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早期,魏武卒堪称最厉害的军队。
有了魏武卒的助力,那时候的魏国,往西边快把秦国给灭了,往东边打败了齐国,在中间地带又把韩赵两国的联军给击溃了,简直可以说是打遍天下无敌手。
然而,魏武卒在经历了短暂的闪耀时刻后,很快就衰败下去了。
他们非但没借着一连串胜利让魏国更加强盛,反倒变成了“国家的祸根”,被大家看作是导致魏国衰败的关键因素。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呀?
【魏武卒】
吴起在守卫河西地区时,创建了威猛的魏武卒部队。
魏国的武卒是按照严格标准挑选的,他们身穿三重铠甲,能拉动十二石的强弩,背上背着五十支箭,手里还拿着戈,头上戴着头盔,腰间挂着剑,还带着三天的口粮,一天之内能跑上一百里路。通过考核的人,能享受免除徭役、得到田地等好处,还能住在专门为他们准备的魏武卒住所里。——《荀子·议兵篇》的新说法
想成为魏武卒的一员,得能穿上三层厚重的铠甲,拉动十二石的强弩,手里还得拿着长戟,腰间挂着锋利的宝剑,背上背着大盾牌,再带上够吃三天的干粮,半天之内得能跑完一百里路。
要是被挑上了,全家马上就不用交税服役,还能分到好田好房子。
可以说,魏武卒就是用好待遇把厉害的士兵聚拢起来,打造出一支强大的军队!
没多久,这支战斗力超强的队伍就像无人能敌的英雄一样,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赫赫战功】
好多资料都说吴起在魏国立的战功都是靠魏武卒,但这好像不太对劲。
说来说去,吴起是在做了西河郡守之后,才对兵制进行了改动,弄出了个“武卒制”,建起了魏武卒队伍。其实啊,在这之前,吴起就已经打了很多胜仗了。
因此,要说魏武卒的战绩,得从吴起管理河西地区的军队和政务那会儿讲起。
公元前389年的时候,秦惠公调动了50万大军,去攻打阴晋这个地方。
吴起带着五万新训练的魏武卒士兵,还有战车一百辆、骑兵三千人,他们勇猛无比,一个人能打十个,最终把秦军打得大败!
后来,吴起再次带领这支军队,往东边去和齐国打仗,一下子打死了三万齐军,还成功攻破了齐长城,让齐国心服口服。
后来,吴起告别了魏国,转身前往了楚国。
不过,魏武卒的表现还是让人大吃一惊。
公叔座带着魏武卒出兵,把韩赵两国的联军打得落花流水。
庞涓带着魏国的精兵魏武卒打下了赵国的都城邯郸···
那时候的魏武卒,简直就是战无不胜,谁都不是他们的对手!
【沉沦】
然而,经历了刹那的光彩夺目后,迎接它的却是长久的沉寂无光。
庞涓带着魏武卒打下了邯郸,这也是魏武卒最后一次大展威风了。
不久,孙膑巧出奇计,先是“攻打魏国解救赵国”,接着又是“攻打魏国解救韩国”,齐军连连给魏军沉重打击,让魏武卒损失惨重!
魏惠王打算让魏武卒重现辉煌,看起来很有干劲。
可是,花儿凋谢也没办法阻止,魏武卒的往日荣耀再也难以重现了。
伊阙大战时,白起带兵出击,把韩魏联合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
从那以后,魏武卒这个名字,就很少再被人挂在嘴边了。
说到魏武卒,荀子那会儿又被人们重新提了起来。
荀子提到,那些曾经勇猛无比的魏武卒,现在已经变成了“危害国家的军队”,是魏国难以振兴的关键因素了!
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呀?
【战国初期魏武卒强悍的原因】
战国早期,魏国武卒特别勇猛,这背后有不一般的原因。
在特别的历史变革时刻,给了鼓励很大的发挥余地。
从春秋晚期起,井田制开始慢慢崩溃,而此时新的经济模式还在慢慢构建,可以说是个老制度没完全消失,新制度又没完全站稳脚跟的转换阶段。
另一方面,过去那些在政治和经济上处于弱势的人,现在摆脱了束缚,分到了田地,组建起了五口或八口人的小家庭,自己种地过日子,享受着男人耕作、女人织布的传统生活。
另一方面,还有好多人仍旧不自由,被困着呢。
对于底层的人来说,立下战功是他们摆脱束缚,甚至提升财富和权力,进入社会上流圈子的一个重要方法。
所以,那时候,大家都梦想着能“恢复家族荣耀”,这也成了他们努力奋斗、争取成就一番事业的动力!
同时,铁器的广泛使用,让国家不仅能恢复人口数量,还能给出吸引人的经济奖励!
“铁犁耕作”的普及,让“土地能挖得更深且更容易打理”变成了现实,不少以前没法种地的荒芜地带,现在也有了被开垦的机会。
这样,国家拥有了辽阔的土地,正好可以用来奖赏立下军功的人!
在那种时候,魏国人都盼着能“重回老家”,还能“分到好田好房”,这简直就是他们最向往的事儿,比啥都来得让人兴奋!
找工作的人多起来,可选的人才就丰富了,挑优秀人才的门槛也就随之提高了,这样一来,团队自然就更有实力了!
魏国因为国力强大,发展势头良好,给魏武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瞧瞧魏武卒选拔时的那些标准,就能明白,他们身上那一整套装备,啥都有,肯定花了不少银子!
那时候魏国国力强大,完全有能力置办这样的排场,也能确保后勤供应不缺啥!
这样一来,魏武卒就有了足够的钱财支撑。
那时候,魏国正处于蓬勃发展期,各方面都连连告捷!
这样一来,一方面,攻占的土地就能作为奖励,进一步鼓舞魏武卒的士气。
另外,随着一场场胜利的到来,很多经验丰富的老兵,正好可以作为选拔精锐武士的后备力量!
好事连连,越做越顺!
3、抢先一步的优势:军事创新上的“隔代领先”
魏武卒的成立,简直就是那时候军事上的一次大革命!
以前,打仗主要靠战车。
从春秋晚期起,步兵的数量就涨得很快,不过呢,就算步兵越来越多,他们在打仗的时候,主要还是给战车打下手,战术上还是处于次要位置。
没错,那时候确实发生过为了战斗把车毁掉改步行的事儿,但那些都是碰上特殊情况,车兵们才临时下车作战的,并不是为了专门发展步兵的战术和装备体系。
另外,那时候的步兵大多由身份不高的人组成,他们大多没接受过正式的军事训练,也没有适合步兵打仗的武器和装备。
在春秋时期的后半段,东南那边,原本经济不咋地的吴国和越国,老是能把厉害的齐国和晋国打败,这事儿预示着步兵大变革的时代马上就要来了。
不过,吴起搞出的“武卒制”,那可是实实在在让步兵翻身的大变革!
咱们手头资料不多,但也能说说“魏武卒”比传统军队牛在哪儿。
(1)、我们的机动力是敌人的三倍。
魏武卒选拔时,得能在半天内走完一百里路,还得是全副武装地“负重跑”!
那时候,步兵们行军的速度,半天也就走个30里地左右。
因为其他诸侯的步兵主要是帮战车打打下手,所以他们当然是跟着车兵的节奏往前走了。
所以,不论是突袭、抢占好位置,还是追赶敌人,魏武卒的灵活性都是敌人的三倍!
(2)、超一流的远距离射门本领。
魏武卒穿着三层厚厚的铠甲,大多数箭矢都射不透他们的防护。
对射的时候,那种能射12石的弩,射程比对手远多了,能抢先一步动手。
再说了,战车上的士兵和战马都很显眼,要是被射中了,战车就没法再打了,这样一来,敌人就失去了他们的主要战术支撑。
五十支箭呢,能确保它一直保有火力(就像现代步兵带的子弹,通常有100到150发那么多)。
因此,远距离攻击时,魏武卒能很快让敌方车兵失去战斗力,打乱他们的战术布局,并且不断射箭,削减敌人的士兵数量。
(3)、短距离交锋。
魏武卒原本就是挑出来的身强体壮的勇士,打起仗来特别勇猛。
另外,经过吴起的精心训练,士兵们组成了特定的步兵队形,要么集体防守,要么集体冲锋。
这种说法,就连春秋时候打仗本事比中原其他国家都强的吴、越两国,也都没能做到!
因此,那会儿的中原各路诸侯大国,估摸着很难抵挡住这样势力的猛烈撞击!
反正,因为魏国最先搞军事改革,那时候的魏武卒比其他国家的军队厉害多了!
4、有著名将领助阵。
而且,那时候的魏武卒,是由像吴起这样的军事奇才来指挥的!
在魏武卒还没成立之前,吴起就已经是个常胜将军了。
有了魏武卒的加持,吴起简直就是锦上添花,更加强悍了!
在吴起之后,庞涓也可以算得上是那时候挺厉害的一位将军!
出色的将领配上英勇的士兵,谁能不惧怕他们的威力呢?
【失名将统驭,指挥能力下降】
魏武卒首先遭遇的打击,是失去了那些出色的将领。
吴起因遭人诬陷,便离开了魏国。
好的将领难找,士兵却容易召集。
要是没了好的领导,再棒的队伍,也可能会走错路,栽跟头!
从那以后,魏军带兵打仗的水平一落千丈!
魏武卒挨了两次狠揍,说白了,就是因为指挥上没拼过人家。
在庞涓的指挥下,魏军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两次掉进了孙膑设下的圈套,用相同的手法被骗得团团转,最终落得个惨败的下场,实力大打折扣!
伊阙大战时,白起这位战神带兵出击,让魏军乱了阵脚,又一次受到了重创!
曾经由吴起指挥、打遍天下无敌手的魏军,后来却连连栽在孙膑、白起这些人的手里,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啊!
到了战国中后期,魏国就不再像以前那样大胆任用各种人才了,反而贵族势力越来越大。选出来的将领能力也越来越差,别说跟吴起比了,就是跟以前的庞涓相比也差了一大截!
没了高手带队,那些武卒就算再厉害,又能怎么样呢?
【恶性循环】
一再碰壁,人员损失惨重,陷入了越来越糟的境地。
很多身经百战的老兵牺牲了,这让能选进“魏武卒”队伍的人大大减少。
战国时期招兵,不管是齐国的技击之士、魏国的武卒,还是秦国的锐士,都是从应征的士兵里精心挑选出来的。
从魏武卒的挑选条件就能瞧出端倪:除了极少数天生力气大的人,要想全部达标,基本上都是那些经过专业军事锤炼的老兵才行。
由于接连遭受重创,老兵大量减少,想让魏武卒重新站起来,恢复到以前的战斗力,真的是非常不容易。
魏国就像个四面受敌的地方,你要是不主动出击,别人就会来打你,战争不断,根本没有时间慢慢恢复。
这样一来,打了败仗,战斗力就减弱了,战斗力一弱,又接着打败仗……形成了一个坏圈子,魏武卒想重新振作起来也没戏了!
【后发优势的对手】
另外,当其他对手一个个都开始变法,纷纷搞起军事改革后,魏武卒之前占的先机也就不复存在了。
特别是秦国实施改革之后,打造出来的精锐秦军。
商鞅因为在魏国待了很久,所以对魏武卒很了解,他吸取了魏武卒的教训和优点,然后创建了秦锐士。
魏国的勇猛士兵,碰不上秦国的精锐战士可不行。——《换个说法说兵事》
秦锐士因为在组建队伍和提升士气上借鉴了魏武卒的经验,所以反倒是后来者居上,有了自己的独特优势。
更糟糕的情况是:军事革命不断推进,光靠步兵的魏武卒战术已经“跟不上时代”了。
【军事革命持续:单纯步兵集团已不再“吃香”】
各国的军事变革,并没有因为魏武卒的困境就停下脚步。
战国晚期时候,打仗的方式一直在不断变革。
赵武灵王推行“穿胡服骑马射箭”,引发了军事上的大变革,让骑兵变得更强。
从商朝那时候算起,我们国家就有了骑兵的存在。
不过,直到战国早期,骑兵人数都还挺少,没有形成一支能独自作战的主力部队,起不了决定性作用。
打从赵武灵王搞起他的改革后,各国都陆陆续续地重视起骑兵的发展来了。
这样的话,秦国、赵国、楚国都有“上万匹马组成的骑兵”,而燕国则有“六千匹马组成的骑兵”……
当骑兵越来越多地被派上用场,“魏武卒”原本能“一天跑百里”的速度,就显得有些不够快了。
各部队现在能够灵活地进行大范围的绕道和穿插行动,相比之下,魏武卒那种先摆好阵势再打仗的老方法,就显得有点僵硬和被动了!
另外,白起和李牧也推动了不同兵种一起配合打仗的进步。
战国末年,像白起、李牧这样的军事大牛,把车兵、骑兵、步兵一起配合打仗的方法,又往前推进了一大步!
李牧在雁门那里,用车兵、骑兵和步兵一起配合,把匈奴军队打得落花流水。
白起在长平这个地方,派骑兵偷袭赵国的后方,用车兵来回穿梭,摆开包围阵势,再用步兵在后面支援,一起把赵军的主力团团围住,最后全给消灭了!
战国那会儿,军事上的想法进步得飞快,就像跑马一样嗖嗖的。之前那个领头搞改革的魏武卒啊,现在也只能算是先行一步的“老前辈”了。
【魏王的邯郸学步,使魏武卒成为“危国之兵”。】
可魏国的领导层啊,好像还一直念着以前的好日子,心心念念着想再把魏武卒的辉煌给找回来。
从魏惠王那时候起,魏国就开始大力扩充魏武卒的队伍,人数越来越多。
战国中期时候,魏国的精锐步兵魏武卒人数涨到了二十万之多。(《战国策记载》)
这简直就是照猫画虎,一点都不符合现在的实际情况!
先不说军事变革快得惊人,以前觉得“顶尖”的东西,现在都“落伍”咯。
而且,要是跟吴起当年创建魏武卒那会儿比起来,这种重新组建的方式,简直就是东施效颦!
以前,吴起在河西镇守那会儿,河西这块地方是秦国和魏国都想抢到手的地盘。
那时候,魏国把河西地区的好多人都迁走了,导致河西那边人变得很少,土地就变得“多出来”了。
在这种时候,吴起拿土地来鼓励大家,这样既能让大家有干劲,又能开垦荒地,真是军事和经济一起进步,互相帮忙,效果杠杠的!
再说了,瞧瞧那时候魏国的状况和吴起那卓越的军事才能,魏国完全有能力继续扩大地盘,还有很大的“地盘增长”潜力呢!
另外,那时候,吴起组建了魏武卒部队,人数大约有5万,虽然用了不少奖励来鼓舞士气,但这些开销对魏国来说,根本不算啥,完全能负担得起!
可是,到了战国中后期,魏国不光没法继续扩大地盘,反倒失去了好多土地!
到了这一步,魏国剩下的土地,就只有那些“已有的地盘”了。
在这种时候,如果还照着吴起的老办法,每招一个士兵就给好田好房,还不用交税服劳役,那可就是挖自己的钱袋子,伤自己的元气,简直是竭泽而渔啊!
再说了,你们魏国一下子扩招到20万人,这人员质量能跟得上吗?
所以,虽然现在魏武卒还在,但他们早就没了以前的威风!
更糟糕的情况是:魏武卒人数越来越多,他们占了不少好地方,还不用交税,这样一来,魏国的钱袋子就更瘪了。
这样一来,魏国的武卒,就变成了荀子口里所说的“让国家危险的军队”!
荀子谈论起魏国的武卒,说它们是让国家处于险境的队伍,其实他是在点评秦国、齐国和魏国的军事规矩。他觉得,魏国那种靠武卒的制度,长久不了。
没错,吴起创立“武卒制”,是因为他看到了当时所处的实际情况。
既然这样,形势在不断变化,那咱也得跟着进一步改进、变动一下。
后来的魏国君王不顾实际情况,硬要延续魏武卒的制度,想着重现过去的辉煌,这明显是不切实际的想法!
魏武卒是战国早期时候,吴起改进军队制度后出现的精锐部队,可以说是战国早期魏国改革的一个重要成果。
魏国因为最早进行改革,国家变得更强大了。再加上吴起那超群的军事和政治才能,让魏武卒的先发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他们打遍天下无敌手,威震四方。
然而,各国都开始搞改革,调整军事制度,不断推陈出新,这样一来,魏武卒从改革的“领头羊”变成了“牺牲品”,优势不再。加上名将的离去和魏国整体实力的下降,魏武卒的战斗力也自然而然地减弱了。
这样一来,那些以前威震四方的魏武卒,现在也就不再威风凛凛了。
后来的魏国君王没能看透魏国霸权衰败的真正原因,也没发现“武卒制”存在的问题,他们不进行改进和调整,只是一味地推行这个制度,增加武卒的数量。结果,本该让国家和军队更强大的魏武卒,没能立下功劳,反而拖累了国家,这个教训真的很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