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论语·颜渊》一篇中,季康子向孔子请教有关治理国家的道理,孔子回答道:“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句话的意思是,治理的核心在于保持正义与公正。身为领导者,首先要以身作则,走在正道上,才能有效引导他人走向正确的方向。领导者如果自身行为端正,便有资格要求下属遵循道德规范。通常情况下,若上级的行为不正当,利用职权谋取私利、接受贿赂、贪污受贿等现象就会蔓延到下属身上,很少有人可以独善其身。这也就解释了在当今的政界,一个官员落马往往会引发一系列的调查,牵扯出更多的人。
然而,即便领导者自身保持正道,下面的下属也未必会全然效仿。孔子对季康子的回应“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是讲究因材施教,并非绝对。其实他只是希望季康子能够时刻修身正己,不要越过礼仪的底线,妨碍自己的品德操守。
在《资治通鉴·梁纪十五》中描述:“上(萧衍)为人孝慈、恭敬节俭,博学多才,精通阴阳、卜筮、骑射、文学、草书、围棋等,样样皆能。他对于政务的处理十分勤奋,冬季的夜里四更时分,就已起床查看政务,尽管寒冷刺骨,手指因严寒而开裂。然而,自从在天监年间采纳佛教的禁食方式,每日仅以菜汤和粗糙的米饭为食,繁忙时甚至只用口水漱口充饥。身着简朴的布衣,住在简单的木质帐篷中,一顶官帽三年未换,一床薄被用了两年。后宫的妃嫔也多是衣着整洁,绝不拖沓。萧衍性格上不喜饮酒,除了宗庙祭祀和重大的宴会外,从未享乐过。即便身处幽暗的室内,他也总是理妥衣冠,坐在盛夏时从不袒露上身,甚至在接见小臣时,总是如同对待贵宾一般。然而,他却过于信任小人,其间官吏的懒惰与贪婪使得百姓愈加苦难,外来的使者也频频打扰县郡。虽说江南的局势表面上平安,实际上却风俗奢靡。”
尽管萧衍为人谨慎,但在他的统治下“不正之风”依然肆虐,官吏利用职权侵害百姓的现象屡见不鲜。他虽勤俭节约,但并不代表所有人都会随之效仿。可见,若领导者行事不端,下属自然也难以正直;而哪怕领导者自身保持正直,下属却也未必会竭尽所能跟随。
《资治通鉴·梁纪十五》进一步记载:“上(萧衍)推崇文雅,修习简朴的法律,连公卿大臣们都不太重视审理案件。因此,奸诈的官吏肆意操控法律,贿赂现象变得习以为常,冤屈无数。此时,许多王侯子弟也皆骄奢淫乱,并无所畏惧。萧衍年事已高,厌倦于繁重的政务。而他更专心于佛教戒律,每当审理重罪时,总会悲伤至极;即便有人密谋反叛被捕,他也会痛哭着给与宽恕。正因为如此,王侯们愈发放肆,白天在街头杀人,夜晚则肆意抢掠,甚至有罪犯藏匿于王氏家族,地方官员也不敢捕捉。萧衍虽知其严重之弊,却因过于仁慈而不能加以制止。”
在这样的环境中,谁能比萧衍造成更严重的民众之祸!既然心向佛教,为何不辞去帝位,专心于佛事?如若在义与利之间摇摆不定,任由王侯及公卿违法,却似乎只是在表面上表现出慈爱,实质上却成了对百姓的残忍。
司马光感叹道:“梁高祖未能善终,实在是应有所警惕!于事物的真相视而不见,失去战略的判断能力,最终名声受损、身陷危机,国家覆灭、祭祀中断,历来为后人所耻笑,悲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