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西方学者眼中,中国的历史可谓独特非凡。许多人都感到疑惑,为什么在众多古老文明中,唯独中华文明从未断裂?而且为什么中国并不像欧洲那样经历过四分五裂的局面,反而能在农耕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扩展疆域,并保持着长期的统一?其实,探讨这些问题的钥匙,或许就在《权力的游戏》这部史诗剧集中。通过分析剧中的内容,我们可以揭示欧洲为何难以统一,以及中国保持大一统的秘诀。
这个秘诀,正是由三位传奇人物共同创下的。
《权力的游戏》的故事主要发生在维斯特洛大陆,这片大陆的面积与南美洲相当,设定上体现了中世纪欧洲的特点,因为作者乔治·马丁曾在大学时辅修中世纪史。维斯特洛大陆的历史曾由七个独立的王国组成,包括北境、凯岩、多恩等,这七个王国彼此之间相互敌对,局势像极了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王国之间时常发生争斗。
不过,随着一位外来者的登场,局势发生了变化。这个外来者便是来自龙石岛的坦格利安家族,即我们所熟知的龙家。龙家的核心人物是伊耿·坦格利安,一位英勇的领袖,他奇迹般地驯服了三条喷火巨龙。凭借巨龙的威慑力,伊耿迅速征服了七国中的六个,许多王国的君主见势不妙,纷纷投降,其中包括史塔克家族和兰尼斯特家族,他们的统治被保留了下来,因为他们识时务。其他顽固抵抗的国王则未能逃脱被剿除的命运。唯一例外的是南方的多恩王国,这个王国通过游击战术和灵活的骑兵战术,成功抵抗了龙家的攻势,直到坦格利安家族最终通过战争与联姻的手段将其并入。如此一来,维斯特洛的统一最终完成,坦格利安王朝应运而生。
坦王朝的建立将维斯特洛划分为九个区域,类似于中国的九州。坦格利安家族自掌控王领,而史塔克家族、兰尼斯特家族等其他八个家族则分别统治各自的领地。在这之前的维斯特洛,局势颇为混乱,伊耿一世如同中国历史上的秦始皇,通过武力统一了大陆,创建了一个新的王朝。
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尽管伊耿·坦格利安成功地“龙上得天下”,但如何管理和整合这些不同的地区,保持国家的统一才是最大的挑战。这就引出了两个重要的要素:
1. 忠诚,防止国家再次分裂;
2. 高效,确保国家能够迅速响应决策并付诸实践。
这正是秦始皇和坦格利安家族所面临的共同难题。两者采取了不同的策略,这也是中国与欧洲在统一与分裂之间的重要分水岭。
坦格利安家族采取了类似“分封制”的方式,保留了原先七国的权力结构。例如,北境和西境原本由史塔克家族和兰尼斯特家族掌控,到了坦王朝时期,这些家族依旧保留了领地的统治权,但从国王直接治理转变为公爵制度。这种分封的做法实际上让当地的贵族如同“土皇帝”般享有高度自治权。
这一方式类似于欧洲封建制度的基本原则,西方的封建制也始终未能摆脱类似的困境:贵族的权力过于分散,中央政府的权威难以巩固。这种状况在西周时期的中国已经有过先例。西周分封了71个诸侯国,然而分封制的弊端逐渐暴露,导致了各国争斗不休,最终以周王室衰落为结局。
秦始皇的做法完全不同,他通过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摒弃了诸侯国的封土自立,实现了国家的集权化。而这个制度为大一统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然而,尽管秦朝通过郡县制达到了大一统的目标,但因为过度依赖法家治国的严苛政策,社会矛盾激化,民众反抗,导致秦朝的迅速崩溃。与此不同的是,坦格利安家族的分封制同样存在问题,贵族们保持了庞大的军事力量,使得中央政府的控制力逐渐减弱。再加上家族内的近亲繁殖导致的基因问题,最后龙家在一系列权力斗争中逐渐失去了控制。
因此,坦格利安家族的崩溃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其失败的原因与秦朝类似,都与分封制的弊端有关。正如秦朝的灭亡源于“政治失误”,坦格利安家族的败局也源自对分封制的过度依赖以及王权的衰落。
不同于欧洲的分裂,古代中国的统一状态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保持。比如汉武帝时期,尽管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郡县制度,但也借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确立了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这一意识形态使得官员的忠诚度大大提高,确保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此外,中国的地主阶层与欧洲的贵族阶层也存在显著的差异。在中国,地主并非贵族,且与上层政府的合作性强。他们积极配合政府的决策,维护国家统一,而不像欧洲的贵族那样力求分裂和割据。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能够维持大一统的原因,而欧洲则在中世纪之后经历了长期的分裂。在中国的历史中,儒家思想的影响深远,它将国家和家庭的治理紧密结合,使得整个国家始终保持高度的稳定性和统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