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八年没东奔西跑了,心里憋屈得慌,只好又干起了老本行。可正当他愁眉苦脸的时候,从东边悠悠来了一位大贵人。这人不是别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江东英雄鲁肃。
鲁肃为啥会跑到这儿来呢?哦,原来是来给刘表吊唁的,半道上刚好撞见了狼狈不堪的刘备。
鲁肃干嘛要去襄阳给刘表送葬呢?刘表和江东孙家那可是老对头了,鲁肃何必大老远跑过去装模作样哭一场?其实,鲁肃真正的目的是想去襄阳探听下情况。江东集团早就盯上荆州这块地方了,现在江夏黄祖被打败了,荆州的老大刘表也走了,咱们得去瞅瞅荆州新领导班子啥情况,找找哪个软柿子好捏,好把荆州的地盘给夺过来。
鲁肃在动身前跟孙权说的计划是这样的:刘表那俩儿子一直不对付,再加上刘备这个爱惹事的主儿在荆州,那儿肯定不得安宁。我打算去瞅瞅情况,要是刘备真跟荆州那边穿一条裤子了,咱就跟荆州联手,一块儿对付北方的曹操;要是他们自个儿先掐起来了,咱就趁机给他们加点料,让他们内部斗得更欢些。
孙权心里早就盘算着荆州,所以对于鲁肃的提议,他当然会欣然接受。如果他对荆州没兴趣,又何必把老窝挪到柴桑(就是现在的九江),还借着给老爸报仇的旗号,五次三番攻打江夏,非要打开荆州那扇东大门不可呢。孙权嘴上说得客气,可行动上却一点不含糊,明摆着就是要一点点吞下荆州的地盘。
江东集团为啥非得拿下荆州这块地呢?瞅瞅地图就明白了,江东要是想往北边或西边发展,荆州的地理位置那可太重要了。没了荆州,益州就别想了。再想往北打中原,那就只能硬碰硬攻合肥那块难啃的骨头了。
鲁肃从柴桑一路走来,路上陆续听到刘表过世、曹操挥师南下、刘琮投降、刘备逃跑等各种消息。按理说,知道这些后他就可以回家了。因为这些消息已经很明显了,荆州已经被曹操占了,江东集团出手慢了,没机会了。
但鲁肃急着赶路,其实是冲着刘备去的。他现在跟曹操杠上了,成了死对头。不是有句话说嘛,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先上去打个照面,说不定能找到合作的机会呢。
刘备在当阳撤退之后,跟鲁肃见了个面。
鲁肃首先向刘备表达了真挚的问候和深切的关心,还问起了刘备接下来的计划。鲁肃说:“大哥,您打算接下来往哪儿发展呢?”
老滑头刘备爱讲排场,当然不会跟鲁肃掏心窝子,他随口一提要去投靠苍梧的太守吴巨,还称吴巨是他的老朋友。
鲁肃一听就懂了,这家伙明显是外强中干,到这个节骨眼了还在瞎吹牛。交州的苍梧郡那时候简直就是人们眼中的天边儿了,你去那儿拉关系有啥用呢?你这不就是想说自己还没到走投无路的时候,还有几个道上的朋友能帮忙嘛?想以此来显示自己还有两把刷子。
鲁肃直截了当地对领导说,您就别想了,苍梧那地方荒凉得很,根本没法落脚。吴巨自己都顾不过来,哪还能照顾您?您看我家孙权孙将军,年轻又有本事,要不我帮您引见引见?
刘备心里乐开了花,觉得鲁肃这人真会上道,于是就很高兴地同意了。
接着,刘备和诸葛亮连忙收拾剩下的士兵,与先前乘船先走的关羽汇合,一起冲向荆州最后的防线——刘琦镇守的夏口。江陵他们是去不成了,因为曹操早就急急忙忙地往这座荆州的大粮仓赶,早就把江陵给占领了。
咱们聊聊为啥刘备没直接跟着鲁肃去柴桑吧。这就跟找工作面试似的,你不能直接冲到公司门口堵人家,得先投简历按规矩来,给介绍人留点准备和安排的时间。
为啥刘备会直接跑到刘琦的夏口去呢?他咋就那么确定刘琦会接纳他呢?其实刘琦也是没得其他法子了,他弟弟刘琮已经把家里的大半东西都给卖了,他手里那点东西根本卖不上好价钱。再说了,他和刘琮关系一直都不好,要是他也向曹操投降,那他们兄弟俩可能只能活一个,而且活下来的八成是刘琮不是他。刘备好歹还算是一条船上的人,这时候他们俩联手互相帮衬一下,应该是最好的出路了。
到现在,荆州的情况已经很清楚了,可以说是被曹家基本掌控了。荆州一共有七个郡,其中南阳、南郡、江夏这三个郡最为关键。而荆南的那四个郡,因为位置太偏南,战略上没那么重要。曹操攻下江陵后,荆南四郡很快就投降了。这样一来,曹操很快就占领了荆州除了江夏以外的六个郡。江夏郡也被分割了,孙权占了大部分,刘备和刘琦只在夏口那一小块地方坚守。
面对困难,刘备心里慌得很,老觉得曹操早晚会把他包围消灭。就在这时,诸葛亮挺身而出,对刘备说:“主公,咱们不能光在这儿干等着,得主动出击,去跟江东那边拉拉关系。要不,我替您去孙将军那里探探路?”
刘备见事情已到绝境,只能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没法拒绝诸葛亮,于是诸葛亮就前往了柴桑。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这次出去找资助的过程被描述得十分吸引人,人们称它为“舌战群儒”。故事里还加了很多小插曲,比如诸葛亮讽刺江东的大臣们,还有他拿小乔未来可能被曹操抢走的事来激周瑜,再就是用激将法给孙权打足了气等等。不过,这些都是编出来的,不是真的!
不是说诸葛亮的外交功夫不行,而是要明白,外交这事儿,说到底还是得靠实力说话。就像一个小公司都快倒闭了,它的业务员跑去求合作、求关照,能有多硬气呢?这是谁都懂的道理。
事实上,诸葛亮跑到柴桑,一来是带着刘备那边的真心实意,二来也顺便跟孙权讲了讲结盟的好处和坏处。诸葛亮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帮孙权那边把结盟的账算明白了,让孙权觉得这是个稳赚不赔的好主意。
诸葛亮是这样说的:我们确实被曹操打败了,但咱们主公在荆州深得民心,力量还在。关羽那里有一万多水军,刘琦也还有上万兵马。要是能和孙将军您联手对抗曹操,咱们还是有希望赢的。曹操虽然人多,但他们一直忙着打仗,现在身心都累了,战斗力不行。再说他们都是北方人,突然到南方来,肯定不习惯,特别是打水仗,咱们可是行家,他们哪是对手。您别担心,要是打败了曹操,您当荆州的老大,多好啊!
诸葛亮说的听起来不错吧?但其实没啥用。因为稍微聪明点的人都能看出来,曹操这次打仗主要是冲着刘备去的,他压根儿没提要打孙权,孙权要不要被你卷进来,肯定得好好考虑考虑吧?
说了上面那些之后,诸葛亮在这出戏里的部分就差不多演完了。不是说诸葛亮你演得不精彩,而是你这个角色就只有这么多戏,接下来的故事怎么往下走,那得看江东集团这些说了算的人怎么想了。
根据江东集团那时候的情况,打还是不打,其实都有道理。要打,是因为明白兔死狐悲的道理;不打,是因为曹操还没明确说要对他们动手,他们不想自找麻烦。
孙权在曹操占领了荆州之后,很快就召集了手下的高层管理人员开会,商量怎么对付曹操这个大敌。
有个小插曲,就是孙权正犹豫不决的时候,忽然收到曹操的一封信,信里说的事儿挺吓人的。
最近我们起兵讨伐有罪之人,大军往南进发,刘琮直接投降了。现在我们集结了八十万水军,正打算和将军您在吴国地界上一较高下。
这封信的意思挺清楚,就是想趁机把孙权的江东势力也给解决了。
这封信超级重要,起着决定性作用。有了它,曹操就会把孙权当成主要目标;没了它,曹操就只会对付刘备。这对江东集团的打算影响很大。
这封信是不是真的,到现在还是个谜。按常理想,曹操不太可能这么早就自乱阵脚。但曹操这人吧,老爱出其不意,干点出人意料的事儿,所以这信到底是不是他写的,还真难说。我们就当他是一时得意过头,想给孙权这个小兄弟一个下马威,让他别多插手,早点准备认输算了。
接到这封信,江东集团的人很快就自然而然地分成了两拨,一派主张打,一派想投降。说起来,想投降的那拨人势力大多了。背后的缘由跟荆州那边差不多,那些士族的头头脑脑们可不想为老孙家豁出命去。
孙权拿到信件给大臣们看,大家都吓得变了脸色;那时候曹操刚收编了刘表的手下,势力非常强大,许多议事的大臣都闻风丧胆,大多都劝孙权去迎接他。
主张投降的头号人物是江东的大人物张昭。这位老兄可是孙策临终前托付后事的重臣,他亲自把孙权扶上了宝座,算是江东文臣里的老大。像他这样资历深、地位高的大佬都吵着要投降,其他人的心思也就不难猜了。剩下的那些本地的大家族一看大佬表态了,也跟着起哄,这仗还怎么打嘛!对方是朝廷啊!还是赶紧投降算了!
看着孙权差点就要走上刘琮的老路了,还好孙权自身的长处开始显现了。那他的长处在哪儿呢?一来,他坐镇江东的时间比刘琮久,地位也更稳固;二来,他身边有一批铁了心要抵抗的实权人物,周瑜就是其中的领头羊。
周瑜在江东集团里挺特别,他虽然是士族出身,但跟其他士族不太合得来。像张昭那些士族大佬,帮孙权打天下后就想投降,说白了就是想着“先把企业做大,好卖个好价钱,到时候自己也能跟着沾光”。周瑜呢,他就像个执着的创业者,非得自己亲手把公司做到上市,这是他的心血,打死他也不愿意放手。用现在的话说,张昭他们是搭顺风车的,周瑜则是和公司一起成长的。
比如说,曹操在袁绍去世后,心情大好,觉得没人能跟他较量了,就变得飘飘然,给孙权写信,想让孙权把儿子送过去做人质。张昭就觉得,跟曹操处好关系挺重要,送一个儿子也没啥,反正还能再生嘛。但周瑜就不干了,他说咱们江东虽然不强,但也得保住自己的独立性,不能惯着曹操那嚣张气焰。
周瑜为啥这么有底气?还不是因为他和孙策是铁哥们儿,又和孙策是亲家,还是吴国太的干儿子,就连孙权见到了,也得尊称他一声二哥。最关键的是,他手里握着实实在在的军队大权。
公瑾和伯符同岁,只不过公瑾小了一个月罢了,我把他当作亲生儿子一样看待,你要像对待兄长那样尊敬他。
孙权没被张昭他们带着做出让步,主要是因为他觉得周二哥会全力支持他,而且周二哥是个靠得住、有实力的人。
当孙权在战与降之间摇摆不定时,江东集团里的智囊和策划高手鲁肃先生挺身而出。趁着会议中场休息,孙权起身去厕所,鲁肃见状连忙跟了上去。孙权这个老江湖一眼就瞧出鲁肃有话要讲,便直接问道:“你有啥想跟我说的?”
接下来,轮到鲁肃和上司一对一交流了,他讲的内容大家得多琢磨琢磨,瞧瞧他是怎么深入细致地把问题分析透彻的。
鲁肃讲道:“老大,那些撺掇你投降的家伙,其实都是想害你呢!说到投降曹操,这事儿得分人。像我这样的,就算投了降了职位低点,但凭我的本事,混个太守甚至州牧的位子,应该也不难。可您就不一样了,您要是投降了,能有啥好果子吃吗?”
将军要是去迎接曹操,那咱们该去哪儿安顿呢?
鲁肃这番话说到了孙权的心坎里,让他明白自己绝对不能投降。你看刘琮能投降,但你不一样。为啥?因为刘琮和他老爸刘表在荆州没干啥坏事,治理得好,百姓都夸,朝廷里的士族也都向着他们,退休养老都没问题。可你们老孙家呢?杀了那么多人,得罪了多少士族?江东好多士族大佬都被你们逼到曹操那边去了,人家现在过得挺好。你要是投降了曹操,他们能给你好脸色看?
听完鲁肃的一席真心话,孙权立马就明白了其中的好坏与得失。没错,咱们孙家早就上了北方士族的黑名单,一旦放下武器,就只有死路一条。想想咱爹、咱哥当年那些大手笔,其实已经把咱孙家的退路给堵得死死的了,咱孙家现在只能是硬着头皮,一条路走到黑了。
大家想想看,为啥刘备都被打得落花流水了,还非要跟曹操硬碰硬呢?他啥时候变得这么倔强了?还不是因为他老跟曹操过不去,已经没法回头投降了嘛!
大伙儿琢磨琢磨,鲁肃为啥擅作主张,把刘备介绍给孙权呢?还不是因为他早就瞅出孙权的问题了,他和刘备一样,都不可能低头认输。刘备得罪的是曹操,你们孙家得罪的是那些大家族,你俩各有各的难处,但性质差不多。把刘备拉过来,就是为了让你们联手,能拉一个是一个,共同面对风雨。
想清楚后,孙权感慨地说:“这些人真让我心寒!还好有你鲁肃,帮我把这账算清了!其实我早就这么想了!老天真是把你这个救星送到我身边了!”
于是,孙权下定决心要和刘备联手对抗曹操,并公开宣布“孙刘两家结盟”正式成立。
大家可能会想,如果张昭这些士族大佬不买账、不搭手、不给面子怎么办?那可就难办了,只能自认倒霉。不过孙权有他的公瑾兄长撑腰,还有兄长留给他的亲信军队,他不像刘表父子,凡事都得看士族大佬的脸色。你们要是不同意,就站到一边去,但别在背后搞小动作,否则可别怪我心狠手辣。
其实,到了后来的赤壁大战时,张昭这些士族大佬们确实让孙权心里不踏实。周瑜手头虽然有5万兵马,但孙权不敢全让他带走,只批了3万上前线。留下的那2万,就是用来镇住张昭这些士族的,免得他们背后搞小动作。
最后咱们来简单回顾一下,根据前面的讲述,鲁肃无疑是促成孙刘联盟的大功臣。因此啊,那些总爱随意给鲁肃贴上“老好人”标签的朋友们,可别再一味地认为他只是个憨厚有余、眼光不够长远的和善之辈了。人家可是江东集团里顶尖的战略家,分析问题、制定策略都比一般人更加精准到位、直指核心。
在日常工作里,假如咱也是个上班族,那就得向鲁肃大哥看齐。有人可能会琢磨,咋学呢?咱又没鲁肃那般厉害!
没错,咱们大多数人可能都挺普通的,但这不影响咱们在品德和情操上向古人看齐。要学鲁肃,其实挺简单,就是工作上少想点自己,多从老板和公司的角度琢磨事儿。
说实话,这事儿挺不容易做到的,就是要时刻想着为别人好。但人嘛,天生就爱自己多一点,那怎么才能真心为别人着想呢?其实,咱们在想事儿的时候,得试着把自己当成生活和社会的一部分,别老觉得自己孤零零的,咱们都是大环境里的一环。这样一来,碰到啥事儿,你就不光想着自己了,而是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比如说,有个人在公司里,如果老觉得同事们都是拼命干活赚生活费的普通人,觉得大家都一样,没啥特别的,那这样的人是不可能和老板、公司一条心的,遇到难关也不会一起扛。因为在他心里头,早就把自己和身边的同事、领导都看作是不相干的人了,你想想,他怎么可能为那些他不理解、不认同的公司和老板去冒险呢?
咱们再来瞅瞅张昭和鲁肃的做法,是不是一眼就能瞅出他俩有啥不一样?张昭他们是不是光顾着自己那点小九九了?反观鲁肃,那可是满心满眼都为老板孙权打算。说实话,像张昭这类人,历史上多了去了,咱们也别太计较,不学他们那套就对了。至于鲁肃这样的,那真是少之又少,他们才是咱们该学习的楷模。
在琢磨历史的时候,我时常会感到挺疲惫,因为脑子里老是想着人性的好坏掺杂在一起。不过,经历了这些思想的风雨之后,我心里头倒是变得更宁静、更开朗了。因为我懂得了怎样看清历史上的人和事,也明白了怎样检讨自己,怎么教育下一代……总之,总有那么一缕人性的光芒在指引着我们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