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遇春死后不久,常茂服毒自尽而亡,朱元璋:立即找到他的尸体
创始人
2025-09-04 16:35:05
0

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痛失爱将之子常茂的消息传遍大江南北。仅仅35岁的常茂,身处广西龙州,突然“暴毙”,朝野上下一时哗然。可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紧接着,各种古怪的传言开始流传,有人声称常茂根本没死,而是装死逃遁,甚至隐姓埋名在民间繁衍后代。到底是天降横祸,还是惊天骗局?朱元璋究竟看穿了多少?谜团层出不穷,真相似乎像夜色下的迷雾,看似触手可及,却总也捉摸不透。一切疑团的源头,究竟是常茂本人的选择,还是大明王朝制度里那些无人言说的缝隙?

朋友们,您可能以为常茂只不过是千百年来无数功臣子弟中普普通通的一个,但他的故事一开场就已经充满火药味。有人说他是二世祖,享受着父辈荣光却游手好闲;也有人觉得他不过是皇权斗争的炮灰,被体制和期望逼得无路可退。一边是朱元璋的拳拳厚望,一边是其他将门子弟的冷嘲热讽——朝堂之上功臣子弟针锋相对,军营之中名将后人争锋吃醋。难道真的只有“虎父无犬子”才是铁律吗?据说在一次军中宴会上,徐达之子徐辉祖看着常茂,直接来了句,“你爹泉下有知,不知会作何感想?”这话要搁现在,社交平台上一准能引来“热评如潮”,可惜大明的朋友圈没这么发达,只能让常茂暗自脸红心跳。看似荒诞,其实悬念就在于——这样一个被所有人盯着的“将二代”,真能全身而退?

整个故事得从洪武三年说起,那一年朱元璋大封功臣,不仅把常遇春追封为“开平王”,还将年仅十五岁的常茂一举晋升为郑国公——这得是怎样的起点?直接与徐达、李善长等人平分秋色。朱元璋的算盘简直都要打穿桌子了:既要报答功臣,又希望借助常家的力量巩固太子地位。难怪他拍着常茂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你父亲托付你给我,可别让我丢脸啊!”

问题在于,十五岁的常茂手里拿着金饭碗,却吃起了山珍海味,日日游山玩水,不问军国大事。朱元璋不甘心,硬生生把他推向前线:“跟着汤和伐蜀,随冯胜北征,南下再跟沐英。”前前后后,常茂的军旅生涯说得上“履历光鲜”,但偏偏“没有战功”,甚至还出洋相。比如跟冯胜一起宴请北元太尉纳哈出,他弄错气氛,拔剑想吓唬人,场面差点毁了谈判。普通老百姓议论起来,一边咂嘴,“难怪皇帝头疼,这二世祖还真不省心”;一边也叹息,“常遇春要是知道,得气活过来再死一遍吧。”

等到常茂被外放广西龙州,大明政坛的风景也变了。其他功臣家族的子弟都在拼命“洗刷二代标签”,生怕被盯上,常茂却日渐骄奢,仗势欺人。普通官民议论纷纷,“靠爹容易,守业难”,可谁又能真体会到被寄予厚望的压力?

眼看着常茂在龙州没有收敛,反倒把自己玩进了一场“三角恋”。当时龙州土司赵贴坚有一个貌美的妻子黄氏,常茂不仅与她眉来眼去,还看上了她女儿,把人家收入了房中。赵家上下怒不可遏,赵贴坚的侄子赵宗寿甚至联络土司准备造反。这可不是家长里短,这是直接威胁大明边疆稳定。

然而,朝廷表面看起来风平浪静。朱元璋虽然生气,但并未公开发作,反倒像一个甩手掌柜一样把常茂留在龙州。外人看来,一切似乎尘埃落定,常茂继续“荒唐人生”,朝廷秩序也未见太大变动。可暗地里,流言四起,龙州民怨沸腾。常茂的种种行径为他积累了无数潜在的敌人,朝廷内部也为如何处置“功臣之子”陷入了纠结——杀之可惜,留之心病。反对者此时跳出来,“扶不上墙的烂泥”,也有人说“常遇春的儿子,也不过如此”。但谁又想到,这假象下的平静,不过是暴风雨前的最后一刻宁静?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剧情急转直下!1391年,朝廷突然传来消息:常茂死了,而且死得蹊跷——竟然是在被召回京师途中,服毒自尽!朱元璋得知消息,痛惜非常,叹息“常遇春若知阴阳两隔,不知作何感想!”可戏剧性的转折又来了——根本就在于,这场“死亡”并没有被所有人信服!

礼部前去广西安葬,却在当地听到权威爆料,说常茂压根没死,是假死遁逃。甚至有民间传说,说常茂假死后藏身桂林,在当地成了常家村的“祖宗”,后代遍地开花。朱元璋被气得差点直接背过气去,立马派出两员干将——杨文、韩观,三个月调查下来,居然一无所获。线索全断,真相成谜。

这一下,朝野之上,真真假假全交杂在一起。龙州本地人添油加醋地说,“常大官人活得好好的,在邻县大山隐居躲过了查抄!”史书如《恭城县志》也写有“诈死”记载。但官方文书查无实据,彻查小组也只能回报“未发现诈死迹象”。这一招,不光让朱元璋进退两难,也让世人恍然大悟——原来,权势如山,也挡不住人心难测;皇恩浩荡,也管不住人性里的自保。

故事到这里,表面上似乎要尘埃落定。朱元璋虽然悲痛,还是下令以厚礼安葬常茂,“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成了皇帝内心永远的结。这时,有人出来“拍马”说崇高恩典啦、天子宽容啦,大明帝国依旧坚如磐石。但真相却远远没有想象中乐观。

一方面,常茂是不是诈死变成了世纪疑案,真假难辨,龙州、桂林一带的民间自此多了常家村的传说,也多了“英雄末路”的巷议。另一方面,因为这个案件,大明王朝内部对功臣子弟的信任早已被撕扯得七零八落。功臣子女们在朝里朝外都成了“高危群体”。太过优待,有人要作妖;太狠打压,又易寒了忠良遗孤的心。基层土司也看到中央放权后的无力与困惑,民族矛盾和地方反抗暗流涌动。朝廷对“将二代”的慷慨,也变质成权力斗争新战场。和解遥遥无期,“父荫庇护”成了笑谈,军功世家子弟的命运,从此走向更多迷雾。

常茂这人,别看出身好,怎么说也算是朱元璋亲自点名的“储备力量”之一。可这么一番闹腾下来,被寄予厚望的“天选之子”,偏偏踩了所有雷区,最后竟至真假难辨的消失。论荣华,他确实享受了一阵;论胆识,到头来也只有跑路假死这一招。有人总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可这话搁到常茂身上倒像是讽刺。正方不停夸“功臣后代要重点培养”,动不动拿“英烈忠骨”说事,可这些年看下来,堵不住权力的腐蚀,管不了人心的弯弯绕绕。看来,制度无论怎么包装,遇上不靠谱的干部,也只能眼睁睁看着“将二代”翻车、闹剧不断。不如试着把一切都看淡几分,说不定还能少点心病、多点警惕。常茂既不是天生的“废柴”,也未必全靠运气混到顶,他只是那个时代矛盾的“试纸”:啥毛病都能吸出来。

您觉着常茂这样的人,是该唏嘘他“出身决定一切”,还是该痛快地说“自作自受”?假如您是朱元璋,该怎么处理这种不争气的“将二代”?只要沾了“父功”的光就能一路绿灯,还是得靠自己闯出一片天?有人说放养更容易乱套,有人说压制会失去忠心——到底哪种才靠谱?评论区聊聊,您的看法说不定比专家还灵!

相关内容

原创 ...
众所周知,在古代有一种专门用于形容退休官员返回故乡的说法,称为“告...
2025-09-06 13:03:53
原创 ...
在那个风雨飘摇、动荡不安的民国时期,众多的汉奸们为了一己私利,甘愿...
2025-09-06 13:03:38
原创 ...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温酒斩华雄的形象广为人知,这一场景也成为了许...
2025-09-06 13:03:20
原创 ...
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颇具重要性的朝代,却在很多历史文献中未能得...
2025-09-06 13:03:08
原创 ...
东汉末年,汉献帝在朝廷中并无实权,他的权力被董卓、李傕、曹操等一系...
2025-09-06 13:02:48
原创 ...
中国有一个古老而深厚的名称,称为“华夏”。这个词汇不仅是对一个地理...
2025-09-06 13:02:40
原创 ...
前言: 在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九月的某个午后,岷王朱楩正在...
2025-09-06 13:02:38
原创 ...
瓦岗军的五虎将中,单雄信这一人物在历史上确实存在,但奇怪的是,《旧...
2025-09-06 13:02:30
2025 湖北旅游及襄阳旅...
一、行业发展现状 1.1 湖北旅游市场全景扫描 近年来,湖北旅游业...
2025-09-06 12:51:13

热门资讯

原创 浅... 唐末五代是中国历史上极为动荡的时期,不仅政治局势动荡,经济、社会乃至文化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这...
原创 庞... 在战国时期,烽火四起,庞涓与孙膑的斗智斗勇成为了当时最为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之一。庞涓紧追孙膑,最终将...
原创 邓... 1992年,邓颖超,这位伟大的女性革命家、周总理的妻子,在北京的医院病床上安然离世。临终时,所有人围...
原创 实... 实在令人匪夷所思,刘备手握如此众多谋士,为何最终仍然落败?原因在于他入局的时间实在太晚,根基也相对薄...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欧洲各国列强... 1740年神圣罗马皇帝查理六世驾崩于维也纳霍夫堡宫,其长女玛丽娅·特蕾西亚依《1713年国事诏书》继...
原创 岳... 岳飞,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受尊敬的抗金名将,他的年俸据说高达7.2万贯。将这一数字与现代货币对比,你或...
原创 慈... 慈禧太后,原名叶赫那拉氏,属于满洲正黄旗人,是清朝咸丰帝的妃子,也是同治帝的亲生母亲。她诞生于公元1...
原创 非... 在喀麦隆西北部高原的稀树草原深处,58个传统村落构成的酋邦体系正颠覆着外界对非洲部落文明的刻板认知。...
原创 颛... 《史记》中有记载:“禹之父名为鲧,鲧之父名为帝颛顼,颛顼的父亲名为昌意,而昌意则是黄帝的子孙。大禹是...
原创 清... 清军攻入天京,整个城市陷入了极度的混乱。在这片混沌中,清军士兵们意外发现了洪秀全府中的一张异常华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