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的事迹主要见于《三国志》及裴松之的注解。特别是《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中,将赵云与关羽、张飞、马超、黄忠等人一同列传,并位于最后。这一记载与其他几位相比较为简略,内容仅有四百多字,除了描述长坂坡救主和箕谷失利两件关键事件外,几乎没有更多的显赫战功。在箕谷失利之后,赵云还被降职,尽管他是“五虎将”之一,却未能像其他几位将领那样拜将封侯,可以说他在历史上的存在感相对较低。
然而,在《三国演义》中,赵云被塑造成了一个英勇无畏、深思熟虑的完美武将形象。回顾整个三国时期,刘备创建蜀汉时的主要人物如刘备、诸葛亮、关羽、魏延、马谡、蒋琬、费祎和姜维等人,赵云的身影却并不显著。
实际上,赵云具备了极高的军事才能和智慧,他曾独立带兵两次:一次攻占荆南桂阳郡,另一次从荆州出发支援四川,平定江阳、犍为等地区。尽管这些都是小规模的行动,赵云依然圆满完成了任务,并展现出超凡的军事才能。倘若当年在荆州留守的不是关羽而是赵云,或者刘备在与孙吴的关系上听从赵云的建议,或者在战斗时由赵云领兵,三国的历史是否会因此而改变呢?
史料中还记载了赵云的两次重要谏言,这两次分别是在汉水之战中以少胜多和在箕谷撤退中展现的冷静与智慧,充分体现了他临危不惧、审时度势的能力。这种深思熟虑的战术与视野,让赵云在三国历史上显得尤为特别。如此出色的军事人才,为何却未能得到更多的重用?难道真的是刘备与诸葛亮未能识才吗?
其原因一部分与赵云的门第出身有关。自春秋战国至三国时期,儒家思想对门第的重视影响深远,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观念。赵云出身贫寒,未曾有显赫的家世背景,而其他几位“五虎将”或名门之后,或与刘备结义深厚,赵云则是中途归顺,且并未拥有自己的军队,因而未能成为刘备核心圈子的一员。
另外,赵云的特殊经历也让他难以获得完全的信任。起初,赵云原在公孙瓒帐下,虽然刘备曾有意挖人,但赵云因重情重义没有答应,直到公孙瓒败北后才投奔刘备,因此刘备对他心中多少存有芥蒂。而赵云每每在关键时刻提出独立见解,直言不讳,难免引来一些非议,甚至是嫉恨。
再者,刘备与诸葛亮的用人策略也使得赵云未能得到更多的信任。刘备最信任的依然是他的义兄关羽和张飞,平时无论分兵还是大规模战争,关羽总是随刘备一起出征,而赵云常被安排在次要位置。即便赵云在资历与战功上并不逊色于马超与黄忠,但他始终未能获得封上将之荣。直到刘备去世后,蜀汉的后主刘禅才追谥四位将军,赵云最终获得了“顺平侯”的追谥,但这一切的迟迟未定,也让人产生不少疑问。
关于赵云的文学形象,直到唐代,关于他的作品与民间传说寥寥无几,直到宋元时期,赵云的形象才逐渐得到丰富。元代的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通过夸张的手法,增添了“长坂救主”等戏剧性情节,塑造了赵云英勇无畏的形象。随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通过大量修饰和扩展,将赵云这一角色塑造成几乎完美的武将。比如“长坂坡救主”一段,原本在史书中仅有简短的记载,但在《三国演义》中被写得情节更加丰富,赵云的忠诚与英勇得到了极大的赞扬。
赵云“单骑救主”的壮举使他名声大噪,成为三国历史中备受尊敬的英雄人物。通过这些文学创作,赵云的形象逐渐从一个历史人物,转变为民众心中忠诚勇敢的英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