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赐年羹尧的那个手串,叫十八珠手串。熟知清史的人知道,清朝从顺治帝开始就推崇佛教,坊间野史甚至有传闻顺治帝当年不是死了而是跑到五台山出家当和尚了,孝庄太后为了遮丑才对外谎报说驾崩了。
虽然说野史是假的,但也从侧面可以看出当时的统治者对佛学的重视,而顺治帝经常会赐汉臣臣工十八珠的手串,以示恩宠。
所以雍正当年送年羹尧十八珠手串的含义不言而喻。年羹尧是汉臣,雍正对待年羹尧是像顺治一样,拿他当自己人。
年羹尧的从龙之功
众所周知,康熙的儿子众多,为了争夺皇位,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斗争。
最后的皇位争夺战在两个同母兄弟,四阿哥胤禛和十四阿哥胤禵之间展开,竞争激烈,也十分残酷,成者为王,败者命运凄惨。
雍正初登帝王之时,因为十四阿哥大军在握,驻守边陲,虎视眈眈,所以雍正非常忌惮,而年羹尧当时做为陕甘总督,负责十四阿哥的大军粮草供应。如果十四阿哥有造反之心,年羹尧里应外合的话,雍正的位子是很难坐得稳。
所以雍正初年的时候,年羹尧起到了2个很大的作用;
一、作用就是在雍正帝登基的时候,替代了当时的大将军王十四阿哥胤禵的位置。
四阿哥胤禛对十四阿哥胤禵当然不放心了,十四阿哥胤禵手握军权,还是让大舅哥年羹尧(年羹尧的妹妹嫁给了雍正,有姻亲关系的加持,年羹尧开始坚定地追随胤禛)去当抚远大将军比较好。
二、1723年年底,青海罗卜藏丹津的叛乱。年羹尧受雍正帝的指派,当然要去平叛,战争持续两年,年羹尧巧妙地运用战术横扫全场,大获全胜,从此声名鹊起。
接着雍正给予年羹尧莫大的信任,比如说陕西乃至整个西北所有的军政大权全部下放给年羹尧。实权大过当时其它的所有军官,西部地方的官员均听命于年羹尧。
只闻将军令,未闻天子诏
早在平青海之乱的时候,年羹尧就开始大肆举荐官员,由于每次推荐的官员太多,吏部还不得已为其专立一档,即“年选”,这种行为和雍正没有登基前,九子夺嫡时期各位皇子拉拢朝臣,扩充自己的势力圈没什么两样。
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十分排斥大臣们“结党营私”,年羹尧却好像不知道此为帝王心头大忌一样,将雍正的雷区踩了个遍。
青海平定后,年羹尧不光没有收敛,甚至还开始“因贿而荐”。在西北地区任职期间,
军队甚至出现了“只知年羹尧,不问雍正帝”的情况。
在汉朝时期也发生过类似事件,汉文帝曾经巡察全国军营,在去到周亚夫管理的细柳营时,竟然被守营的士兵拦阻,理由是“细柳营中只闻将军令,未闻天子诏”。
汉文帝只得下诏召见周亚夫,而后由周亚夫迎皇帝入营。
汉文帝临终之时告诉汉景帝:“全国的军营只有细柳营还像个军营,万一将来国家发生什么大事,你唯一可仰仗的就是周亚夫了。”
汉文帝不愧为明主,景帝之时的七国之乱就是周亚夫平定的,此事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军事史上的美谈。
然后一千多年后,清朝年羹尧也在雍正皇帝巡视军营时学周亚夫秀了一招“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雍正当时并未发作,不过,却种下了日后年羹尧被削官夺爵、赐自尽及抄家之因。
为什么同样是“在军营中,只闻将军令,未闻天子诏”,一个成为了美谈,一个却引来杀身之祸呢?
汉文帝比较开明,且汉帝国初兴,内忧外患,需要强力人物来稳定全国局势。而雍正虽然也比较开明,但他是经过惨烈的斗争才得位的,年羹尧虽平乱有功,但在当时中央集权极端加强的形势下,玩这套是不合时宜的。
所以周亚夫成了治军有方,而年羹尧却是恃功而骄,目中无人,还拉山头,培养自己的势力,这些大忌逐步让雍正对其冷落,打压,甚至最终赐死。
而在死之前,年羹尧身穿御赐的“黄马褂”和一个牧童下了一盘棋,然后把手串交给李卫,让他还给雍正皇帝。
想借此表达虽然没有忘记皇帝对他的信任,也始终记得他的恩情,但此刻却要和他君臣义绝了。他希望让雍正记着自己这些年自己的出生入死,也乞求雍正杀了自己就行,放过自己的族人。
然而他
到死都不明白,在君王的面前,不可能有真正的朋友和兄弟甚至是亲情。
伴随他罪罚的判决,娘家一家老小都被流放塞外,其中光是八十个妻妾就已经死伤过半,在路上真实死伤的又不知道有多少人,承受着灭族一样的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