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GDP,有不少流行的观点。例如,宋朝的GDP曾被认为占据了全球经济总量的90%左右,而清朝的GDP甚至达到了世界总量的三成,远超英国等其他国家。这些观点虽然引人注目,但却无法解释为何那些GDP高得惊人的大宋和大清,在历史中屡屡遭遇外敌侵犯。尤其是世界GDP冠军的宋朝,竟然在越南的攻击下屠城,这一事件令人疑惑。
其中的原因其实很简单,GDP,尤其是人均GDP,从来都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唯一因素。在海湾战争时期,科威特的人均GDP是伊拉克的十倍以上,然而伊拉克最终还是吞并了科威特。这一现实表明,GDP作为一个经济指标,始终只是参考数据,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事实上,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力量往往以农业和工业生产总值为依据来衡量,而服务业在那个时代并没有今天的地位。历史上的强国,也不会通过类似GDP这样的模糊数字来衡量国力,而是依赖具体的战争资源来决定胜负。谁能够拥有更多的战争资源,并能够在不同时代合理调配这些资源,谁就能在战争中获胜。
回溯到青铜时代,农业生产和铜器制造,以及马匹、战船、皮革等资源,都是最为关键的战争资源。当时,华夏地区特别注重青铜器的铸造,商朝制造了重达832.34公斤的后母戊鼎,西周也铸造了名声赫赫的九鼎,而曾侯乙的编钟更是用了2500公斤的青铜。这些巨型青铜器,不仅是文化的象征,也具有非常强的战略意义。比如,越王勾践剑的重量不过875克,青铜武器的铸造则能为一个国家提供成千上万的武器和铠甲,极大增强军事力量。因此,周朝非常重视青铜器的铸造与储备,限制诸侯国的青铜资源,既是为了保持礼法的规范,也为了防止某些国家积累过多的青铜器,从而增强自身的战争潜力。
然而,这种策略在东周时期遇到了挑战。楚国占据了铜绿山,这是一个蕴藏丰富铜矿的地方,矿区的面积超过14万平方米,遗留的矿渣达到了40多万吨,推测该地区曾生产了8至12万吨的铜。楚国不仅控制了春秋时期六成的铜器生产,几乎每一位楚国成年男子的墓葬中都能发现青铜剑,楚国因此实现了全民皆兵的局面,迅速扩展势力,最终在春秋时期消灭了73个诸侯国(大多是华夏族群以外的国家)。与此同时,郑国的铜矿也非常庞大,产量高,甚至与周天子的力量形成了对抗。
马匹是青铜器和战车的关键配套资源,春秋时期,战车成了中国军事力量的核心表现之一。晋国就曾有超过4000辆战车参与重要战役,齐国的统治者更是在葬礼中使用了大量的战马。这一时期,拥有更多青铜武器和战车的国家,往往能在战争中占据优势。
除此之外,青铜时代的战船也是一种关键的战争资源。中国水网纵横的吴越两国通过掌握大量战船,称霸一方。而地中海地区的迦太基人、希腊人、罗马人,也通过拥有数千艘战船,成功主宰了整个地中海。
进入铁器时代后,铁器和战马成为了战争资源中最为重要的物资。赫梯人最早掌握了铁器制造技术,并在地中海周边地区垄断了铁器生产,铁器的价格一度高于黄金。西汉时期,生铁的生产达到了3571万斤,铁甲的生产能力也是相当强大,许多汉朝的武器库能够储存数万套铁甲,这些装备主要用于精英战士和贵族部队。西汉还储存了大量战马,甚至一度拥有百万匹战马,成为当时的战略优势之一。
此后,各个王朝在战争中都非常注重马匹和铁器的战略储备。北魏的战马一度超过200万匹,而唐朝则掌控了200万斤钢铁,战马数量也达到70万匹,强大的军力使得这些王朝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然而,宋朝却在这些方面显得有些薄弱。虽然宋朝的铁产量相对可观,但其战马储备一直不够,最多时只有十几万匹,靖康之变前,宋朝的战马甚至只有23500匹。
宋朝在武器生产和军事准备上也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外敌辽、金、元虽然文化水平较低,GDP不高,但它们的战马储备却是以百万匹计。凭借百万战马以及动员起数十万大军,这些国家具备了强大的军事力量,最终在战争中取得了胜利。
随着火器时代的到来,火药、火器的数量、质量以及木材等资源,开始左右战争的结果。进入工业化时代后,兵器工业、重工业等领域成为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GDP在今天的战争中依然有一定意义,但并非所有的GDP都能直接转化为军事力量。例如,东欧某些国家的GDP可能远低于一些大国,但其在战争中的实力却往往大不相同。
因此,尽管GDP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指标,但它并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唯一因素,真正的战争资源和战略布局才是胜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