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是鲜卑族的拓跋珪一手创建的国家,从公元386年开始算起,一直到534年才结束,中间换了13个皇帝,总共存在了148年。这是第一个由外族来统治中原的朝代。
鲜卑族,这个北方的少数民族,在北魏时期统治了中原。他们来了之后,就开始尝试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上跟汉族合在一块儿。但这个过程可不简单,因为有些已经掌权的人不乐意,觉得自己的好处要被抢了。这样一来,他们内部就吵翻了天,矛盾越来越多。结果,融合的事儿没搞成,北魏也因此分裂,最后灭亡了。
接下来,咱们从下面这几个角度来聊聊北魏为啥会灭亡。
【从政治上看,迁都洛阳导致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
公元493年,为了让大家更接受汉族文化,魏孝文帝拓跋宏把都城搬到了洛阳,并且实施了好多汉族文化的改革办法。这个决定在北魏的领导层里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平城是北魏最早的都城,也是这个王朝的政治和军事大本营。不过呢,因为它在咱中国北边,水少天又冷,所以经济发展就比较滞后了。
所以,尽管北魏在平城已经扎根上百年,可因为天生的气候条件太差,平城的经济底子薄弱,没法积累足够的钱和粮食,来养活一座大国都城,就连周边地区都供养不起,更谈不上支撑全国的经济了。
一遇到饥荒,京城不仅没法帮灾民,反而城里的饿肚子的人还得往外跑找活路。平城现在的位置已经跟不上国家发展和政治需求了。要解决这个问题,搬家到别的地方建都城是最好的办法。
相反,洛阳位于中原地区,雨水多,土地又好,一直是农业特别棒的地方。这里东西多,买卖也越来越红火,就算打了不少仗,只要政权一稳,经济很快就能缓过来。跟平城比起来,洛阳更适合当国家的首都。这也是孝文帝非要搬到洛阳去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过,北魏朝廷在平城建都已经一百年了,那些鲜卑的贵族大佬和当地的老家族在平城势力庞大,根基稳固。要把都城搬到洛阳,就相当于把他们从老窝里拽出来。而且,孝文帝搞的那些新政策,也动了他们的奶酪。
拿门第制度来说吧。为了让鲜卑族在中原站稳脚跟,并得到汉族大户人家的支持,孝文帝采用了汉族晋朝时候的门第制度。他给各族定了姓,让鲜卑的贵族也讲究起家世门第来,说白了就是为了快点让鲜卑贵族和那些封建地主大户合到一块儿。
这个变化让鲜卑贵族在全国的政治和社会地位都大大提升了不少。
不过,孝文帝期望的效果非但没因此出现,反倒是这种做法带来的坏影响更加明显了。
首先,门阀制度的好处只落到了跟着搬到洛阳的鲜卑贵族头上,而那些留在平城的将士和贵族就惨了,平城政治地位一降,他们的地位也跟着大跌。更别提孝文帝迁都后,看重文化,不太瞧得上武力,那些在北边拼命守护的将士,看着自己流血流汗,却升官无望,心里头的不满,可想而知。
另外,那些搬到洛阳的鲜卑贵族,因为政治和经济地位上去了,手里头钱也多了起来。这些原本生活在艰苦地方的鲜卑人,一下子被这么多财富迷住了眼,生活很快就变得奢侈腐化。而且,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还得靠他们支持呢,所以对这些行为也就没怎么管。
这种歪风邪气让统治集团丢掉了以前骑马打江山的勇猛,战斗力大大下降。正因如此,北魏晚期北方发生兵变时,政权才没办法有效镇压。
【从经济上来看,北魏时期货币使用杂乱不一,没有形成统一的贸易市场,大大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秦始皇把中国统一后,他干了好几件大事,其中一件就是让全国的钱都长得一样。这就能看出,钱长得一样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有多重要了。
北魏最早是从鲜卑族发展来的,这是个爱在马上漂泊的游牧民族。因为他们总是到处迁徙,没有固定地方,所以走到哪儿就用哪儿的钱,有时候直接拿东西换东西反而更方便。所以,从他们的老习惯来看,他们压根儿没想过要用一种统一的货币。
其实,翻看历史书就能发现,北魏时期货币的使用情况相当混乱。
《资治通鉴》里头说了啊,以前魏国人压根儿没用过钱,都是拿东西直接换东西的。到了太和十九年,魏国皇上头一回让人铸了种叫“太和五铢”的钱。那年,铸钱的活儿刚搞定,皇上就下令,不管是官方还是老百姓,都得用这种钱来交易。所以说,北魏开国头一百年,都没用过货币呢。
可实际上,虽然钱币已经铸造好了,但因为推广不够给力,这种钱币只在北京城里流通。
后来,世宗和肃宗两位皇帝又各自重新铸造了五铢钱。而到了孝庄帝永安二年的时候,他又下令铸造了一种新的钱币,叫做“永安五铢”。这样一来,市面上就流通着好几种钱币。全国各地的州县情况都不一样,有的地方也跟着铸造新钱,有的地方只用旧钱不铸新钱,还有些地方则是新钱旧钱都在使用。
因为对钱币管得不严,好多地方都悄悄自己造钱,怎么管都管不住。这样一来,市面上钱的质量就五花八门,啥样的都有。这种乱糟糟的情况,又让钱的信誉大打折扣。
这样反过来会让钱流通不起来。一直这样下去,就会形成一个越来越糟的情况。
纵观整个北魏时期,一直没能定下来全国都通用的钱。因为各地钱都不一样,给全国做买卖带来了好多麻烦。货物交易不方便,经济发展也被拖了后腿。
北魏没能搞定全国货币统一流通的事儿,这也是它最后垮掉的一个大原因。
【从文化上看,北魏的汉化过程以抹杀自身的民族特色为代价,也是引起统治集团内部反对的重要原因】
孝文帝搬到洛阳后,为了让大家更快接受汉族文化,他出了几个大主意。头一个就是,朝堂之上不准讲鲜卑话:“谁在朝廷里说鲜卑老土话,一旦发现,立马撤职。”
尽管这个规矩主要是给朝廷大人们定的,而且把年纪限制放宽到了三十岁,可大人们还是暗地里不买账,表面应付背后反对,最后干脆直接反抗了。
比如说改变胡人的服装吧。鲜卑族的穿戴很有他们民族的味儿,头发披着,衣襟左掩,和中原人的穿衣打扮很不一样。孝文帝就下了命令,让大家改换服饰。不过,这个做法也让平城里那些老贵族们不乐意了。
历史记载说,“魏国皇帝想要改变旧的风俗习惯,于是在壬寅日下令,禁止百姓穿胡人的服装。许多国内的人对此感到不高兴。”
另外就是搬家到新城后,怎么安葬去世的人的问题。为了加强新政权,孝文帝颁布命令:“搬到洛阳的老百姓,死后得埋在河南,不能回老家安葬。这样一来,从代地搬到洛阳的人,都成了河南洛阳人了。”这条规定让不少鲜卑族人心里不舒服。都说“人死了要葬在老家”,鲜卑的贵族们在平城住了上百年,早把平城当成了自己的家。
那时候,平城的人虽然都搬去了洛阳,但他们去世后还是想方设法要回到平城下葬。尽管孝文帝为了给新政带头,舍弃了在平城造好的坟墓,改在洛阳的北邙山另建新陵,可平城人的回乡安葬之心还是挡不住。有的人为了死后能回平城,连到洛阳当官的机会都不要了。
【四、从军事上看,政治中心与军事中心的割裂是导致北魏灭亡的最终原因】
孝文帝搬到洛阳后,更看重文化教育,不那么强调武力。他在洛阳积极搞起了汉化大改革,成功地把搬来的鲜卑贵族和汉族大户拉到了一起,还学着汉族的法子搞经济。这样一来,洛阳变得越来越热闹。不光是北魏的大官们富得流油,就连普通的老百姓,做点生意也能发家致富。
和这大不一样的是,那些留在北方的鲜卑族人,在搬到洛阳之前,手握重兵,名声大噪。但迁都洛阳后,这些留在北方的鲜卑人和士兵们,就失去了往日的尊贵地位。特别是那些士兵,他们拼尽全力,衣服单薄,立下大功,却吃得很少,从冬到夏,饱受苦难,最后十有八九都死在了沟渠里。
北边和南边待遇不一样,让守在北方边疆的士兵们心里有了怨气。
那时候,平城里守着的大将军有穆泰、陆叡、元丕这些朝廷的大官。在平城的年月里,穆泰一直是孝文帝的铁杆粉丝,可他死活不同意搬家到新的都城。
为了让内部团结,孝文帝对守在平城的将领们既给了些教训,也给了些安慰。
他先是把坚决反对搬家到新都城的陆叡,从管三个州军事的都督位置上撤了下来。但考虑到实际情况,他又让元丕去做了并州刺史。接着,他又提拔陆毅为管恒朔两州军事的都督,还奖励他“支持迁都,增加封地四百户”。
没想到这个办法其实没啥大用处。
太子元恂也坚决不同意迁都,他甚至在反对者的煽动下,计划逃往北方的平城,想跟那里的老贵族们一起造反。这就是人们说的“元恂北逃”事件。孝文帝曾跟任城王元澄聊起这事:“穆泰图谋不轨,拉拢皇室成员。万一这事真成了,咱们刚搬到京城没多久,北方人又念旧,南北两边一闹腾,我在洛阳可就站不住脚了。”
太子元恂逃跑去北方没成功后,那些平城里有权有势的老臣们,又开始想办法拉拢其他皇室成员,像南安王元桢、阳平王元颐,还有乐陵王思誉,他们一次次地尝试,看起来不达到目的就绝不放弃。孝文帝见状,赶紧派兵出击,最终把这场内乱给平息了。
平城那边反对迁都的声音后来就变得悄悄摸摸了,偷偷摸摸地积攒了几十年力量。最后,还是六镇的军队站出来又闹了一回,这一闹,直接把北魏王朝给闹没了。
【四、结语】
孝文帝搞的那个民族融合法子,是想跟着历史走一走。可他没料到,两个民族差别太大了,一下子改得太猛,没给个缓冲,结果鲜卑贵族里头因为这个政策闹得不可开交,矛盾大到没法解决,最后彻底翻了脸,好好的改革把政权都给搞丢了。
他给咱们后人留下了对民族融合很有用的参考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