户府。经过改建,它成为了新的淮安府署,至清末一直沿用至今。淮安府署正式启用已有650多年,而其建筑部分的历史则可追溯到南宋,几乎有900年的历史。
淮安府署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规模宏大,是我国古代官府建筑的代表之一。整个府署有50多幢房屋,600多间房间,按照功能分为东、中、西三路。中央的中路是府署的核心区域,设有大堂、二堂和六科的办公场所。大堂作为知府办公和审理案件的场所,气势恢弘,面积近500平方米,是所有古代衙署中最大的一座。大堂的背后屏风上刻有“海水朝日图”,时刻提醒知府要公正廉明,不可欺凌百姓。大堂正中央的“忠爱”二字匾额为南宋理学家朱熹手书,寓意忠诚与爱民。还有“镇淮堂”的匾额,其背后有一段传奇故事,康熙年间知府曹德爵曾将这块匾投进淮河,寓意镇压水患。
府署内的东、西两侧分别为对应朝廷六部的六科,按照文官在左,武官在右的传统,东侧分布了吏、户、礼三科,而西侧则是兵、刑、工三科。此外,东路用于文官办公及迎宾宴会,而西路则为武官工作的地方,设有军捕厅和牢房等。二堂位于大堂之后,用于处理日常事务。府署后方还有“志清堂”和一座花园,最初名为“偷乐园”,但由于“偷”字不雅,知府将其改名为“余乐园”。
淮安府署历经明清两代的扩建,规模庞大,占地面积达到两万多平方米,其宏伟程度与其在历史中的地位是相得益彰的。作为漕运中心,淮安府的管辖范围一度覆盖了今天的淮安、盐城、连云港、宿迁以及徐州的大部分,成为明清时期江苏省最大的府。
尽管淮安府署经历了六百多年的风雨,但它依然屹立在淮安古城的中心。2006年,它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辛亥革命后,淮安府被裁撤,原来的山阳县改为淮安县,府署也变成了淮安县的政府衙门。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淮安府署被用作淮安县机械配件厂的厂房。那段历史时光里,许多学生都曾参加过工农活动,我也曾在那时参观过改建后的厂房。尽管这些古老建筑在作为厂房时经历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但它们的保留也避免了被彻底拆毁的命运。改革开放后,淮安府署经历了修复与周围环境的整治,再次焕发出昔日的辉煌。
如今,淮安府署与漕运总督部院遗址、镇淮楼等景点连成一体,构成了国内最大的古代官衙遗址群,成为淮安古城的文化地标。
这些历史故事不仅见证了淮安的辉煌,更承载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与历史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