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良禽择木而栖,虽然三国各方霸主都在招揽天下英才,但很多人才也会择主而事,甚至连二十四名将中都不乏“弃暗投明”更换门庭之人。下面咱们就盘点一下,三国二十四名将中哪些人时降将出身?他们的结局又都如何?
首先说明一点:何为降将,也就是战败而降,如赵云,马超,徐晃等人,并非战败不得已投降,而是认为当前主公并不是什么明主,为了一展宏图,决定改换门庭罢了。当然公孙瓒,张鲁,杨奉等辈确实不是什么雄才伟略之主,充其量也只是小人得志罢了。赵云归顺刘备后,战功赫赫,直至辅助刘备开国称帝。马超归顺刘备后,更是力取成都,成为刘备手下官职最高的武将。而徐晃也没有随杨奉败亡,而是凭着过人的本事成了曹魏“五子良将”之一,备受曹操赏识。
那二十四名将中,哪些人愿意归顺,甘做降将呢?不看不知道,原来有这么多!
第一,吕布
吕布是三国头号猛将,手中方天画戟,坐下赤兔马,十分了得。不过吕布有个坏习惯,就是见利忘义,为了自己的利益,往往目光短浅,做出一些令是人不耻的事情。如为了赤兔马,竟然杀了自己的义父丁原,转身投降了国贼董卓。又为了一个歌姬貂蝉,居然扭头又杀了刚认的义父董卓,转而投靠了司徒王允。虽然杀了国贼,也算为民除害,但接二连三的背信弃义,早已让天下英雄反感。再加上吕布无谋,虽然凭着武力有点成就,但最后也落得个兵败被擒的下场。
白门楼之变,曹操攻克下邳,成功将吕布,陈宫等人抓住。陈宫因不满曹操的为人,选择以死明志。而吕布却是个求生欲极强的小人,当即表示愿意归顺。只可惜甘做降将的吕布,还是没能禁得住刘备的挑唆,曹操将其缢死后枭首。
原著中写道:操回顾玄德曰!“何如?”玄德答曰:“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布目视玄德曰:“是儿最无信者!”操令牵下楼缢之。
第二,关羽
关羽虽然是古今名将之一,被后人尊称为武圣。但其归顺曹操却是不争的事实。徐州之战,刘备再次被曹操击败,关羽被困土山,两位嫂夫人身陷下邳,最终无奈选择投降。当然曹操对关羽十分上心,上马金下马银,其待遇甚至超越了所以魏将。但关羽毕竟忠义无双,白马斩颜良,延津诛文丑后得知兄长身在河北,于是挂印封金而去。而曹操此时一改奸雄面目,不但没有派兵拦截,反而亲自为关羽践行,可见奸雄也有真性情之时。
关羽一路过关斩将,等到古城与张飞相会之时,张飞却把关羽当做了变节小人,一矛刺向关羽。在张飞一顿怒斥之下,关羽可谓跳进黄河洗不清,最终关羽一刀斩了蔡阳,这才与张飞释疑。可见降将标签可不是那么好抹去的!
第三,黄忠
黄忠原本是长沙太守韩玄部将,在刘备攻取江州南方四郡时登场。黄忠虽然年过半百,但勇猛异常,手中大刀,鞍下雕弓,有万夫不当之勇。就连关羽这样的虎将与黄忠大战“百余回合”也是难分高下,最后竟被黄忠一发雕翎箭,射中关羽盔缨,让关羽大惊而退。
可惜黄忠虽然勇猛,但韩玄却是个残暴无恩之辈,因黄忠没有射杀关羽,而被韩玄推上了斩将台。幸亏有魏延救助,这才幸免于难。最终刘备亲往黄忠家中相请,黄忠这才归顺。而黄忠在归顺刘备后,入川作战勇冠三军,在定军山一战斩杀夏侯渊,威震天下,成了古代有名的老将。所以说,不要叹息生不逢时,只有选择对的平台才有表现的机会。
第四,太史慈
太史慈是江东少有的虎将,北海救孔融,神亭岭大战孙策世人皆知。谁想这般虎将同样是降将出身。在北海解围后,太史慈婉拒了孔融,投到了江东刘繇麾下。在孙策平定江东时,太史慈就想与孙策大战一场,可惜刘繇无谋,江东无英才,最后都被孙权平定。至于太史慈也因感孙策礼遇而归降。此后太史慈为江东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只可惜合肥之战时,太史慈复仇心切,夜袭之时中了张辽之计,身中数将而亡。
第五,张郃
张郃原本是河北名将,在官渡之战时曾与张辽大战“四五十回合”不分恩胜负。只可惜官渡之战时,袁绍听信郭图谗言,遇加害张郃高览等人。二将认为袁绍无谋,一定不是曹操的对手,与其被害,还不如归顺曹操。曹操见到二人来降大喜,当即为张郃高览加官进爵。
官渡之战张郃身先士卒,为曹操平定北方立下大功。此后更是随曹操在西线抵御马超,平定汉中张鲁,对战刘备,一直活跃到曹睿时代。在诸葛亮北伐时,张郃更是一跃成为天下第一勇将,力战蜀中诸将,成为诸葛亮的心腹之患。
只可惜张郃到底不如诸葛亮聪明,最终被蜀军射死于木门道口。一代名将陨落,不知道司马懿该当何罪。
第六,张辽
张辽先后跟随丁原,董卓,吕布,直至白门楼之变投降了曹操。张辽武艺高强,曾在逍遥津之战威震天下,成了曹魏东线的最强守门人,令孙权在合肥城前望洋兴叹,终身没有越过合肥一步。张辽战功显赫,备受曹操,曹丕父子信赖。
只可惜这样的虎将,为了保护曹丕,被丁奉一箭射中腰部而亡。当然这也可看做时张辽对曹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说做降将不可耻,就算被同事排挤,只要心有国家大事,能为主分忧,照样能名垂千古。
第七,庞德
庞德原本是西凉马超部将,在渭水之战随马超大败曹军,立功无数。可惜马超韩遂等人并不是曹操的对手,曹操一个反间计,就将马超打得大败。马超用勇无谋也就算了,还是个忘恩负义之辈,在归顺刘备之时,竟将庞德抛之脑后。在曹操攻打汉中之时,庞德虽然有力敌数人之勇,但最终双拳难敌四手,被曹操抓获。在曹操一顿劝降之后,庞德认为张鲁无谋,听信谗言,于是甘心归顺了曹操。
襄樊之战时,庞德力战关羽“百余回合”不分胜负,次日交手更是一箭射中关羽,眼看大功告成,谁知曹魏资深将领于禁却恐庞德夺了自己的功劳,鸣金收兵坏了庞德好事。庞德多次要求出战,都被于禁拒绝。最终天降大雨,关羽掘开汉水,水淹七军,将庞德擒获。庞德宁死不屈,最终被关羽杀害。
第八,魏延
相比以上将领的投降,魏延运气就差很多,因为救主黄忠,斩杀夏侯渊,迎接关羽入城后。等待魏延的不是高官厚禄,而是诸葛亮的呵斥。诸葛亮认为魏延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并表示魏延脑后有反骨,当推出斩首以绝后患。幸好有刘备求情,魏延这才幸免。
不过魏延真的怀有二心吗,我看完全是诸葛亮为了克制魏延与刘备唱双簧罢了。因为魏延不但勇猛,而且年纪不大,必将称为蜀国承上启下的中坚力量。而魏延对刘备从无二心,如汉中箭射曹操,与庞德力战都可看出。当然被领导猜忌结局总好不了,诸葛亮死后,魏延就因不听军令,与杨仪夺权,被马岱斩于阵前。虽然结局很可惜,但也从侧面说明,不与领导保持一致,结局总是悲惨的。
第九,姜维
姜维是蜀国后期大将军,有勇有谋,被赞为蜀国安危皆系其一身。姜维战功赫赫为何没有与邓艾一样名列古今名将呢?估计与降将身份有关。姜维原本是魏国天水郡将领,在诸葛亮北伐时归顺蜀国。随诸葛亮多次攻打魏国,被魏人所忌恨。在蜀国灭亡后,姜维先是投奔钟会处,煽动钟会造反,又怂恿钟会残杀魏国将士。最终被卫瓘等人杀害。如果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那姜维的评价一定不高,先是降将,又是祸乱天下的奸贼,岂能入选古今名将之列。
除去以上诸将,如典韦,许褚,张飞,夏侯惇,夏侯渊,周泰,张绣等人也都不是降将了,并没有战败而降。降将当然也是很不好做的,虽然能保住一时性命,但却回别标上不忠不义的标签,被同事所忌恨。如张辽就被李典,乐进排挤,所以说如果不做出点事情,估计难以立足。当然甘宁也不是降将出身,而是认为黄祖不近其才而选择归顺东吴,这点与徐晃较为类似。
以上资料主要参考《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