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宣告称帝,正式建立了明朝。明朝建立后,朱元璋立即指派大军向北发起进攻,最终成功占领了元朝的大都。随着大都的失守,元朝不得不撤退回蒙古草原,从而宣告了元朝的灭亡。然而,许多人不解的是,曾经在欧亚大陆纵横捭阖、建立了四大汗国的蒙古人,为何在元朝灭亡之际,四大汗国没有出兵援助?其实,这并非他们不愿意,而是由于各自的内部困境,早已无法自保。
首先,了解四大汗国的起源尤为关键。蒙古帝国在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后,于1219年开始了大规模的西征。蒙古帝国的征战持续至1260年,经过几十年的扩张,蒙古人的疆域逐渐覆盖了欧亚大陆的广阔区域。而四大汗国正是在这种大规模扩张的背景下诞生的。具体来说,蒙古帝国秉持着分封制度,这些汗国是成吉思汗的后代在不同区域建立的封地。1255年,成吉思汗开始对各子孙分封领地,四大汗国便由此形成。
钦察汗国,又称金帐汗国,是成吉思汗长子术赤及其后代所建立的。钦察汗国的疆域十分辽阔,西至斡罗思,南界巴尔喀什湖、里海、黑海,北至极地附近,涵盖了整个东欧地区。曾经,俄罗斯的先民们就在这一大汗国的统治下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
察合台汗国则由成吉思汗的次子察合台所建立,位于现今中国的西北部以及中亚地区。其巅峰时期,东至吐鲁番、罗布泊,西至阿母河,北至塔尔巴哈台山,南界兴都库什山。其疆域范围涵盖了广大的中亚和西部地区。
窝阔台汗国是成吉思汗的第三子窝阔台后人所建,主要分布在额尔齐斯河上游和巴尔喀什湖以东的地区。这个汗国的疆域曾是西辽的原有领土。
伊利汗国则是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之子旭烈兀在西亚所建立的,领土东至阿姆河和印度河,西至小亚细亚,南界波斯湾,北至高加索山脉,现今的西亚地区便是其主要控制区。这个汗国的后裔后来进入印度并建立了著名的莫卧儿王朝。
尽管这些汗国的疆域各不相同,且其中除伊利汗国外,大多数与元朝接壤,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和睦,甚至可以说是冷淡的。
首先,这些汗国与元朝的关系并非一直友好。由于这些汗国的建立基于蒙古大汗的分封制度,它们在初期基本上都需向蒙古大汗进贡,接受其领导。然而,随着阿里不哥和忽必烈争夺汗位,局势发生了变化。部分汗国并不承认忽必烈的合法性,因此他们开始不再服从元朝的命令。这使得元朝与四大汗国的关系逐渐疏远,虽然后来这些汗国还名义上承认元朝的皇帝地位,接受了元朝的册封,但彼此的联系已经越来越少。
除了政治上的分歧,信仰和文化的差异也使得四大汗国和元朝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恶化。虽然这些汗国都是蒙古人所建立,但它们的统治者逐渐放弃了传统的萨满教,转而接受伊斯兰教或基督教,尤其是在中亚和西亚地区。而元朝的统治者则信奉藏传佛教。宗教信仰的不同,意味着文化认同的差异,长此以往,四大汗国与元朝的关系日益疏远,彼此的认同感不断下降。
进入14世纪后,四大汗国的内部纷争加剧,它们无力再承担对元朝的支持。钦察汗国自1340年以后陷入内部的权力斗争,导致国家逐渐分裂,连自保都变得十分困难。察合台汗国自1346年分裂成东西两个部分,其中东察合台汗国自1363年起陷入持续不断的内战,直到明朝建立后,局势才得以平息。窝阔台汗国在元朝和察合台汗国的联手打击下,早在元朝灭亡前便已灭亡,成为四大汗国中最早消失的一个。伊利汗国则早在1335年就已分裂,且在1358年被帖木儿汗国彻底吞并。
因此,尽管四大汗国的疆域庞大且与元朝相邻,但它们的内忧外患使得它们无法为元朝提供任何帮助。即使四大汗国依旧存在,它们也不太可能支援元朝。这种局面与西周分封制度类似,中央强大时,地方诸侯往往听命于中央;一旦中央衰弱,地方则常常背离中央。这种情况使得元朝与这些汗国的联系逐渐疏远,最终走向了无法挽回的局面。
总而言之,四大汗国虽然曾在元朝建立之前形成,并与元朝有过短暂的合作和联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内部的分裂和外部的压力使得它们早已无法支援元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