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屡屡失败,不得不追溯到西方列强的入侵与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签订。当时的中国在许多方面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清朝作为当时的统治者,固然难辞其咎。但若要细究,近代中国的落后并不全然归咎于清朝本身,反而可以说,清朝最为致命的错误,便是面对自身的落后时,试图改进的步伐过于迟缓,且其代价也过于沉重。
中国的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天然的屏障几乎与世隔绝。北面是广袤的蒙古高原与西伯利亚,东南是无尽的大海,西部是广袤的沙漠和苍凉的青藏高原。这种相对封闭的地理格局,长期以来造就了中国的稳定与快速发展,尤其在明清时代,国家的封建制度似乎达到了巅峰。中国的地理优势,尤其是那天然的海洋屏障,使得欧洲的列强除非拥有压倒性的军事与科技优势,否则很难撼动中国的霸主地位。中国自古面对的敌人,多为游牧民族、边疆的异族或是内部叛乱,然而正因为面对的多是这些不具现代军事技术的对手,清朝也就难以总结出什么先进的军事战术。
对于汉人,清朝确实存在过度的怀疑与压制。清朝始终依赖八旗这一体系来维持统治,这也是其统治结构的根基。然而,作为清朝最重要的军事力量,八旗军的武器、战术乃至待遇都早已过时。这不仅是压制与信任的问题,更深层的,是清朝制度与思想的陈旧。当鸦片战争爆发时,清朝并未具备与大英帝国抗衡的能力,这并不奇怪。此时的大英帝国正处于维多利亚女王的鼎盛时期,是名副其实的“日不落帝国”,几乎无敌于全球,西班牙、荷兰、法国等强国都曾败于英国之下。
然而,落后并非最可怕的事,真正可怕的是永远止步不前。清朝在鸦片战争之后,确实意识到自己与世界的差距,但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里,清朝并未从痛苦中汲取教训,而是过于专注于“抓汉奸”,将一切归咎于内外勾结,认为洋人不过是贩卖商品,而是被汉奸引进的。这样的想法使得清朝在技术革新方面几乎停滞不前,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再度爆发,英法联军再度侵入时,清朝依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这就是清朝统治者的致命失误。
清朝的统一,可以说是偶然的历史事件。明朝的覆灭,源于大顺的起义,吴三桂的投降以及南明的内讧,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清朝通过这一过程接管了农民起义的成果,但也因此缺乏了充分的合法性。由于过度的自卑,清朝将大量精力浪费在防范汉人反抗上,最终许多现代化的努力都半途而废。大顺政权的合法性来自民心,清朝则通过血腥的手段取得了政权,这使得清朝始终缺乏人心。其后,清朝深受“君权神授”思想的影响,扭曲了儒家思想,将民本思想剔除,只保留了封建伦理。这种“文字狱”的大兴,正是清朝极度不自信的表现。
即便没有清朝,中国仍然会陷入落后。中国社会长期以来由庞大的地主阶级所统治,君主专制在明朝时期已经走到顶峰。在这种体制下,缺乏改革的动力,更遑论技术革新和生产力的提升。与此相对的是欧洲在文艺复兴、科学革命及工业革命中的不断进步,推动了技术和思想的变革。中国的落后与挨打,虽说不可避免,但一百年之久的屡次挨打,恰恰是清朝统治者的责任。
如果换一个王朝统治,中国的现代化步伐也许会有所不同。尽管封建体制本身存在严重弊端,且利益阶层依然会成为改革的阻力,但其他汉族王朝的合法性支撑必然强于清朝。即便是崇祯帝在灭亡前都未敢轻易南迁,而新王朝也绝不会像清朝那样轻易割地赔款,步南宋的后尘。清朝作为外族入主中原,缺乏“亡天下”的警觉与觉悟,在签订《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时,毫不犹豫,甚至认为退回东北也无妨。这种极度的不自信,使得清朝在面对外国侵略时,过度担心汉人造反,连基本的数学等学科都不敢向外开放。清朝的皇帝并非完全愚昧无知,康熙帝虽然精通微积分并与莱布尼茨有过通信,但他依然秉持着愚民政策,未敢将这种知识向臣民公开,只将其作为个人爱好。
至于军队的老化,每个朝代都无法避免,新的军队训练自然是必不可少的。然而,清朝对军队的管理却受到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影响,始终将八旗军与民族身份绑定,认为只有八旗才是真正的忠诚力量。结果,太平天国一旦爆发,八旗军迅速显得力不从心,这时汉人将领如曾国藩、李鸿章才得以掌握军权。甲午战争后,清朝才意识到现代化军队的重要性,但此时的改变为时已晚,最终也只能依赖袁世凯建立的新军来结束清朝的统治。
清朝的腐朽与异族统治的双重因素,恰恰给了革命党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一口号广泛传播的机会。即便清朝如此腐朽,代表维新思想的康有为、严复等人依然能够呼风唤雨。如果换一个汉族王朝来统治,中国的近代表现未必如此糟糕,反而可能会使得开创共和的难度更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