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圣祖康熙帝,原名爱新觉罗·玄烨,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声望的几位皇帝之一。对于历史学家而言,康熙帝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具有令人惊讶的另一面:他是唯一一位亲自培育出高产水稻的帝王。而正是康熙皇帝亲手培育的这款水稻,结束了长城以北无法种植水稻的历史,扩展了中国水稻的栽培范围。
你可能会觉得我在过分夸耀康熙皇帝,但其实并非如此。早在1985年,沈阳农业大学的前身——沈阳农学院,便在其学术期刊《沈阳农学院学报》上发表过一篇学术论文,名为《康熙在我国水稻栽培史上的贡献》。论文中明确指出,康熙皇帝对中国水稻栽培史有两大重要贡献。其中之一,便是康熙帝亲手培育的抗寒水稻,它成功打破了长城以北无法种植水稻的历史,为中国北方的水稻种植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
康熙帝的这一成就,具体地说,把我国水稻种植的区域从明末清初时的北纬四十度附近,扩展到了北纬四十一度,甚至推到了承德的热河地区。这一变化结束了长城以北只能种植旱稻的历史,带来了深远的农业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康熙帝亲自培育的抗寒水稻,确实是由他亲手选育和培育出来的。这个故事的开端可以追溯到康熙二十年。
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是一个“重农轻商”的社会,各朝代的帝王通常会在自己所辖的土地上开辟一些农田,并且每年亲自下地播种,以示对农业的重视。康熙皇帝与其他帝王不同,他对种植水稻表现出了非凡的关注。虽然水稻的种植工作并不由他亲自去做,但作为一位封建帝王,他能将水稻的种植提到如此重要的地步,已经相当难得。
康熙二十年,他亲自去丰泽园检查稻田的收成。丰泽园种植了来自全国各省的稻种,康熙皇帝希望通过亲自查看,了解哪些水稻品种产量更高。结果,他无意间发现了一株抗寒、高产的水稻。康熙帝写道:“丰泽园中有水田数区,布玉田谷种,岁之九月始刈获登场,一日循行阡陌,时方六月下旬,谷穗方颖,忽见一科高出众稻之上,实己坚好,因收藏其种,待来年验其成熟之早否。明岁六月时,此种果先熟,从此生生不已,岁取千百,四十余年以来,内膳所进皆此米也。”这段文字清晰地说明了康熙帝亲自发现并培育出了御稻米。
从康熙帝的自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御稻米是通过穗选的方式,从玉田谷种中挑选出来的。御稻米粒细长,气味香浓,具有明显的籼稻特征,而玉田谷种则可能源自南方亚热带地区。这表明,康熙帝在培育水稻的过程中,采用了现代育种中的选种方法,并成功地将这一南方品种适应到了北方的气候环境中。
康熙对这一新的稻种极为重视,经过了十年的反复验证与试验,最终确认御稻米的早熟特性。直到他确认这种水稻能在北方环境下成功种植后,才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康熙帝的育种过程,耐心且持久,为中国水稻的北移和推广奠定了基础。
御稻米的两大特点,首先是早熟。史料记载,御稻米比普通稻种早熟约两个月。康熙帝从康熙二十年开始,每年都食用御稻米,他也认为这款米香气四溢,味道美好。此外,御稻米具有极高的口感,康熙自己曾说过“气香而味腴”。
在康熙帝的水稻栽培史上的另一项贡献是推动了双季稻的发展。虽然双季稻在明代已有一些记载,但当时的双季稻主要是指糯米和粳米的连作,而康熙皇帝创造的双季稻则突破了这一传统,实现了同种粳稻的双季连作。
康熙帝在推广双季稻方面,首先要求苏州织造李煦进行试种。经过一系列的尝试和失败,最终在康熙五十五年取得了成功。康熙的双季稻比当地一季稻的产量提高了近一倍,达到每亩六石六斗,显著提高了稻米的生产能力。
双季稻的推广不仅在江南地区产生了广泛影响,还在江苏、江西、安徽等省份得到了成功应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农业学家认为,康熙帝的双季稻栽培和推广,在中国水稻栽培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总的来说,康熙皇帝的这项成就无疑为中国水稻栽培史作出了巨大贡献。虽然从技术层面上讲,他所使用的育种方法相对简单,但康熙帝作为皇帝,能花费十年时间进行高产水稻的培育并推广,已超越了他作为封建帝王的职责范围。最重要的是,康熙帝对百姓的关心,以及他对农业发展深远的影响,标志着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皇帝,更是一位为民所想的有为帝王。
END