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兄弟今犹在,不见当年外蒙古!岁月悠悠,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外蒙的土十上已鲜有中国的痕迹,不变的只有外蒙的草原、外蒙的马,外蒙的蓝天和白云。还有多少人知道百年前的海棠血泪史?都知道我国现在的地图类似雄鸡,又有多少人记得我国当年的地图是一朵秋海棠呢?
秋海棠缺失的最大一块土地便是外蒙古,外蒙古是如何丢失的?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就先要弄明白外蒙古的由来。
明朝末年,漠南蒙古(现内蒙古)投降后金政权,也就是后来的清朝。康熙大帝执领清朝期间,国力正处于上升期,但北疆草原上的准噶尔部在噶尔丹这位野心家的带领下迅速崛起,并且准噶尔勾结沙俄,想要一统蒙古诸部,严重影响了北疆安全。
1969年,康熙这位马背上的帝王开始了历史有名的御驾三征噶尔丹,1967年噶尔丹兵败自杀,其势力土崩瓦解,这一战解除了清王朝西北边疆的巨大威胁,康熙一战立威,喀尔喀蒙古随即降清,在大漠以北的蒙古诸部也称之为漠北蒙古,也就是今天我们所叫的外蒙古。
1907年时间到了晚清时期,清朝国力衰退,俄日秘密签约,私相授受瓜分我国东北,并且沙俄以承认日本在朝鲜利益为代价,换取日本承认沙俄在外蒙利益。这也意味着我国西北地区未来成为了沙俄扩张的主要方向,朝鲜半岛以及东北地区成为日本扩张的主要方向。
沙俄在外蒙地区一方面重金拉拢地方权贵,另一方面采用怀柔政策,无偿修筑各类住宅和基础设施。经过多年对外蒙的渗透,外蒙的统治阶层形成了一个亲俄政权。而正巧此时清廷的一个看似合理的政策无形之中却加速了外蒙古倒向沙俄的步伐。
沙俄这个民族历来对土地贪得无厌并极度缺乏安全感,对偌大的外蒙古地区早已垂涎已久,早就想将之收入囊中。此时的清廷也意识到了边境守军不足,俄渗透日益加剧的情况,于是想将汉民西移,加强外蒙的人口,并仿照内地制度用于外蒙地区的管理。
清廷的这一波操作本来出发点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没有考虑到实际的情况。首先外蒙被沙俄渗透的千疮百孔,并且清廷的新制度,加强中央管控势必削弱当地地方权贵的统治,同时新添机构的费用也会转嫁到当地民众身上,因此加深了当地人对清廷的不满,从而寻求交好的沙俄庇护。
沙俄本来就对外蒙垂涎已久,发生这次的事件也是正中沙俄下怀,但沙俄并没有立即采用军事干预的方式,因为沙俄深深的明白,虽然清廷已经衰落,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于是以外交调停的手段支持外蒙脱离清廷实现独立。
但沙俄私下却许以外蒙援军,假借保护领署卫队之名,派遣两个连的哥萨克部队带军事装备进入库伦(今外蒙首都乌兰巴托),这时清俄一直在针对外蒙谈判角逐,外蒙虽有心独立,始终没有独立成功。
1911年的辛亥革命成为了历史的转折点,这一年也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年,同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后,全国各省纷纷独立,沙俄深知此时的中国已无暇他顾,时机已然成熟,于是对外蒙古大力援助,策动独立。
11月30日,外蒙古宣布独立,并将清廷驻外蒙机构及部队全部赶出外蒙古,自此外蒙古实现了事实独立。1946年中华民国正式承认外蒙独立,外蒙彻底脱离我国成为我国看似血脉相连、虽近犹远的远房亲戚。
但独立后的外蒙古以为自己脱离了清廷是摆脱束缚,马不停蹄的龙袍加身,建国称帝,并且认为是沙俄带领他们走向了自由,沙俄是上天赐予的救世主,还幻想着同沙俄平起平坐,继续得到对方的支持和庇护。
眼见目标达成的沙俄立马露出了藏匿已久的獠牙,1912年外蒙古在沙俄军事与政治的双重胁迫下签订了极为不平等的《俄蒙协约》及《商务专条》。条约的核心内容便是剥夺了外蒙古的外交自主权,本国的矿权、铁路、银行、税收等都被沙俄牢牢把控,看似外蒙古实现了所谓的“独立自由”,但本质上却成为了沙俄的殖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