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日本政坛动荡不安,大隈重信内阁(“二十一”条的提出者)濒临垮台。这一年的7月,这一消息迅速传到了中国。当时,许多人满怀期待地认为,大隈重信一旦卸任,日本的对华政策将迎来改变,或许中日之间的友好关系也会有新的生机。这种想法就像今天许多人认为美国换了总统,便能改变对华立场一样。
然而,转眼20多年后的1937年7月7日,日本悍然挑起事端,发起了全面侵华,中华民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死存亡的危机。从那一刻起,中华儿女团结一致,抵抗外侮,付出了血的代价,最终取得了艰难的抗战胜利。抗日战争不仅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更是整个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当我们再次回首这一段历史时,我陷入了思索:85年前,日本为何敢如此堂而皇之地发动全面侵华?许多人会认为这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当时的日本工业强大,而中国却显得相对薄弱,加之日本国土狭小,资源有限,然而中国则幅员辽阔,矿产、农田等自然资源丰富。所以从表面上看,日本胜任吞并中国的可能性并不小。确实,这是其中一个原因,但我今天想探讨的是,究竟为何选择在1937年这个特定时点发动侵华,而不是选择更早的时间来化解国内矛盾?为此,我们需要深入了解1937年日本国内政局的变化。
自从西安事变之后,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民政府也开始改变之前对日本的妥协政策,转而在外交上采取强硬立场,并加紧了对军备的扩充。随着中国对日本的态度发生改变,日本国内在对华政策上出现了分歧。一派主张加强对苏联的战争准备,代表人物是参谋本部战争指导课的课长石原莞尔。他在1936年完成了对华北地区的视察,认为西安事变后,中国民族主义趋于觉醒,内战反抗和国家统一正在进行中,因而日本应该调整对华高压政策,停止对华北的侵略,并与中国合作以抵御苏联的威胁。然而,众所周知,日本在面对中苏利益时,实际上是既想要占有中国的资源,也无奈于与苏联的潜在冲突,这不过是策略上的先后之争而已。
另一派则主张以武力来强行压制中国。这一派以参谋本部和陆军省的一些核心军官为主,坚守着日军轻视中国的传统,认为中国的军队无法抵挡攻击,应该对中国进行“惩罚”以遏制排日行动。
1937年,日本驻南京总领事须磨弥吉郎回国向上级汇报中国的局势,他指出最近中国对日本的态度逐渐傲慢,认为日本正因恐惧苏联而显得无能,南京政府对英美的依赖感愈发增强,迫使中国强硬派的势力抬头,甚至可能要求收回东北地区。须磨的报告为日本的侵华派提供了依据,他们认为必须准备对中国进行全面的打击。
进入1937年3月初,日本召回驻华武官喜多诚一少将,询问关于中国的情况。他在汇报中强调,国民政府已经采取了抗日政策,且将不会有任何改变,正在努力加强与欧美的军事联系。喜多认为,日本必须采取措施,确保中国不会站在苏联一边,如果无法阻止,就应该迅速动用武力摧毁中国的抵抗。
到1937年6月初,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在东京对于对华政策发表了看法。他认为,如今如果日本试图与中国友好相处,只会进一步加深中国的排日情绪,想要在与苏联的战争中避免后顾之忧,必须给国民政府施加打击,这才是上策。在听取了这些意见后,日本军部的侵华派压倒了主张联合的派系,他们坚信中国的抗日政策已严重威胁了日本在华的利益。而加之军部内部一直以来对中国的轻视,再加上得到了首相近卫文麿的支持,不久后,他们便开始了阴谋,策划了七七事变,拉开了全面侵华战争的序幕。
回顾这一段历史,是为了铭记那些为民族独立和复兴而浴血奋战的英雄,他们的牺牲将永载史册!同样,在我们追求民族复兴的道路上遇到困难时,绝不能寄希望于他国的改变,真正的希望在于我们自身的努力与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