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中的一个争议性人物,其一生充满了失败与质疑。尽管他的整个命运在许多历史事件中都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但蒋介石始终没有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自身的缺陷,反而倾向于将责任推给时局的变幻和自己用人的错误。他坚信自己并非因个人原因失败,而是受制于种种外部因素。即使是最终逃亡台湾,蒋介石依然无法自我反省,认为导致其最终落得如此下场的并非个人问题,而是他那种倔强、自私的个性所致。
蒋介石的日记中,他曾气愤地写道:“没有这三个人,我何至于败走台湾?”那么,这三个人到底是谁?他们与蒋介石之间又有着怎样错综复杂的关系,特别是在蒋介石最终选择逃亡台湾的过程中,这三位人物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第一个在蒋介石的日记中被点名批评的,便是斯大林。斯大林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名字,作为列宁去世后苏联的最高领导人,他不仅接管了苏联的政权,还通过强硬的政治手段和改革带领苏联成为了工业强国。1924年,斯大林当选为苏联的最高领导,虽然他与中国共产党保持着良好的外交关系,但鉴于当时中国共产党力量尚弱,斯大林更多的是选择支持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
1926年,北伐战争爆发,斯大林出于自己的政治利益,支持了中国多个军队,其中就包括蒋介石的部队。正因斯大林的帮助,蒋介石才一度视他为一个值得信赖的盟友。北伐战争结束后,斯大林与蒋介石保持了间歇性的合作关系。尽管在合作过程中,双方因中东铁路等问题曾发生过摩擦,但整体来说,两人还是维持了相对和谐的关系。对于斯大林而言,中国的领土尤其是大连港对于苏联的战略至关重要,因此他必须保持与中国政府的联系,而蒋介石当时无疑是中国政府的代表。
然而,随着中国共产党力量的逐步壮大,蒋介石意识到自己的政权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威胁。到了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规模不断升级,蒋介石在面对压力时选择了向美国求援。美国与苏联的关系一直处于一种微妙的平衡状态,斯大林虽然曾表示愿意帮助中国抗击日本,但蒋介石却因对苏联信仰相似的中国共产党感到不安,最终还是决定继续依赖美国的支持。此举令斯大林大为不满,两国关系逐渐恶化。
1943年,为了讨论二战后期的战争策略以及领土问题,参战的主要大国举行了开罗会议,蒋介石、罗斯福和丘吉尔参与了会议。而斯大林本应出席,然而由于他与蒋介石关系的恶化,斯大林拒绝了与蒋介石同台的提议。会后,蒋介石心情沉重,因为他没有参加即将举行的德黑兰会议,那时的美英苏没有把中国考虑在内,这让他心中一直憋着一口气。随着解放战争的爆发,蒋介石仍然努力寻求美国的支持,而此时中国共产党日益强大。斯大林选择在此时放弃国民党,转而支持共产党。蒋介石认为,是斯大林的支持使得共产党最终获得了胜利,并最终导致了他不得不逃往台湾。
除斯大林外,蒋介石还在日记中怒斥了第二个他认为导致自己失败的人——美国的五星上将乔治·C·马歇尔。马歇尔在一战和二战中立下赫赫战功,退役后担任美国国务卿及国防部长。他提出的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经济复苏,并因此获得1953年诺贝尔和平奖。蒋介石为何将矛头指向马歇尔?这一切源于1944年《五条协定草案》的签署。
1944年,随着中国共产党日渐强大,蒋介石不再能够轻松打压他们。美国意识到中国的内战将严重影响其在亚洲的利益,派遣了驻华大使赫尔利与中国共产党进行谈判。经过四天的磋商,赫尔利与共产党达成了《五条协定草案》,其中包括对国民政府进行多党制改组的建议。蒋介石对多党制十分反感,他始终认为只有消灭共产党,自己才能稳固政权,因此不接受这一方案。接下来,美国派出了马歇尔来继续调解。他的方案包括要求国民党与共产党联合政府并通过停战等措施实现和平,但蒋介石的立场始终没有改变。尽管表面上顺从,实际上蒋介石依然没有停止对共产党的军事打击。
最终,马歇尔返回美国后,蒋介石失去了美国的军事援助,而这一切成为他失败的直接导火索。蒋介石认为,如果不是马歇尔阻止了美国对国民党的支持,自己不会如此失败。
而在蒋介石的眼中,第三个“罪魁祸首”便是李宗仁。李宗仁自1910年加入同盟会,之后成为了新桂系的领袖。在国民党内,李宗仁的军事才能和政治野心逐渐显现出来。在北伐战争期间,李宗仁为国民党立下赫赫战功,但这也为他后来的野心埋下了伏笔。尽管蒋介石曾多次击败他,李宗仁始终不甘心,最终与蒋介石产生了严重的矛盾。
1949年,在解放战争愈加激烈时,李宗仁与蒋介石的矛盾再次加剧。李宗仁逐渐倾向于支持与共产党谈判,并试图借美国的支持来挑战蒋介石的统治。最终,蒋介石被迫辞去总统职务,而李宗仁在美国的支持下成为了代总统。虽然李宗仁希望实现与共产党和平谈判,但由于双方矛盾未解,最终战争再次爆发,国民党败局已定。李宗仁最终也不得不逃往美国。
蒋介石的日记中提到,正是斯大林、马歇尔和李宗仁导致了自己最终的失败,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即使没有这三个人的干扰,蒋介石最终也未必能够改变败局。中国的历史深知,只有得到民心的人,才能最终获得天下,而蒋介石的失政和民心的流失,使得他的失败成了不可避免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