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痛失爱将之子常茂的消息传遍大江南北。仅仅35岁的常茂,身处广西龙州,突然“暴毙”,朝野上下一时哗然。可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紧接着,各种古怪的传言开始流传,有人声称常茂根本没死,而是装死逃遁,甚至隐姓埋名在民间繁衍后代。到底是天降横祸,还是惊天骗局?朱元璋究竟看穿了多少?谜团层出不穷,真相似乎像夜色下的迷雾,看似触手可及,却总也捉摸不透。一切疑团的源头,究竟是常茂本人的选择,还是大明王朝制度里那些无人言说的缝隙?
朋友们,您可能以为常茂只不过是千百年来无数功臣子弟中普普通通的一个,但他的故事一开场就已经充满火药味。有人说他是二世祖,享受着父辈荣光却游手好闲;也有人觉得他不过是皇权斗争的炮灰,被体制和期望逼得无路可退。一边是朱元璋的拳拳厚望,一边是其他将门子弟的冷嘲热讽——朝堂之上功臣子弟针锋相对,军营之中名将后人争锋吃醋。难道真的只有“虎父无犬子”才是铁律吗?据说在一次军中宴会上,徐达之子徐辉祖看着常茂,直接来了句,“你爹泉下有知,不知会作何感想?”这话要搁现在,社交平台上一准能引来“热评如潮”,可惜大明的朋友圈没这么发达,只能让常茂暗自脸红心跳。看似荒诞,其实悬念就在于——这样一个被所有人盯着的“将二代”,真能全身而退?
整个故事得从洪武三年说起,那一年朱元璋大封功臣,不仅把常遇春追封为“开平王”,还将年仅十五岁的常茂一举晋升为郑国公——这得是怎样的起点?直接与徐达、李善长等人平分秋色。朱元璋的算盘简直都要打穿桌子了:既要报答功臣,又希望借助常家的力量巩固太子地位。难怪他拍着常茂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你父亲托付你给我,可别让我丢脸啊!”
问题在于,十五岁的常茂手里拿着金饭碗,却吃起了山珍海味,日日游山玩水,不问军国大事。朱元璋不甘心,硬生生把他推向前线:“跟着汤和伐蜀,随冯胜北征,南下再跟沐英。”前前后后,常茂的军旅生涯说得上“履历光鲜”,但偏偏“没有战功”,甚至还出洋相。比如跟冯胜一起宴请北元太尉纳哈出,他弄错气氛,拔剑想吓唬人,场面差点毁了谈判。普通老百姓议论起来,一边咂嘴,“难怪皇帝头疼,这二世祖还真不省心”;一边也叹息,“常遇春要是知道,得气活过来再死一遍吧。”
等到常茂被外放广西龙州,大明政坛的风景也变了。其他功臣家族的子弟都在拼命“洗刷二代标签”,生怕被盯上,常茂却日渐骄奢,仗势欺人。普通官民议论纷纷,“靠爹容易,守业难”,可谁又能真体会到被寄予厚望的压力?
眼看着常茂在龙州没有收敛,反倒把自己玩进了一场“三角恋”。当时龙州土司赵贴坚有一个貌美的妻子黄氏,常茂不仅与她眉来眼去,还看上了她女儿,把人家收入了房中。赵家上下怒不可遏,赵贴坚的侄子赵宗寿甚至联络土司准备造反。这可不是家长里短,这是直接威胁大明边疆稳定。
然而,朝廷表面看起来风平浪静。朱元璋虽然生气,但并未公开发作,反倒像一个甩手掌柜一样把常茂留在龙州。外人看来,一切似乎尘埃落定,常茂继续“荒唐人生”,朝廷秩序也未见太大变动。可暗地里,流言四起,龙州民怨沸腾。常茂的种种行径为他积累了无数潜在的敌人,朝廷内部也为如何处置“功臣之子”陷入了纠结——杀之可惜,留之心病。反对者此时跳出来,“扶不上墙的烂泥”,也有人说“常遇春的儿子,也不过如此”。但谁又想到,这假象下的平静,不过是暴风雨前的最后一刻宁静?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剧情急转直下!1391年,朝廷突然传来消息:常茂死了,而且死得蹊跷——竟然是在被召回京师途中,服毒自尽!朱元璋得知消息,痛惜非常,叹息“常遇春若知阴阳两隔,不知作何感想!”可戏剧性的转折又来了——根本就在于,这场“死亡”并没有被所有人信服!
礼部前去广西安葬,却在当地听到权威爆料,说常茂压根没死,是假死遁逃。甚至有民间传说,说常茂假死后藏身桂林,在当地成了常家村的“祖宗”,后代遍地开花。朱元璋被气得差点直接背过气去,立马派出两员干将——杨文、韩观,三个月调查下来,居然一无所获。线索全断,真相成谜。
这一下,朝野之上,真真假假全交杂在一起。龙州本地人添油加醋地说,“常大官人活得好好的,在邻县大山隐居躲过了查抄!”史书如《恭城县志》也写有“诈死”记载。但官方文书查无实据,彻查小组也只能回报“未发现诈死迹象”。这一招,不光让朱元璋进退两难,也让世人恍然大悟——原来,权势如山,也挡不住人心难测;皇恩浩荡,也管不住人性里的自保。
故事到这里,表面上似乎要尘埃落定。朱元璋虽然悲痛,还是下令以厚礼安葬常茂,“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成了皇帝内心永远的结。这时,有人出来“拍马”说崇高恩典啦、天子宽容啦,大明帝国依旧坚如磐石。但真相却远远没有想象中乐观。
一方面,常茂是不是诈死变成了世纪疑案,真假难辨,龙州、桂林一带的民间自此多了常家村的传说,也多了“英雄末路”的巷议。另一方面,因为这个案件,大明王朝内部对功臣子弟的信任早已被撕扯得七零八落。功臣子女们在朝里朝外都成了“高危群体”。太过优待,有人要作妖;太狠打压,又易寒了忠良遗孤的心。基层土司也看到中央放权后的无力与困惑,民族矛盾和地方反抗暗流涌动。朝廷对“将二代”的慷慨,也变质成权力斗争新战场。和解遥遥无期,“父荫庇护”成了笑谈,军功世家子弟的命运,从此走向更多迷雾。
常茂这人,别看出身好,怎么说也算是朱元璋亲自点名的“储备力量”之一。可这么一番闹腾下来,被寄予厚望的“天选之子”,偏偏踩了所有雷区,最后竟至真假难辨的消失。论荣华,他确实享受了一阵;论胆识,到头来也只有跑路假死这一招。有人总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可这话搁到常茂身上倒像是讽刺。正方不停夸“功臣后代要重点培养”,动不动拿“英烈忠骨”说事,可这些年看下来,堵不住权力的腐蚀,管不了人心的弯弯绕绕。看来,制度无论怎么包装,遇上不靠谱的干部,也只能眼睁睁看着“将二代”翻车、闹剧不断。不如试着把一切都看淡几分,说不定还能少点心病、多点警惕。常茂既不是天生的“废柴”,也未必全靠运气混到顶,他只是那个时代矛盾的“试纸”:啥毛病都能吸出来。
您觉着常茂这样的人,是该唏嘘他“出身决定一切”,还是该痛快地说“自作自受”?假如您是朱元璋,该怎么处理这种不争气的“将二代”?只要沾了“父功”的光就能一路绿灯,还是得靠自己闯出一片天?有人说放养更容易乱套,有人说压制会失去忠心——到底哪种才靠谱?评论区聊聊,您的看法说不定比专家还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