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卒如此强悍,为何后来反而成了魏国衰落的重要原因?
创始人
2025-09-04 15:34:47
0

战国早期,魏武卒堪称最厉害的军队。

有了魏武卒的助力,那时候的魏国,往西边快把秦国给灭了,往东边打败了齐国,在中间地带又把韩赵两国的联军给击溃了,简直可以说是打遍天下无敌手。

然而,魏武卒在经历了短暂的闪耀时刻后,很快就衰败下去了。

他们非但没借着一连串胜利让魏国更加强盛,反倒变成了“国家的祸根”,被大家看作是导致魏国衰败的关键因素。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呀?

【魏武卒】

吴起在守卫河西地区时,创建了威猛的魏武卒部队。

魏国的武卒是按照严格标准挑选的,他们身穿三重铠甲,能拉动十二石的强弩,背上背着五十支箭,手里还拿着戈,头上戴着头盔,腰间挂着剑,还带着三天的口粮,一天之内能跑上一百里路。通过考核的人,能享受免除徭役、得到田地等好处,还能住在专门为他们准备的魏武卒住所里。——《荀子·议兵篇》的新说法

想成为魏武卒的一员,得能穿上三层厚重的铠甲,拉动十二石的强弩,手里还得拿着长戟,腰间挂着锋利的宝剑,背上背着大盾牌,再带上够吃三天的干粮,半天之内得能跑完一百里路。

要是被挑上了,全家马上就不用交税服役,还能分到好田好房子。

可以说,魏武卒就是用好待遇把厉害的士兵聚拢起来,打造出一支强大的军队!

没多久,这支战斗力超强的队伍就像无人能敌的英雄一样,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赫赫战功】

好多资料都说吴起在魏国立的战功都是靠魏武卒,但这好像不太对劲。

说来说去,吴起是在做了西河郡守之后,才对兵制进行了改动,弄出了个“武卒制”,建起了魏武卒队伍。其实啊,在这之前,吴起就已经打了很多胜仗了。

因此,要说魏武卒的战绩,得从吴起管理河西地区的军队和政务那会儿讲起。

公元前389年的时候,秦惠公调动了50万大军,去攻打阴晋这个地方。

吴起带着五万新训练的魏武卒士兵,还有战车一百辆、骑兵三千人,他们勇猛无比,一个人能打十个,最终把秦军打得大败!

后来,吴起再次带领这支军队,往东边去和齐国打仗,一下子打死了三万齐军,还成功攻破了齐长城,让齐国心服口服。

后来,吴起告别了魏国,转身前往了楚国。

不过,魏武卒的表现还是让人大吃一惊。

公叔座带着魏武卒出兵,把韩赵两国的联军打得落花流水。

庞涓带着魏国的精兵魏武卒打下了赵国的都城邯郸···

那时候的魏武卒,简直就是战无不胜,谁都不是他们的对手!

【沉沦】

然而,经历了刹那的光彩夺目后,迎接它的却是长久的沉寂无光。

庞涓带着魏武卒打下了邯郸,这也是魏武卒最后一次大展威风了。

不久,孙膑巧出奇计,先是“攻打魏国解救赵国”,接着又是“攻打魏国解救韩国”,齐军连连给魏军沉重打击,让魏武卒损失惨重!

魏惠王打算让魏武卒重现辉煌,看起来很有干劲。

可是,花儿凋谢也没办法阻止,魏武卒的往日荣耀再也难以重现了。

伊阙大战时,白起带兵出击,把韩魏联合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

从那以后,魏武卒这个名字,就很少再被人挂在嘴边了。

说到魏武卒,荀子那会儿又被人们重新提了起来。

荀子提到,那些曾经勇猛无比的魏武卒,现在已经变成了“危害国家的军队”,是魏国难以振兴的关键因素了!

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呀?

【战国初期魏武卒强悍的原因】

战国早期,魏国武卒特别勇猛,这背后有不一般的原因。

在特别的历史变革时刻,给了鼓励很大的发挥余地。

从春秋晚期起,井田制开始慢慢崩溃,而此时新的经济模式还在慢慢构建,可以说是个老制度没完全消失,新制度又没完全站稳脚跟的转换阶段。

另一方面,过去那些在政治和经济上处于弱势的人,现在摆脱了束缚,分到了田地,组建起了五口或八口人的小家庭,自己种地过日子,享受着男人耕作、女人织布的传统生活。

另一方面,还有好多人仍旧不自由,被困着呢。

对于底层的人来说,立下战功是他们摆脱束缚,甚至提升财富和权力,进入社会上流圈子的一个重要方法。

所以,那时候,大家都梦想着能“恢复家族荣耀”,这也成了他们努力奋斗、争取成就一番事业的动力!

同时,铁器的广泛使用,让国家不仅能恢复人口数量,还能给出吸引人的经济奖励!

“铁犁耕作”的普及,让“土地能挖得更深且更容易打理”变成了现实,不少以前没法种地的荒芜地带,现在也有了被开垦的机会。

这样,国家拥有了辽阔的土地,正好可以用来奖赏立下军功的人!

在那种时候,魏国人都盼着能“重回老家”,还能“分到好田好房”,这简直就是他们最向往的事儿,比啥都来得让人兴奋!

找工作的人多起来,可选的人才就丰富了,挑优秀人才的门槛也就随之提高了,这样一来,团队自然就更有实力了!

魏国因为国力强大,发展势头良好,给魏武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瞧瞧魏武卒选拔时的那些标准,就能明白,他们身上那一整套装备,啥都有,肯定花了不少银子!

那时候魏国国力强大,完全有能力置办这样的排场,也能确保后勤供应不缺啥!

这样一来,魏武卒就有了足够的钱财支撑。

那时候,魏国正处于蓬勃发展期,各方面都连连告捷!

这样一来,一方面,攻占的土地就能作为奖励,进一步鼓舞魏武卒的士气。

另外,随着一场场胜利的到来,很多经验丰富的老兵,正好可以作为选拔精锐武士的后备力量!

好事连连,越做越顺!

3、抢先一步的优势:军事创新上的“隔代领先”

魏武卒的成立,简直就是那时候军事上的一次大革命!

以前,打仗主要靠战车。

从春秋晚期起,步兵的数量就涨得很快,不过呢,就算步兵越来越多,他们在打仗的时候,主要还是给战车打下手,战术上还是处于次要位置。

没错,那时候确实发生过为了战斗把车毁掉改步行的事儿,但那些都是碰上特殊情况,车兵们才临时下车作战的,并不是为了专门发展步兵的战术和装备体系。

另外,那时候的步兵大多由身份不高的人组成,他们大多没接受过正式的军事训练,也没有适合步兵打仗的武器和装备。

在春秋时期的后半段,东南那边,原本经济不咋地的吴国和越国,老是能把厉害的齐国和晋国打败,这事儿预示着步兵大变革的时代马上就要来了。

不过,吴起搞出的“武卒制”,那可是实实在在让步兵翻身的大变革!

咱们手头资料不多,但也能说说“魏武卒”比传统军队牛在哪儿。

(1)、我们的机动力是敌人的三倍。

魏武卒选拔时,得能在半天内走完一百里路,还得是全副武装地“负重跑”!

那时候,步兵们行军的速度,半天也就走个30里地左右。

因为其他诸侯的步兵主要是帮战车打打下手,所以他们当然是跟着车兵的节奏往前走了。

所以,不论是突袭、抢占好位置,还是追赶敌人,魏武卒的灵活性都是敌人的三倍!

(2)、超一流的远距离射门本领。

魏武卒穿着三层厚厚的铠甲,大多数箭矢都射不透他们的防护。

对射的时候,那种能射12石的弩,射程比对手远多了,能抢先一步动手。

再说了,战车上的士兵和战马都很显眼,要是被射中了,战车就没法再打了,这样一来,敌人就失去了他们的主要战术支撑。

五十支箭呢,能确保它一直保有火力(就像现代步兵带的子弹,通常有100到150发那么多)。

因此,远距离攻击时,魏武卒能很快让敌方车兵失去战斗力,打乱他们的战术布局,并且不断射箭,削减敌人的士兵数量。

(3)、短距离交锋。

魏武卒原本就是挑出来的身强体壮的勇士,打起仗来特别勇猛。

另外,经过吴起的精心训练,士兵们组成了特定的步兵队形,要么集体防守,要么集体冲锋。

这种说法,就连春秋时候打仗本事比中原其他国家都强的吴、越两国,也都没能做到!

因此,那会儿的中原各路诸侯大国,估摸着很难抵挡住这样势力的猛烈撞击!

反正,因为魏国最先搞军事改革,那时候的魏武卒比其他国家的军队厉害多了!

4、有著名将领助阵。

而且,那时候的魏武卒,是由像吴起这样的军事奇才来指挥的!

在魏武卒还没成立之前,吴起就已经是个常胜将军了。

有了魏武卒的加持,吴起简直就是锦上添花,更加强悍了!

在吴起之后,庞涓也可以算得上是那时候挺厉害的一位将军!

出色的将领配上英勇的士兵,谁能不惧怕他们的威力呢?

【失名将统驭,指挥能力下降】

魏武卒首先遭遇的打击,是失去了那些出色的将领。

吴起因遭人诬陷,便离开了魏国。

好的将领难找,士兵却容易召集。

要是没了好的领导,再棒的队伍,也可能会走错路,栽跟头!

从那以后,魏军带兵打仗的水平一落千丈!

魏武卒挨了两次狠揍,说白了,就是因为指挥上没拼过人家。

在庞涓的指挥下,魏军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两次掉进了孙膑设下的圈套,用相同的手法被骗得团团转,最终落得个惨败的下场,实力大打折扣!

伊阙大战时,白起这位战神带兵出击,让魏军乱了阵脚,又一次受到了重创!

曾经由吴起指挥、打遍天下无敌手的魏军,后来却连连栽在孙膑、白起这些人的手里,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啊!

到了战国中后期,魏国就不再像以前那样大胆任用各种人才了,反而贵族势力越来越大。选出来的将领能力也越来越差,别说跟吴起比了,就是跟以前的庞涓相比也差了一大截!

没了高手带队,那些武卒就算再厉害,又能怎么样呢?

【恶性循环】

一再碰壁,人员损失惨重,陷入了越来越糟的境地。

很多身经百战的老兵牺牲了,这让能选进“魏武卒”队伍的人大大减少。

战国时期招兵,不管是齐国的技击之士、魏国的武卒,还是秦国的锐士,都是从应征的士兵里精心挑选出来的。

从魏武卒的挑选条件就能瞧出端倪:除了极少数天生力气大的人,要想全部达标,基本上都是那些经过专业军事锤炼的老兵才行。

由于接连遭受重创,老兵大量减少,想让魏武卒重新站起来,恢复到以前的战斗力,真的是非常不容易。

魏国就像个四面受敌的地方,你要是不主动出击,别人就会来打你,战争不断,根本没有时间慢慢恢复。

这样一来,打了败仗,战斗力就减弱了,战斗力一弱,又接着打败仗……形成了一个坏圈子,魏武卒想重新振作起来也没戏了!

【后发优势的对手】

另外,当其他对手一个个都开始变法,纷纷搞起军事改革后,魏武卒之前占的先机也就不复存在了。

特别是秦国实施改革之后,打造出来的精锐秦军。

商鞅因为在魏国待了很久,所以对魏武卒很了解,他吸取了魏武卒的教训和优点,然后创建了秦锐士。

魏国的勇猛士兵,碰不上秦国的精锐战士可不行。——《换个说法说兵事》

秦锐士因为在组建队伍和提升士气上借鉴了魏武卒的经验,所以反倒是后来者居上,有了自己的独特优势。

更糟糕的情况是:军事革命不断推进,光靠步兵的魏武卒战术已经“跟不上时代”了。

【军事革命持续:单纯步兵集团已不再“吃香”】

各国的军事变革,并没有因为魏武卒的困境就停下脚步。

战国晚期时候,打仗的方式一直在不断变革。

赵武灵王推行“穿胡服骑马射箭”,引发了军事上的大变革,让骑兵变得更强。

从商朝那时候算起,我们国家就有了骑兵的存在。

不过,直到战国早期,骑兵人数都还挺少,没有形成一支能独自作战的主力部队,起不了决定性作用。

打从赵武灵王搞起他的改革后,各国都陆陆续续地重视起骑兵的发展来了。

这样的话,秦国、赵国、楚国都有“上万匹马组成的骑兵”,而燕国则有“六千匹马组成的骑兵”……

当骑兵越来越多地被派上用场,“魏武卒”原本能“一天跑百里”的速度,就显得有些不够快了。

各部队现在能够灵活地进行大范围的绕道和穿插行动,相比之下,魏武卒那种先摆好阵势再打仗的老方法,就显得有点僵硬和被动了!

另外,白起和李牧也推动了不同兵种一起配合打仗的进步。

战国末年,像白起、李牧这样的军事大牛,把车兵、骑兵、步兵一起配合打仗的方法,又往前推进了一大步!

李牧在雁门那里,用车兵、骑兵和步兵一起配合,把匈奴军队打得落花流水。

白起在长平这个地方,派骑兵偷袭赵国的后方,用车兵来回穿梭,摆开包围阵势,再用步兵在后面支援,一起把赵军的主力团团围住,最后全给消灭了!

战国那会儿,军事上的想法进步得飞快,就像跑马一样嗖嗖的。之前那个领头搞改革的魏武卒啊,现在也只能算是先行一步的“老前辈”了。

【魏王的邯郸学步,使魏武卒成为“危国之兵”。】

可魏国的领导层啊,好像还一直念着以前的好日子,心心念念着想再把魏武卒的辉煌给找回来。

从魏惠王那时候起,魏国就开始大力扩充魏武卒的队伍,人数越来越多。

战国中期时候,魏国的精锐步兵魏武卒人数涨到了二十万之多。(《战国策记载》)

这简直就是照猫画虎,一点都不符合现在的实际情况!

先不说军事变革快得惊人,以前觉得“顶尖”的东西,现在都“落伍”咯。

而且,要是跟吴起当年创建魏武卒那会儿比起来,这种重新组建的方式,简直就是东施效颦!

以前,吴起在河西镇守那会儿,河西这块地方是秦国和魏国都想抢到手的地盘。

那时候,魏国把河西地区的好多人都迁走了,导致河西那边人变得很少,土地就变得“多出来”了。

在这种时候,吴起拿土地来鼓励大家,这样既能让大家有干劲,又能开垦荒地,真是军事和经济一起进步,互相帮忙,效果杠杠的!

再说了,瞧瞧那时候魏国的状况和吴起那卓越的军事才能,魏国完全有能力继续扩大地盘,还有很大的“地盘增长”潜力呢!

另外,那时候,吴起组建了魏武卒部队,人数大约有5万,虽然用了不少奖励来鼓舞士气,但这些开销对魏国来说,根本不算啥,完全能负担得起!

可是,到了战国中后期,魏国不光没法继续扩大地盘,反倒失去了好多土地!

到了这一步,魏国剩下的土地,就只有那些“已有的地盘”了。

在这种时候,如果还照着吴起的老办法,每招一个士兵就给好田好房,还不用交税服劳役,那可就是挖自己的钱袋子,伤自己的元气,简直是竭泽而渔啊!

再说了,你们魏国一下子扩招到20万人,这人员质量能跟得上吗?

所以,虽然现在魏武卒还在,但他们早就没了以前的威风!

更糟糕的情况是:魏武卒人数越来越多,他们占了不少好地方,还不用交税,这样一来,魏国的钱袋子就更瘪了。

这样一来,魏国的武卒,就变成了荀子口里所说的“让国家危险的军队”!

荀子谈论起魏国的武卒,说它们是让国家处于险境的队伍,其实他是在点评秦国、齐国和魏国的军事规矩。他觉得,魏国那种靠武卒的制度,长久不了。

没错,吴起创立“武卒制”,是因为他看到了当时所处的实际情况。

既然这样,形势在不断变化,那咱也得跟着进一步改进、变动一下。

后来的魏国君王不顾实际情况,硬要延续魏武卒的制度,想着重现过去的辉煌,这明显是不切实际的想法!

魏武卒是战国早期时候,吴起改进军队制度后出现的精锐部队,可以说是战国早期魏国改革的一个重要成果。

魏国因为最早进行改革,国家变得更强大了。再加上吴起那超群的军事和政治才能,让魏武卒的先发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他们打遍天下无敌手,威震四方。

然而,各国都开始搞改革,调整军事制度,不断推陈出新,这样一来,魏武卒从改革的“领头羊”变成了“牺牲品”,优势不再。加上名将的离去和魏国整体实力的下降,魏武卒的战斗力也自然而然地减弱了。

这样一来,那些以前威震四方的魏武卒,现在也就不再威风凛凛了。

后来的魏国君王没能看透魏国霸权衰败的真正原因,也没发现“武卒制”存在的问题,他们不进行改进和调整,只是一味地推行这个制度,增加武卒的数量。结果,本该让国家和军队更强大的魏武卒,没能立下功劳,反而拖累了国家,这个教训真的很沉重。

相关内容

甘肃6天5晚美食推荐,甘南...
甘肃6天5晚美食推荐,甘南玩六天人均需要多少费用 家人们,甘肃这片...
2025-09-04 08:52:23
广东旅游团报名五天四晚游攻...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里,我总感觉内心缺失了一块宁静与美好的拼图。直到...
2025-09-04 08:50:50
国庆期间去四川成都玩4天花...
国庆长假来临,许多人选择去四川游玩,感受那里的自然风光与人文魅力。...
2025-09-04 08:50:41
多所学校建设提升工程加速 ...
记者3日从福州城投集团所属市城乡建总获悉,福州第七中学扩建提升项目...
2025-09-04 08:47:23
董路:我早就说过中国人短时...
董路:我早就说过中国人短时期内踢不了复杂足球
2025-09-04 08:42:53
孙继海:20多年来中国球员...
孙继海:20多年来中国球员的水平不断下降!
2025-09-04 08:42:52
U23亚预赛-王钰栋拜合拉...
北京时间9月3日消息,U23亚洲杯预选赛D组首轮比赛正式开赛,中国...
2025-09-04 08:41:05
搭上算力顺风车 A股基金业...
数据来源:Wind 安仲文/制表 证券时报记者 安仲文 在算力赛道...
2025-09-04 08:38:14
铁龙物流跌1.79%,成交...
来源:新浪证券-红岸工作室 9月3日,铁龙物流跌1.79%,成交额...
2025-09-04 08:37:25

热门资讯

原创 日... 名重朝端望,身高俗外踪。 时至今日,一提到日本人,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身高。 可见,日本人的长高,不仅...
孔融9岁幼子语出惊人,落得全家... 说起孔融,大家第一想到的事情就是“孔融让梨“的典故,在我国也是家喻户晓,传唱至今的典故。 孔融,字文...
原创 为... #日本天皇传了一百多代,为何没人抢夺皇位# 在东亚历史上,日本无疑是一个另类:那就是中韩以及东南亚的...
原创 0... # 从中国到非洲:王学民的稻香传奇 在广袤的非洲大陆上,一位来自中国的男人书写了一段震撼人心的传奇。...
沙俄是怎么以1%工业力量与30... 1812年9月7日,博罗季诺战场飘着焦糊味,法军用200门大炮倾泻6万发炮弹,沙俄农奴兵却顶着30%...
原创 康... 康熙拜祭明孝陵朱元璋的陵墓比自己祖先还多是因为康熙的确很崇拜白手起家的朱元璋,再就是为了政治需要,安...
原创 朱... 朱元璋是大明王朝的开国之君,其身份特别富有传奇色彩,一个上街讨饭的小和尚,经过几年的奋斗竟然成了王朝...
原创 英...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史进程。曾经的天朝上国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之下沦为了半封建半...
原创 曹... 俗话说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在神将井喷的三国时期,吕布妥妥占据武力之排行榜的天花板,人们常...
原创 千... 《三国演义》中,周瑜的形象是一个有统将之才、心胸狭窄的人物。因“既生瑜何生亮“,气不过,病发而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