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王朝,承载着诸多传奇与谜团。其名称“商”背后,隐含着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其中最令人好奇的一个问题就是:商朝为何称之为“商”?
根据《史记》记载,帝喾和简狄之子契,在尧、舜、禹时期立下赫赫战功。帝舜为了表彰契的功绩,将其封于商地,并赐予“子”姓,于是契被称为“商契”。因此,商朝的名称“商”便由此而来,实际上是以契的封地命名的——商地在先,帝舜封“契”于此,最后才有了商朝的建立。
那么,“商地”这一名称又是如何诞生的呢?通过对甲骨文和战国竹简等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到一个较为简单的答案。在古代,先民们通常选择水源丰富的地方居住,以便取水和发展农业。例如,黄帝居住在姬水附近,因此被称为“姬姓”,炎帝则居住在姜水附近,因此得以称为“姜姓”。许多已被考古学家发现的古代遗址,也大多位于河流沿岸。甲骨文的记录显示,商族的起源地位于滳水。
甲骨文中有诸多关于滳水的记载:
“王其侑于滳,在有石燎有雨”
“王其寻舟于滳,亡灾”
“涉滳,至磬,射左豕,擒?”
“求年于滳,求禾于滳”。
从这些文字可以看出,商朝王朝十分重视滳水的祭祀活动,商王亲自或派人前往滳水进行祭祀,滳水在商朝文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此外,从“商”和“滳”字形的关系来看,“滳”与“商”极为相似,唯一的区别就是多了三点水。在古代汉字中,增加三点水通常表示与水有关的地名。许多古文字中,类似的字形变化表明这两个字在语义上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可以推测,滳水与商族的起源紧密相连,滳水便是商族的发源地。
那么,如何从“滳水”推演出“商地”的概念呢?如今的考古发现,在某种程度上与历史记载相互印证,提供了更为清晰的线索。
1. 商族的真正起源地
商契被认为是商族的始祖,历史记载指出商契生活在宋地,现代的河南商丘就是商契的故乡。这也解释了周朝为何选择微子启领导商朝的残余部落在宋地建立新的政权。关于商族的来源,最初的考古研究认为商族来自山东,是东夷的一支。然而,随着更多的考古发掘,特别是在河北石家庄的发现,学者们已确认商族的真正发源地位于河北。特别是在石家庄周边,考古学家发现了多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先商遗址,尤其是平山西门外遗址和鹿泉北胡庄先商遗址。这些遗址为我们揭示了商族从石家庄逐渐向南迁徙,最终与夏族在河洛地区相遇的过程。
2. “滳水”是哪一条河流?
关于滳水的确切位置,明代《商河县志》和清代《禹贡锥指》等文献均提出滳水即今天的土马河,位于山东济南。然而,若根据商族的起源地来看,商族是从河北石家庄逐渐南下,而山东大多属于东夷的活动范围,商族如何迁移至济南,并且没有考古证据显示商族曾东迁至此。因此,滳水是土马河的说法难以成立。
一些古籍,如《水经注》提到,滳水流经山东聊城茌平,被称为“小漳河”。需要注意的是,山东聊城与河北邯郸、河南安阳的先商文化圈相邻,这一说法因而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另外,甲骨文记载商王曾亲自多次祭祀滳水,而当时商朝的都城设在河南安阳,显示滳水距离安阳较近。漳河,作为黄河中下游最大的一条河流,正好符合商王祭祀的河流特征。综合来看,滳水即为漳河,而非小漳河。
3. “滳”演化成“商”的时间
根据史书记载,约公元前4000年,帝舜将商契封于商地,从而有了商族的名称。帝舜的都城位于濮阳,濮阳距离漳河较近,因此帝舜很可能将契封于漳河一带,进而根据这一地名改称为“商”。这一演变过程,也许与战国时期楚国都城名称的变化有所相似:楚国从“宵”迁都到“免”,通过填湖造陆将“浧”字变成了“郢”。商朝的“滳”字与“商”字的变化,或许遵循了类似的逻辑。
综上所述,商朝之名并不像一些学者所推测的那样复杂,其实质上来源于“滳水”这一重要的地理位置,而后通过帝舜的封地设定,最终演化为“商地”。在古代社会,水流、祭祀、地名之间的紧密联系塑造了商朝的历史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