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公众号:
眼近史
1952年,一次,驻扎在福建地区的南下志愿军部队也例行组织战士们观看一部名叫《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纪录片,学习劳动模范无私奉献的精神。
然而在观影过程中,一个解放军连长突然嚎啕大哭,用手指着大屏幕上的一个女人,冲自己的战友说道:
“那是我失散多年的妻子!”
战士们瞬间议论纷纷,连长指的这个人是当年的全国劳动模范代表,怎么突然成连长的妻子了呢?
面对众人的关心和询问,连长冯学永含泪指着屏幕上的一名女子说,她是我的妻子。屏幕上的女子,名叫李秀英,两人已经无奈分别6年。这到底怎么回事呢?
李秀英是安徽省颍上县人,由于家里穷,在她四岁那年,父母便将她过继给了舅舅家里。从此以后,她就跟着舅舅姓李,并改名为李秀英。
由于舅舅家没有孩子,因此当李秀英来了之后,一家人就将她视为了亲生孩子。
当时,舅舅在集市上做些小买卖,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是好歹能解决一家人的温饱问题。
等到了李秀英19岁那年,她已经是一个大姑娘了。在那个年代,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
因为舅舅一家人担心她嫁出去后受欺负,便张罗着给她找一个上门女婿。
刚好这时,一名叫“冯学永”的年轻人,来到李家做学徒。舅舅见这位年轻人踏实肯干,人又老实,便有意撮合,要将他招为上门女婿。
两个年轻人早已经认识,冯学永爱慕李秀英的端庄大方与漂亮,愿意成为李家的上门女婿。
婚后两个人过了一段十分甜蜜的日子,由于两人都十分勤奋,小日子过得还算不错。
一场意外的到来,打破了现有的平静。
1946年5月,冯学永从新集镇坐船回杨楼孜收割小麦,就再也没有回来,没给家里留下直言片言,音讯全无。冯学永“失踪”后,李秀英怀着身孕(第二个女儿)四处打听冯学永的下落。
后来有人告诉她,冯学永在过润河时被国民党抓了壮丁,生死难料。李秀英为此哭过几场后,心里从此坚强起来,和继父母一家靠小生意将孩子拉扯长大。
为了养活这个家,李秀英每天没日没夜地工作,无论是卖菜还是做农活,哪里有工作,她就去哪里。
从不挑三拣四,即便日子过得再难,她也从未想过另嫁他人改变这一现状。
有人曾劝她改嫁,找个男人,帮衬她把孩子抚养长大,这样她的日子就不会过得太艰难。但是在她的内心深处,她一直都在等着冯学永归来,她觉得靠她自己的双手,也可以把日子撑下去。
正是这一想法,支撑着李秀英不断前进。
另一边,冯学永所在的国民党部队发动起义,
他下定决心要好好干
,只有这样,才能早日胜利,早日回家。
冯学永
一边在硝烟中冲锋,一边思念着自己的妻儿,
但他什么也做不了,唯一能做的只有保护好自己,奋勇作战,为了缓解自己思念的情绪,冯学永经常会给家里写信。
在兵荒马乱的年代,这些信件要么根本寄不出去,要么就是遗失在半路上,根本到不了妻儿的手中。
他只能先托人到家乡寻找妻子,可却始终没有打探到李秀英的消息。此时的李秀英人在何方?
其实当年,因为战乱的原因,李秀英被迫带着家中老人四处搬家避难。等到安定下来以后,回到村子中,却和冯学永擦肩而过。
1950年,当冯学永准备回乡寻找妻女时,朝鲜战争爆发,冯学永作为志愿军的一员,立刻放下行李背上装备赴朝作战。出发前,有战士劝他:“你在外打仗,家里还有什么人,可以跟上级说一下嘛。”
但冯学永摆手拒绝了,他表示:“
没有国,哪有家,寻亲的事,等打完仗再说!
”
冯学永跟随部队前往了朝鲜,成为了抗美援朝志愿军的一员。在战斗中,冯学永作战勇敢,不断立下功劳,很快被委以重任,当上了连长。但当时福建沿海同样形势危急,于是冯学永又被调往泉州驻防,这里一样是前线。
1950年,也就是冯学永跨过鸭绿江,踏上朝鲜战场的那一年。国内也发生了一场特大自然灾害,淮河洪灾,严重威胁了周边的群众安全和财产。
毛主席收到电报之后,对这个情况特别重视,当即指示政务院周总理,前来商量治理淮河水灾的方法,1950年12月治理淮河第1期工程,正式全面开工,而且毛主席号召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大批的工人,农民,解放军,干部,大学生等
220多万
社会各界人士,汇聚成一股洪流,前往各地赶往前线,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治理淮河运动中。
李秀英的家乡正是治淮重点区域。
她虽然生活困苦,但也深明大义,少年时李秀英在淮河的水灾中死里逃生,深知水患的危害,她作为一名女人,但仍然加入到了治淮运动中来。
想要治理淮河,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十分渺小的,因此他又返回了村庄,召集了村子里26个姐妹一起组成“女子民兵突击队”,一人扛一条扁担一只筐跑到报名处报了名。
当时的中国工业并不完善,完全没有治河所需的大型机械装置,因此想要治河完全靠的就是人力。
在寒冷的冬天,
这些女人们在河边光着脚在河里清洗石头,她们在工作中表现得极大热情让工地的男人都佩服。
修筑堤坝的工程量非常的大,为了加快进度,工人们都铆足劲的工作着。
李秀英工作起来仿佛拼命三娘,她后来回忆说到:“
那个时候我们有干劲儿啊,我们几个姑娘
一下午就抬断了四根手臂粗细的扁担
。到了夜晚的时候,肩膀肿得老高,疼得睡不着觉,只能把扁担放在肩膀上使劲反复压,把肩膀压得又麻又木,直到没了知觉,才能入睡
。”
有一天中午,正在工地上干活的李秀英忽然倒下,并口吐鲜血,这把旁边的人吓坏了,赶紧送到医院。
李秀英从昏迷中醒来以后,不听医生的嘱咐出院,李秀英不管自己还在生病,心里只有工作,只想赶紧将堤坝修建好。
在她的影响与带动下,淮河治理水闸工程提前竣工。
在奋斗中她们的衣服破了,她们的脚磨烂了,甚至身上伤痕累累,但她们却没有一个人放弃。
很快,李秀英的励志事迹传到了当地政府那里,不久她便被评选为“特级治淮劳动模范”人物,《人民画报》还载出了她的肖像。由于李秀英在治淮工作中表现优异,不久她便被调到了水利厅工作。
1951年,李秀英作为劳动模范代表人物到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受到中央领导人接见。会议结束后,李秀英被毛主席叫住,主席亲切与李秀英握手。趁着这个机会,李秀英将随身携带的本子拿出,请主席签名。
毛主席满脸笑意的点头答应,随后郑重的在本上签下大名。
后来,国家为了表彰治淮的功绩,就将1950年至1951年治理淮河的过程,拍成了纪录片,而李秀英作为劳模代表,频频出现在镜头中,所以在1952年纪录片上映后,在福建打仗的连长冯学永,在看到个纪录片后,一眼就认出了荧幕上的李秀英,忍不住嚎啕大哭。战士们问他原因后,才得知了那个特级劳模,竟然是连长已经失散了6年的妻子。
战友们震惊了,而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部队也立刻派人核实。此时的李秀英也已经调任安徽省水利厅工作。
面对失散6年的妻子,冯学永却没有了勇气。这有他的愧疚,有他的自卑,六年里妻子独自照顾孩子,六年里妻子受苦受累,如今已经在水利厅上班,她是否已经心有所属?这一切都在折磨着冯学永,最终在几经思考后,爱情终究战胜了怯懦。
在战友们的鼓励下,经历踌躇和犹豫之后,一封饱含
相思与迟疑的信
,越过万水千山,来到了妻子手中。
近2000个日夜的等待
,李秀英终于获得了丈夫的消息,她的爱人还活着,没有任何语言能够
表露出自己的兴奋
,这就是上天对她努力的,
最大奖赏
。
李秀英当机立断,
放弃了自己在水利厅
的“金饭碗”,带着家人来到冯永年身边,做起了随军家属,过上了
和和美美的生活
。就这样,夫妻二人终于实现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诺言。
1969年,李秀英当选为南安县革委会副主任兼党代表,受邀去北京参加了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再一次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
1977年,冯学永和李秀英回到了老家安徽阜阳。
因为受到家庭的影响,冯学永和李莲英的三代人中出了5名军人、3名军嫂,每当提起此事,李莲英就感到欣慰和自豪:
“我们是真正的军人之家!”
1982年,李秀英正式退休了,普通老人可能这时候都会选择在广场跳跳舞或者下下棋之类的,但是她还是一直以另外一种方式,在自己的岗位上做着贡献。
她不仅做过社区的志愿者,做过国防教育讲解员,平日里在闲暇时间还经常会受邀到很多单位进行安全宣传,而在这一次又一次的讲授之中,她将毛主席对人民的关心,自己对参加治淮的激动心情都讲给了观众们。
她的传奇人生,她的激情岁月,她的爱国情怀,将一直激励着我们去面对各种艰难困境。
谨以此文,向所有为国家奉献过的先烈们致敬!
他们对党无比忠诚,此生不渝。
我们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